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舉辦粵贛古驛道(河源段)學術研討會
為更好地推進我市粵贛古驛道保護開發工作,近日,由市文廣新局、市博物館主辦的粵贛古驛道(河源段)學術研討會在市博物館舉行。全市文化系統的60多人參加了會議。研討會分學術研討和現場考察兩部分進行。
河源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研討會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巖主講了題為《考古學、南越國、河源史前先秦考古發現及與嶺北的文化交流》的學術講座。他深入淺出地講解了考古學的基本概念、起源和發展,南越國的考古發現等知識,并以新時期晚期的虎頭埔文化、石峽文化為切入點,對河源史前先秦考古發現及與嶺北的文化交流作了詳細介紹。
他認為,已有的考古發現證明,從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開始,河源已經成為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百越文化交融的重要通道,對嶺南文明的萌芽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交流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粵贛古道的作用。
粵贛古驛道河源段本底資源最好
研討會上,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二大隊地質科副科長陳洪仁對粵贛古驛道(河源段)調查的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
據介紹,粵贛古驛道(河源段)主要分布于和平、連平和東源縣境內。古驛道主道總長約150公里,總體呈南北走向,由北至南從和平縣浰源鎮—熱水鎮—青州鎮,向南通往連平縣繡緞、大湖、三角、高莞、忠信等5鎮,再向南通往東源縣順天、澗頭、雙江3鎮至河源市區水域。在現有的古驛道中,和平縣青州鎮、連平縣大湖鎮、東源縣雙江鎮古驛道保存相對較多、較好,其中青州鎮有10.2公里的古驛道經清理修復后有望成為可利用的古驛道。
古驛道沿途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有趙佗故城、關爺廟、廣濟塔、髻山亭、界下山茶亭等重要建筑遺址20余處,北聯古村落、大湖寨2個古村落及大量古民居,其中此次調查新發現了揚里垇茶亭、下合棟茶亭、上合棟茶亭、柑仔山茶亭等9個茶亭遺址及松山背石拱橋等大量古橋梁,均可保護和開發利用。
陳洪仁認為,就全省已發現的古驛道來說,粵贛古驛道(河源段)的本底資源最好,開發利用潛力最大,下一步要進一步摸清情況、做好開發利用工作。
古驛道充分展現了河源深厚的文化底蘊
學術研討會后,李巖、市博物館和二九二大隊相關人員組成調查組,到東源縣雙江鎮、和平縣熱水鎮實地調查了古驛道情況。
調查組查看了趙佗故城、髻山亭等古建筑和沿線古驛道情況。李巖認為,這些古建筑和古道充分體現了河源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反映了河源人民勤勞勇敢的道德品質。他建議選取古道上重要的文物點進行進一步勘探挖掘和修復,為古道“正名”;利用古驛道資源,做好綠道建設、農家樂等項目,帶動沿線旅游業和經濟發展;開展好市際聯合以及跨省的古驛道研究合作;編輯出版一部叢書,做好學術研究和古驛道宣傳工作。
市博物館負責人表示,粵贛古驛道(河源段)是歷史上嶺南地區對外經濟往來、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既是軍事之路、商旅之路,也是民族遷徙、融合之路,更是河源甚至嶺南歷史發展的重要縮影和文化脈絡的延續。
學術研討會期間,與會人員還就豐富粵贛古驛道的文化內涵、講好古驛道故事、激活古驛道生態旅游價值等議題進行了交流。
《轉載 2018年1月22日 河源日報》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