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金縣柏埔鎮方湖村“九天十九井”古宅外景。

■源城區埔前鎮上村村文化廣場綠草如茵,常有村民在這里休憩鍛煉。
“老圍是解放區群眾組織發動得最好的村莊之一。去年敵人掃蕩時,該村民兵曾打退700多敵人的進攻,村中參軍者最多。”1949年6月15日出版的第85期《粵贛報》上,一篇題為《船塘老圍兒童團遠征新區去宣傳 青年20多人去參軍》的消息中,如此評價原河源縣船塘老圍村。
在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中,現河源轄區內涌現出一批有著深厚革命基礎,為革命出錢出力出物出人的紅色村莊。
根據2017年《關于開展“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的實施方案》(粵組通〔2017〕53號)的部署和要求,省委組織部確定了源城區埔前鎮上村村、東源縣船塘鎮老圍村、龍川縣黃布鎮歐江村、和平縣古寨鎮河東村、紫金縣柏埔鎮方湖村、連平縣忠信鎮柘陂村6個村為“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創建單位。
據介紹,我市這6個黨建示范工程“紅色村”,既具有較突出的革命歷史貢獻,擁有較豐富的紅色遺跡(址)、紅色故事、紅色人物等紅色資源,又在經濟上相對貧困,屬于省定貧困村。因此,我市將實施“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與保護利用紅色資源緊密結合起來,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引領基層治理等工作相結合,充分挖掘保護利用紅色資源,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加快黨建引領脫貧攻堅步伐,促進鄉村振興。
源城上村村:
精心推出一系列精品旅游路線
出生于河源市源城區埔前鎮上村村的羅煥榮,于黃埔一期畢業后,兩次參加東征,蔣介石曾贈他“中正劍”。國共合作破裂前夕,羅煥榮拒絕蔣介石的提拔,奔赴惠陽平山訓練農軍;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他兩次領導平山起義,聲援海陸豐第一次武裝起義;兵敗被俘,壯烈犧牲,年僅27歲。
埔前鎮上村村位于源城區埔前鎮西南端,轄區面積7.6平方公里,有10個自然村,是源城區五個省定精準扶貧村之一,也是老區革命村、省文明村。上村村黨支部以該村革命先烈羅煥榮同志的紅色遺跡、紅色事跡為核心,打造集羅煥榮故居、紅色文化廣場、紅色文化長廊、紅色旅游互動體驗區、黨史教育基地和革命烈士紀念館為一體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并依托紅色革命教育基地,開發紅色旅游和紅色文化體驗項目,以此增加村集體收入,并帶動周邊村民群眾經營農家樂、農產品,逐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在設計系列紅色文化旅游路線時,源城區根據上村村資源優勢和潛在的客源市場實際,以紅色文化為龍頭,將紅色文化與綠色景觀、歷史古跡、客家風情、民俗傳統、宗教文化等優勢資源進行整合,精心設計、包裝和推出一系列精品旅游路線,對源城各種旅游資源進行有機結合,形成優勢互補。
東源老圍村:
紅色文化觀光 農事體驗休閑
革命年代的紅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老圍村民的血液之中。 “文革”時出生的老圍村民、市歌舞團團長、源城山歌劇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歐陽山,在源城區山歌劇團已工作了30多年,引導他走上文藝道路的,正是革命年代流傳下來的各種紅歌。
客家地區原本無秧歌,在1949年的迎軍支前時期,上莞、船塘等地的村民與民兵,都學會了扭秧歌:“鑼鼓響處,一隊花花綠綠的秧歌隊扭著出來,這是船塘老圍的隊伍。”
“老圍只是一間大屋,坐落在田的中央,在匪軍的幾次掃蕩里,匪軍從沒有能力突入這所孤屋。現在這屋的人全體出動了,這支隊伍中有全副武裝的主力兵團,有兒童團,有的拿著梭標,有的扛著修路的鋤頭和鋸子。茶水隊擔著100多擔滿滿的茶水……這支隊伍共有1700多人,這個村六七十歲的老人早就站到路旁來了……‘這是我們老圍的隊伍!’言語中流露出無限光榮與自豪。” (《群眾》雜志,1949年)
1948年,河西地區解放后,船塘老圍村各種革命群眾組織相繼成立,有民兵隊、青年會、婦女會、兒童團、文藝隊,還成立了一支 30多人的醒獅劇團,以文藝節目的形式,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鼓舞農民起來斗地主分田地,還冒著很大的風險,深入蔣管區進行宣傳。1948年冬,該團改名為洪流劇團。
對船塘人民在迎軍支前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貢獻,黨和政府沒有忘記。2015年9月3日,老圍村的抗戰支前模范歐陽梅受邀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紀念抗戰勝利及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儀式;老圍被省確認為“革命老區村”,并入圍2017年“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創建單位名單。
老圍村地處東源縣船塘鎮中部,與流石、新寨、三河為鄰,占地12.5平方公里,有農業戶口1150戶7000多人,生態環境良好。
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按照廣東省委組織部對“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的要求,對老圍村的規劃定位是以“紅色文化觀光、農事體驗、休閑娛樂”的“綜合旅游”為發展路徑,突出農村集體組織在“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實施的主體地位,利用規劃區的發展基礎、紅色文化、特色農業、經濟現狀及發展潛力,發揮區位交通、農業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和特色農事體驗的基礎優勢,全面完善基礎設施,突出紅色文化為基礎的產業融合、創業平臺、輻射帶動等主體功能,遵循綠色發展規律,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逐步將規劃區打造成為鄉村振興戰略標桿、廣東紅色示范村、東源文化之旅首發站、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具體而言,就是以“紅色”文化遺產、遺跡保護、開發為抓手,以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為主干,以生態保護與開發為龍頭,以美麗鄉村建設為突破口,全面打造綠水青山環抱、美麗宜居、百姓安居樂業、村民幸福安康的新老圍。
龍川歐江村:
建設特色鮮明的旅游型特色小鎮
龍川縣黃布鎮歐江村,于2012年被認定為第三批“廣東省古村落”,較好地保留并傳承著客家人的各種傳統習俗。該村是革命先烈黃覺群的故鄉,是龍川縣70個省定精準扶貧村之一,同時也是中國革命老區之一,革命歷史源遠流長,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1925年建立了龍川第一個農會組織——塘耙屋農會,1929年成立蘇維埃政府,并組織成立農民自衛軍,積極對國民黨開展武裝斗爭。1990年7月,市政府將黃布鎮歐江村列為補劃老區。
歐江村最具核心的紅色資源,當屬以黃覺群、黃天澤等為代表的紅色資源。現存的黃覺群故居舊址、相對規整的古村落等,具有一定特色旅游價值。
為此,歐江村探索出“黨建+新農村建設”工作模式,結合市、縣、鎮提出的“強治理、抓黨建、促脫貧”的發展思路,有步驟、有重點地開發紅色文化和紅色旅游資源,修建黃覺群紀念館,注重對黃覺群烈士故居和古村落遺址等歷史特色建筑及其周邊環境進行整體保護開發,通過發展富有本地風情的客家飲食、紅色教育、生態鄉村游,特別是提高歐江村紅色古村落文化知名度,結合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打好脫貧攻堅戰,讓歐江村成為名副其實的“紅色村”,建設特色鮮明的旅游型特色小鎮。
和平河東村:
發展“小延安”的特色生態農業
河東村位于古寨鎮南部,東鄰龍川,南接彭寨鎮馬塘村,西連水西村,北背豐和村,距離古寨鎮政府3.5公里,是1957年省定革命老區,全村有39個村民小組,總占地面積16.4平方公里,總人口2530人。
河東村委會嶂下村是九連工委和東分工委、和東行政委員會、粵贛湘邊縱東二支指揮部及《大眾報》報社所在地。作為當年和東地區的指揮大本營和戰略后方,嶂下村延續并發揚了“延安精神”,一系列重大決策在這里形成并傳達出去,為解放和平東部、龍川北部,奪取廣東乃至全國的武裝和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享有“小延安”之譽。
對此,河東村著手修復了和東行政委員會舊址、《大眾報》報社和千人大會廣場等革命遺址,建設了國家3A級旅游廁所1座。據介紹,該村將緊緊圍繞“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目標,努力把嶂下“紅色村”打造成為鄉村旅游示范點,并以此為引擎,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如養蜂、養魚,種植百香果、葡萄、茶葉、有機蔬菜等等;支持鼓勵發展農家樂、民宿旅游相關產業,讓老百姓享受鄉村旅游帶來的實實在在紅利,進一步加快老區脫貧奔康步伐。
紫金方湖村:
打造生態型“紅色村”
60多歲的龔佐中時不時地會到家附近的龔苑香烈士紀念亭去打掃一番。龔苑香是龔佐中的祖父,生于1902年,曾參與紫金“四·二六”武裝暴動,先后出任中共紫河特委委員、宣傳部部長、中共古石區委組織部部長、中共紫金縣委委員等職,并受黨的委派,到古竹地區發動青溪暴動,開展游擊戰爭。1932年5月,他被國民黨殺害于紫金縣城秋香江河邊,時年30歲。2003年11月,在柏埔鎮政府的倡議下,建設了龔苑香紀念亭,題名為“苑香亭”,已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市區或紫金縣城或本鎮的共青團和學校組織的青年學生前來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方湖村地處柏埔鎮北部,地理位置優越,省道242線(河紫公路)越境而過,距河源市區20公里,距紫金縣城48公里,距柏埔鎮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且依山傍水,風景秀麗,被確定為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省定貧困村,由深圳市海事局為牽頭單位幫扶。
據介紹,方湖村按照新農村建設的標準,已經完成規劃編制工作,各村民小組的具體規劃也在推進中。對于“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和開發工作,計劃依托紅色人物龔苑香等,打造“紅色”文化,保護“紅色”資源,同時對具有民國風格的不可移動文物大屋(含九天十九井的客家圍龍屋)進行適當的維修,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服務為主導,輔以特色種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最終建成協調發展的生態型“紅色村”。
良好的生態,使方湖村的種養業迎來了發展機遇,其藍野豬養殖業及其農副產品加工已形成一定的品牌優勢。另外,群星、方湖、福田、永豐等村已建成檸檬、茶園、蔬菜、葡萄等種植基地。
連平柘陂村:
有著越野營地與花海的“紅色村”
柘陂村地處連平縣最南端,東與三角鎮相鄰,南與東源縣順天鎮交界,西與忠信鎮新下村隔河相望,全村總面積12.2平方公里,下轄11個自然村,現有802戶4032人。
柘陂村是革命老區,保留著不少紅色革命史跡,華南小學黨組織活動舊址是其中的重要一個。該舊址位于忠信鎮東南約8公里的柘陂村吳氏四世祖祠堂內。該祠建于1930年。為了支持革命斗爭,柘陂人民將吳氏陽念祖祠作為黨組織地下活動場所。為了躲蔽國民黨的耳目,1934年,當地黨組織將吳氏陽念祖祠改為華南小學,安排進步人士以教書為名,開展地下革命工作。1949年9月,連平全境解放,柘陂華南小學成為連平縣人民政府、縣委臨時辦公場所。2010年冬,連平縣委為了弘揚革命斗爭精神,對華南小學革命活動舊址進行修繕,至今仍有市內外不少單位組織員工前來參觀學習,多家單位組織黨員到這里來重溫入黨誓詞,表達對黨的忠誠,繼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據介紹,根據柘陂村的實際情況,該村確立了總體建設規劃目標:以紅色文化遺產為核心區域,將紅色旅游、扶貧開發、文化熏陶、生態休閑等結合起來,打造紅色旅游主題線路;結合豐華生態源公司實施的汽車越野及房車營地、文化商業街、婚慶玫瑰花海、戶外拓展、休閑度假項目,致力將其建設成為以紅色旅游服務為主導、輔以特色種植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協調發展的生態型“紅色村”。目前,各項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中。
(轉載 2018年12月30日 河源日報)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