《河源賦》石刻落戶萬綠湖畔
徐寒,1961年生,原名建川,四川富順人。現為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兼文化藝術研究室主任。中國傳媒大學、四川大學、山西大學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曾為北大書法藝術研究所教授。其主編的經濟學教科書被國家發改委選定為中國職業經理人資格認證培訓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有《徐寒書法作品選》等。
2013年11月28日,《河源賦》大型石刻在萬綠湖廣場(東源新港萬綠湖碼頭)揭幕。該石刻內文為北大教授徐寒所作的《河源賦》,由徐寒本人書寫,石刻材質為黃臘石。此賦約700余字,以富有文采的筆觸,介紹了河源山水人文風情。該石高2.8米,長8米,重達56噸,天然外型酷似魚形,石質堅硬溫潤。城以賦彰,賦以城久,該賦之刻石,為河源美景萬綠湖增添了人文之氣,也提升了河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市民在萬綠湖景區觀賞《河源賦》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善平:
《河源賦》集四美于一身
《河源賦》集四美于一身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善平認為,《河源賦》是徐寒教授的傾情之作,是難得一見的經典美文,集大氣之美、大雅之美、大智之美和大愛之美于一賦,值得永久傳誦。
首先,有大氣之美。此賦氣勢磅礴,縱論古今,潑墨山水,淋漓盡致,一揮而就。讀此賦,可覽河源名山秀水,可讀河源千年歷史,可晤天地人間神奇。
其次,有大雅之美。此賦通篇文采飛揚,靈動飄逸。修辭造句,如珠落玉盤。立意抒情,如高山流水。描景寫物,如神筆繪就。抑揚頓挫,如仙樂飄飄。如賦中描繪萬綠湖:“借得洞庭浩渺;分得西子嫵媚;移來匡廬云霧。只不過點綴這仙鏡綠容。”何等灑脫高雅!
第三,有大智之美。此賦借山水美景抒豪邁之情,攬人文勝跡發感世之言,智慧哲理,意味深長,啟迪人心。賦中有句云:“仁者以厚德安邦,智者以博愛濟世。”
第四,有大愛之美。此賦歌詠山水,由山水及河源,由河源及國家。河源乃“藏龍之地,一方凈土。得其風而盛其水,隱其秀而開泰來”。賦中又曰:“高朗氣象如見,和諧之音如聞,國強家興正當時矣。”眷戀河源,歌頌國家,其情盡表。
首先,有大氣之美。此賦氣勢磅礴,縱論古今,潑墨山水,淋漓盡致,一揮而就。讀此賦,可覽河源名山秀水,可讀河源千年歷史,可晤天地人間神奇。
其次,有大雅之美。此賦通篇文采飛揚,靈動飄逸。修辭造句,如珠落玉盤。立意抒情,如高山流水。描景寫物,如神筆繪就。抑揚頓挫,如仙樂飄飄。如賦中描繪萬綠湖:“借得洞庭浩渺;分得西子嫵媚;移來匡廬云霧。只不過點綴這仙鏡綠容。”何等灑脫高雅!
第三,有大智之美。此賦借山水美景抒豪邁之情,攬人文勝跡發感世之言,智慧哲理,意味深長,啟迪人心。賦中有句云:“仁者以厚德安邦,智者以博愛濟世。”
第四,有大愛之美。此賦歌詠山水,由山水及河源,由河源及國家。河源乃“藏龍之地,一方凈土。得其風而盛其水,隱其秀而開泰來”。賦中又曰:“高朗氣象如見,和諧之音如聞,國強家興正當時矣。”眷戀河源,歌頌國家,其情盡表。
書畫家陳雨:《河源賦》為當世律賦之上品篇
徐寒的畫獨有意味,很大的程度是因為他的學養,他對于經濟、對于傳統文化都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其著述等身。他的詩寫得好,清新靈動,直抒胸臆;他在韻文、賦、楹聯上都有著非常高的造詣,他曾為許多名勝撰過聯,作過賦。如他作的《麗江賦》、《河源賦》,攬煙景于毫端,發逸懷于楮墨,意境渾成,文雄句麗,聲韻高古而莊雅暢達,實為當世律賦之上品佳篇,現已被當地巨石刊刻,流譽一方,蔚為景觀。
(陳雨《我讀徐寒先生的書畫》摘錄,原載《翰墨典藏》,2007年第二期)
(陳雨《我讀徐寒先生的書畫》摘錄,原載《翰墨典藏》,2007年第二期)
故事
傾情創作《河源賦》
徐寒《河源賦》的寫成、石刻的落成,與他的好友、美平工業城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鄭文紅的推薦分不開。8年前,鄭文紅邀請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徐寒來河源采風,寫成《河源賦》,此賦曾發表在《光明日報》等中央報刊上,文學界評價很高。
“徐先生是我20多年的好友了。當時,我知道徐先生寫的《麗江賦》很有名,就想請他為我們美麗的河源作一篇賦。”鄭文紅說,“聽說了河源的美景,徐先生欣然答應。”于是,鄭文紅陪同徐寒游覽河源三日。
“回來后,徐先生把我‘趕’出他的房間,他要一個人潛心創作。”于是鄭文紅靜待,“到了次日凌晨5時,徐先生給我打電話,說《河源賦》出來了,那將是可以傳世的作品。我聽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鄭文紅還是河源市政協委員,在政協河源市五屆五次會議上,他提出,要把《河源賦》雕刻在萬綠湖景區里,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如今事已達成,“這個雕刻,對宣傳河源,對河源的文化品位,都有促進作用。”
“徐先生是我20多年的好友了。當時,我知道徐先生寫的《麗江賦》很有名,就想請他為我們美麗的河源作一篇賦。”鄭文紅說,“聽說了河源的美景,徐先生欣然答應。”于是,鄭文紅陪同徐寒游覽河源三日。
“回來后,徐先生把我‘趕’出他的房間,他要一個人潛心創作。”于是鄭文紅靜待,“到了次日凌晨5時,徐先生給我打電話,說《河源賦》出來了,那將是可以傳世的作品。我聽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鄭文紅還是河源市政協委員,在政協河源市五屆五次會議上,他提出,要把《河源賦》雕刻在萬綠湖景區里,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如今事已達成,“這個雕刻,對宣傳河源,對河源的文化品位,都有促進作用。”
專訪
用情用心創作無愧山水的作品
——專訪北大教授徐寒
——專訪北大教授徐寒
8年前,徐寒在鄭文紅的邀請、陪同下,在河源整整游覽了三天,去了桂山、萬綠湖、蘇家圍等河源勝地,對河源山水有了一定的了解,又翻閱了一些河源地方史志,然后住在萬綠湖里的水月灣景區,花了一個晚上時間,把這篇《河源賦》寫了出來。
徐寒說,要在一篇賦中,能真正反映出一個地方的山水形勝,或者透過山水達到很高的一種人文情懷,有歷史感,有對宇宙人生的感悟的文章,必須有一定歷史深度。
“我喜歡河源,這篇《河源賦》,是有感而發的,沒有任何功利的東西,就是一種情緒,一種人文情懷的表達。見到這樣的好山水,我有想表達出來的愿望,因而寫出來的。”徐寒說,“這篇賦能不能夠傳世,后人才知道。當我們的后人能從各種版本,各種書籍中讀到這篇賦的時候,能夠隨著我一起去欣賞河源的風光,一起去感悟河源的文化,這已經足夠矣。”
徐寒認為,眾多揚名天下的名勝古跡,無一不是一種文化的發現和文化的輸出,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動天下,岳陽樓因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傳頌千載。樓是建立在地上的,可以興廢,會塌會垮,但精神的高樓,卻能在后人心中永不磨滅,所以說,這就是一種文化的魅力,一種文化的價值和文化的神奇之處。河源向來注重文化的打造,徐寒為此作了一篇《河源賦》,“對河源山水文化進行了一番詮釋”,他表示,這篇賦,或許可以說是為河源文化注入和發現開了個頭,“那么,我希望更多的文人騷客,更多的名人學者,真正地把心沉靜下來,不是為了名或者利來發現這片山水,而是真正沉下心來理解這片文化,熱愛這片山水,從而創作出無愧于這片山水的好作品。”
徐寒說,要在一篇賦中,能真正反映出一個地方的山水形勝,或者透過山水達到很高的一種人文情懷,有歷史感,有對宇宙人生的感悟的文章,必須有一定歷史深度。
“我喜歡河源,這篇《河源賦》,是有感而發的,沒有任何功利的東西,就是一種情緒,一種人文情懷的表達。見到這樣的好山水,我有想表達出來的愿望,因而寫出來的。”徐寒說,“這篇賦能不能夠傳世,后人才知道。當我們的后人能從各種版本,各種書籍中讀到這篇賦的時候,能夠隨著我一起去欣賞河源的風光,一起去感悟河源的文化,這已經足夠矣。”
徐寒認為,眾多揚名天下的名勝古跡,無一不是一種文化的發現和文化的輸出,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動天下,岳陽樓因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傳頌千載。樓是建立在地上的,可以興廢,會塌會垮,但精神的高樓,卻能在后人心中永不磨滅,所以說,這就是一種文化的魅力,一種文化的價值和文化的神奇之處。河源向來注重文化的打造,徐寒為此作了一篇《河源賦》,“對河源山水文化進行了一番詮釋”,他表示,這篇賦,或許可以說是為河源文化注入和發現開了個頭,“那么,我希望更多的文人騷客,更多的名人學者,真正地把心沉靜下來,不是為了名或者利來發現這片山水,而是真正沉下心來理解這片文化,熱愛這片山水,從而創作出無愧于這片山水的好作品。”
《河源賦》全文
嶺南古邑,粵東新城。三山形勝,兩江匯流;藏龍之地,一方凈土。得其風而盛其水,隱其秀而開泰來。唯靈氣須化毓,況天地而獨鐘。民淳物阜,是處萬象興動。
尋一脈清源,千年悠悠。趙佗武王,劍定南越;宋時成之,文譽九州;代有學設,門墻紫蘇,猶聞學士書聲;世存文彰,奎光射斗,更見英才輩出。
觀百里畫廊,細識畬族圖騰;風送山歌,客家風情濃。圍龍屋里,牛筋糕奇,米粉香來,何不把盞飲娘酒。但看龍川馬燈舞,忠信花燈紅,且將這一方民俗,一一萃收。
登高循游,望桂山嵯峨,霍山崴峙,梧峰峭聳,逶迤環抱,萬巒爭翠,千峰競秀,遐眺神怡矣。或叢林密布,大樹參天;或竹影婆娑,百鳥啁啾;雜英兮繽紛,異彩兮流金;好一個植物王國。有石峽清溪,龍灣漂流;有圣跡蒼巖,疊瀑連珠;有龜峰塔影,溶洞深幽;有紫金天宮,溫泉湯沸。如玉麟觀月;如酒甕凌云;如高僧拜壽;如礱衣接佛;其汗漫儀狀,妙不可喻。一步一佳景,步步信出奇矣。
泛舟湖上,看鏡花水月,島嶼如嫘,萬綠騁波。浪語呢喃里,借得洞庭浩渺;分得西子嫵媚;移來匡廬云霧;只不過點綴這仙境綠容。水天一色,生云樹以空明;綠映丹霞,邀野鳧以同住。仰觀俯察,振逸想于遄飛;透閱古今,蕩清波而靈動。潛心而澄懷,聽般若之大音。秉志以立德,納百流之宏闊。每對青山,攬物放懷,茲有高邁之心;常依綠水,橫舟吟唱,是為光華之賦。
嗟乎,自古人生瑰麗者,當壯游山川,在景中情生而得心也,正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夫山水皆得,樂其山水而山水樂,何耶?仁者以厚德安邦,智者以博愛濟世:善政裕民,善心充溢,善利遠猷,高朗氣象如見,和諧之音如聞,國強家興正當時矣,夫復何求!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