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近年來,中央、省、市不斷就加強革命舊(遺)址的保護宣傳和利用工作出臺了一系列重要規定和措施。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楊石健表示,這為我市進一步挖掘黨史資源,加強對紅色革命舊(遺)址的修繕保護利用工作,深入研究積淀在河源大地上中共黨史和革命斗爭歷史,總結經驗,弘揚革命精神,為我市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的確立尋找有力的歷史依據,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進一步開展,促進我市黨史研究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提供了一個新契機。
記者(下稱記):稱“河源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主要依據是什么?
楊石健(下稱楊):大量的、翔實的黨史資料,有力地說明了這樣的事實:河源是我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早期共產主義小組活動的地區之一,河源是全國最早開展農民運動、組織農民暴動、建立農會和農民武裝的地區之一,河源是全國最早建立縣級革命政府的地區之一,河源是最早建立工農革命根據地、組建正規武裝工農紅軍、游擊隊和建立中華蘇維埃政府的地區之一。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辛亥革命斗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河源地區的革命斗爭歷史,充分反映了河源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的事實。了解和熟悉河源地區黨和革命斗爭史的人們,都會肯定和認同這個事實和結論的。
記:許許多多有名的無名的河源革命英烈留下的史跡舊址,要怎樣利用才能使之成為市民紀念學習教育的場所?
楊:這些紅色革命舊(遺)址,可讓后來人真切感受到中共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啟發人們飲水思源,不忘根本,為“河源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的論斷夯實史料基礎。
今后,我們將繼續努力,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革命遺址的保護修繕工作,力爭每年保護開發修繕一批革命史跡,力求做到把革命史跡保護修繕融入到“客家古邑·萬綠河源”建設中,以豐富客家古邑的歷史文化內涵;把革命舊遺址的開發利用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中,讓廣大群眾從黨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革命史跡的紅色元素納入到旅游產業整體考量中,使河源“紅色經典”隨著河源生態旅游一起名揚海內外。
記:加強革命史跡保護開發利用,目前最迫切要做的工作是什么?
楊:我們至少要切實做好兩大方面的工作。一是盡最大努力做好我市紅色革命舊(遺)址史跡的宣傳利用、保護修繕工作。二是盡最大努力,征集和搜尋依附在這些革命史跡上的珍貴黨史信息資料,包括重要的黨史人物和重大的黨史事件資料。
記:作為革命舊(遺)址,是不是需要很多史料佐證?
楊:是的。在做好革命史跡保護修繕開發的同時,我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要及時開展,那就是盡最大努力,征集和搜尋珍貴的黨史資料。雖然我們在普查中相對完成了革命遺址的登記確認和現狀的維護保護工作,但是對其歷史信息的搜集,還有大量艱苦細致工作需要我們去做。參加解放戰爭的革命前輩,目前還有一些高壽老人在世,我們要組織老紅軍、老游擊隊員、地下黨聯系戶講述相關故事、經歷,把他們的口述資料記錄下來;組織國內外學者專家到河源地區進行革命史跡田野考察,查閱有關歷史文獻資料和收集整理歷史證據,形成對河源革命史跡研究的理論成果等。我們還要利用各種形式,通過對革命史跡的保護利用,較好地記錄下在這些舊址上留存的黨史信息資料,以傳后人。
記:這些紅色資料,要怎樣為現實服務?
楊:目前,我們已將河源革命史跡舊址匯編成《河源市革命史跡通覽》《歷史印跡》(一、二)等書,把征集到的革命信息資料匯編成《中共河源地區黨史資料》,用存史的方式,記錄我們黨的歷史發展征程。我們要發揮其最大效能,把河源地區的黨史學習教育宣傳活動認真組織好、開展好,適時組織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年學生到示范基地瞻仰、參觀、學習,把示范基地作為紅色旅游線路來精心經營;充分運用豐富的黨史資源,組織文藝工作者深入考察,盡可能多地創作反映我市黨的歷史和優良革命傳統的文學作品。
《轉載 2018年1月11日 河源日報》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