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傳統文化 建設文明鄉村
河源日報訊 記者 吳拓 6月17日,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善平到源城區源西街道新塘鐵爐村古成之紀念館調研時要求,要挖掘傳統文化,扎實推進文明鄉村建設。
據悉,古成之,字亞奭,人稱紫虛先生,河源老回龍古嶺人,宋端拱元年(988年)進士,為同科28人之一,時稱二十八宿,成為宋朝以來廣東第一位中進士者,被譽為“嶺南首第”。古成之也是河源唯一被收進《中國名人大辭典》一書的全國知名人物。他勤政愛民,興教助弱,贏得了當地百姓的好評。古成之還是著名詩人,他的詩作曾獲得蘇東坡很高的贊譽,蘇東坡謫居惠州期間,還曾寫過一首古風祭奠他:“越子古成之,……遺像似李白,一奠臨江觴。”他首創嶺南文學,遍設倡南書院,他既是廣東客家文學的孕育者,也是開創嶺南文學的功臣。
如今,鐵爐村聚居了90多戶共500余古氏村民,他們均是古氏后代。為紀念古成之,繼承和弘揚他心存濟世、博學篤行的優質品質,2006年,村民自發籌資復建了古成之紀念館、象宿亭等建筑。村里還成立了古城之文化促進會、古氏慈善基金會,初步對古成之生平事跡、詩文典故進行了篩選整理,并開展扶貧幫困、獎學助學等活動。
在調研中,吳善平參觀了古成之紀念館、象宿亭、古氏宗祠,仔細觀看了古成之的相關資料,認真聽取了工作人員的講解。他指出,綜觀古成之一生,其少年時期勵志向上、勤奮好學成文魁,入仕途后則以民為本、勤政愛民為人杰,尤其是他那寬宏的胸懷、卓越的才干以及涵養精神,是后人學習的典范。
在調研中,吳善平參觀了古成之紀念館、象宿亭、古氏宗祠,仔細觀看了古成之的相關資料,認真聽取了工作人員的講解。他指出,綜觀古成之一生,其少年時期勵志向上、勤奮好學成文魁,入仕途后則以民為本、勤政愛民為人杰,尤其是他那寬宏的胸懷、卓越的才干以及涵養精神,是后人學習的典范。
吳善平要求,要深入挖掘古成之文化的深刻內涵,全面收集整理其留存資料、詩文、事跡等;要充分展示古成之文化,將其生平事跡、詩文、典故等編輯成冊,運用石刻、木刻、建設文化廊等形式,展示古成之文化和河源客家傳統文化,以便人們參觀學習,將古成之紀念館打造成為傳承教育基地;要把研究古成之文化成果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建立善行義舉榜,開展評選助人為樂、和睦鄰里、慈善公益、勤奮好學等一批典型人物,引領村民素質提升;要充分利用好古成之文化這一寶貴資源,推進村風民風建設,打造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