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4年河源縣工會聯合工人粵劇隊進行春節文娛宣傳的合照。(源城區檔案館藏)
河源綠水篇
今天是除夕。近些時的市區各大超市以及長塘路、人民路等素來熱鬧的街市,車水馬龍,人如潮涌,金燦燦的糖餅禮品盒、利市袋、對聯等,映襯著人們臉上幸福滿滿的笑容,頗有過年氣氛。
前幾天,人們已炸好油果、油糍、角仔、蛋散之類的應節小食品,買好了糖果禮品,也將家里從內到外清潔干凈,再逛逛迎春花市,準備好除夕與過年期間用的一切物品。傳統上的過年,一般從臘月廿五“入年假”,到正月初五“出年假”結束,共10天時間。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東江流域各地區的年俗,可謂大同小異。歲時民俗是具有很強傳統色彩的民俗,也會隨著社會經濟文化活動的變化而有所改變。本文專門介紹一下河源舊時各縣區過年傳統以及現代過年方式。
臘月廿五:入年假炸油糍
那年臘月二十五入年假(各地方資料又常用“卦”、“價”、“界”)的時候,燈塔鎮黃叔一家又開始燒滾了油鍋,炸糖環、角仔和油糍了。阿仙姨是家中最小的妹妹,窺著大人炸好的油糍放在竹籮蓋里,她便偷偷拿起一個,也不怕燙,到了“安全”之處塞到嘴里吃起來。剛起鍋的油糍那個香啊,直到她嫁到河源城,當了母親后,還會津津有味地提起這段往事。她也曾帶女兒到燈塔娘家,讓女兒體驗一把農村人熱火朝天備年貨時的歡天喜地氛圍。直到今年臘月廿五,黃叔還帶著幾個已出嫁而回來幫忙的女兒,一起油炸著這些過年必備小食品。
龍川黎咀巫氏,也在臘月廿五這天炸起了油果,煙火之氣讓整個家、整個村都洋溢著濃郁的年味。
河源一帶“入年假”時間是農歷十二月廿四或廿五。
在老河源縣,進入農歷十二月后,男人就想辦法多掙錢購買年貨,婦女們則多砍柴割草準備過年。十二月二十五為“入年價(界)”,俗稱“鬼鎖山門”,婦女們則不上山砍柴割草了,而是在家大掃除搞衛生,迎接新年到來。
曾任源城區文化館館長的劉暹輝老人在記錄河源年前的“敬灶神”習俗時說,河源人一般在農歷臘月廿四時“入年卦”,當晚,家家戶戶設貢品“敬社神”,對著在灶間設的灶神神位進行祭拜,不敢有半點不敬。為什么這天這么怕灶神呢?因為傳說中社神爺掌管著一家人的禍福,入年卦后,要送灶神爺上天赴宴,到了除夕那天再把灶王爺接回家。灶神上天,會將全家人所做的善事惡事,一古腦兒報告給玉皇大帝聽,玉帝就根據他的報告,來決定對這家人的獎懲。人們希望灶神給玉帝多說好話,于是就誠惶誠恐地設下貢品,放在灶旁祭灶,以討好灶神,讓他“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
上世紀80年代,移居臺灣的上莞人陳澤在《臺北市惠州同鄉會會刊》上撰文記錄河源是十二月廿四日謝灶,亦叫“入年價”。
歷史上,今東源縣屬原河源管轄。一衣帶水,同飲一條江的東源人,和河源城的人們一樣,以農歷十二月二十五為入年假(界),俗稱“鬼鎖山門”。當地有“入年假,鬼藏茶頭下”說法。人們停止上山下地的戶外勞動,婦女們在家搞衛生,將衣服、被褥全部洗滌干凈。男人們尋錢、備年貨。進入農歷十二月二十七,人們開始炸油果、炸角仔(有的蒸甜粄),以春節招待客人和饋送親友。男人們則開始殺豬宰牛,干塘捕魚,充分準備春節期間餐桌上的佳肴。
龍川人亦稱臘月二十五為“入年掛”,家家戶戶進行大掃除,忙著辦年貨。
舊時紫金縣把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五稱“入年假(價)”,此時官府機關封印,不理政事。商店結賬、催賬,財主也四處逼債。無法還債的窮人則離家躲避,直到除夕晚上11時后才敢回家。俗語講:“富人過年,窮人過難。”
從臘月二十七開始,各家各戶大搞衛生。把室內外打掃得干干凈凈,寓意“除舊迎新”。各家忙著做年糕、蒸發酵粄,富有人家蒸大籠甜粄(每籠重10多公斤),作為招待客人和饋送親友的禮品。
連平縣的舊俗,是從臘月二十始,家家大搞清潔衛生,去塵穢,凈庭戶。蒸大年糕,炸油酥果、糖環,宰豬殺雞,籌辦點心、菜肴。臘月二十三,戶戶燒香燭祭送灶神,俗稱“送灶君上天”。農歷臘月二十五“入年卦”后,人們不再上山、下地勞動,而是專門操辦過年的事情。
在和平縣,入年卦(價)是等到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有的是二十或二十五)晚飯后,各家各戶燒香放鞭炮,送灶神上天堂。第二天便進入“年關”。進入年關之后,人們一般不再搞農事活動,而是出售農產品,采購年貨,進行立體大掃除,洗涮家具,制作各種食品、殺豬和宰三鳥等。
到底舊時河源過年有多熱鬧,看看百度地圖、高德地圖這些實時路況APP就可以知道。最熱鬧的那幾條路,通常被堵成了紅色或深紅色,火紅的年貨擺滿街頭,買賣雙方都懷著對一家團聚的“年”的期待。
除夕:新衣佳肴辭舊迎新
在老河源人的家中,臘月二十九左右便開始炸豬肉。有的人家準備了很多發財圓蹄。
“過年前后,慈菇上市,母親將慈菇過水灼熟,讓我在廚房門前放著竹椅子坐著,對著水巷,剝著慈菇身上的外衣,和它蒂上的衣。若是年晚,就常常看到了鄰居陳家和我家的廚房門口的新貼對聯,內容都和吃的有關。有時念一念,竟也咀嚼出那醇厚的傳統美來。”一老河源人如是說。
在物質還沒那么豐富的年代,孩子們最是期待除夕的到來。河源人通常將大年三十(小月沒有三十,廿九便是除夕)稱為“年晚”,還未到傍晚,只是下午時分,孩子們就急不可待地沐浴更衣,穿上新衣裳,渾身新簇簇的,呼朋喚友地跑出去玩了。
大人們看著歡天喜地的孩子,也不辭辛勞,置辦豐盛的年夜飯。除夕的風俗河源各地基本相似,沐浴更衣、吃團年飯、發利市、守歲,都是必做的儀式,這些儀式,各縣還有不同的名字。
在連平,除夕之日,人人早早沐浴更衣,祭拜祖先,然后置辦美味佳肴、豐盛酒宴,爆竹聲中家人圍坐吃“團年飯”。飯后,長輩給小孩發“利市(即壓歲錢)”。晚上,點香燭接灶神。燃燈不熄,叫做“點年燈”。全家“守歲”,圍坐聊天,共享天倫之樂。是夜,辭舊歲、迎新年的鞭炮聲通宵達旦。
在老河源縣,家家戶戶張貼對聯、門神、利市;村村屋屋敲鑼打鼓;家家舂糯米粉做煎堆(油果)、蒸甜缽(米粉團);戶戶殺雞、殺鴨或宰豬;以三牲酒禮奉神、敬祖先。當晚全家老少提早洗澡(洗澡水要放上柚、柑、綠竹葉沖煮,以示吉祥),換上新衣,吃團圓飯。當晚點長明燈,交子時,迎接新年到來,人們便起來燒子時香,拜神、敬祖宗。
到了現在,用柚葉洗澡的風俗已經式微,大概是因為這些葉子不好找,且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天然氣等。
發“利市”,不僅是長輩給小輩發,能掙錢的后輩也會給長者發。
有著2200多年建縣史的龍川縣,除夕時,家家戶戶宰雞或殺豬,備辦美酒佳肴,燒香點燭,鳴放鞭炮,敬奉天神、祖宗、社稷后,全家團聚吃“團圓飯”;門前戶內張貼春聯、門神、年畫;晚上沐浴更換新衣,廳堂臥室華燈齊明,稱“點年光”;入夜開始 “守歲”。
家家大門張貼春聯、“門神”,中堂貼大幅“福”字,布置一新,象征“迎春接福”。家家戶戶以“三牲”敬祖,祭祀本村社爺、伯公諸神,焚香點燭燃放鞭炮,并用樟樹葉、柚葉等大鍋熬水洗澡,稱“洗大吉澡”,穿上新衣服、新鞋襪。晚餐菜肴豐富,一家團聚吃團圓飯,共享天倫之樂。入夜后,各家中堂、房間的燈火長夜不熄,俗稱“點年光”。一家人談笑風生,睡得很晚,稱為“守歲”。
被嶄新春聯、版畫、利市裝飾得煥然一新的家家戶戶,便在各家守歲之中迎來了舊歷元旦,也就是年初一。
年初一:冀望全年吉祥順利
正月初一,稱為年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日。很多人都相信這天說的話能成為一年的預兆,所以人們聽到吉利話都會喜笑顏開、滿心舒暢;聽到不吉利的話時,就趕緊嚷一聲“大吉利事”,以消除那不吉利的話帶來的晦氣。兒童在這時候做錯了事,也不會受到責罵。
源城、龍川、和平、紫金等地,年初一全日吃素,不掃地,不挑水。男女老少聚集在庭院談古論今,謂之“嬲新年”。有些不愛吃素的,就早上吃一餐素的,晚上仍吃葷。有些人家更會變通,只用一個齋菜——南絲腐竹做代表。
在東源縣,這天喜慶的氣氛最濃,從圩鎮到農村,到處張燈結彩,喜炮不斷,金龍、瑞獅到各村祠堂和各家各戶參拜,鑼鼓喧天,非常熱鬧。這天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意指財物不外泄),不打人、不罵人、不借錢、不討債,人人彬彬有禮,與人見面都會說吉利話,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安康。后輩結伙穿街走巷給長輩拜年,長輩們會派發小利市。這一天連乞丐都會受到厚待,主家會客氣地贈予錢物,收回祝福。
年初一開大門的時間,連平人是很講究的,要選好最吉利的時辰,燒早香,點茶,擺果貢,然后各家各戶放鞭炮,簡直沒個停歇的時候,比的是看誰放得多。街上還有許多節目看,舞龍、舞獅、舞春牛、唱大戲,熱鬧非凡。
河源人開大門,不挑時間,只趕早,一到零時,就大門大開,鞭炮齊鳴,極其熱鬧。在大家族里,得由族中長者打開大門,開大門的人要大聲唱念:“開門大吉,大吉大昌!”那聲音悠長悠長的,小輩們聽了,又覺得吉祥,又暗暗感受到來自家族與先祖的神秘力量,對家族更加認同。廳堂、灶堂、大門、二門、小門等,都要點上大紅燭,焚香禮拜。但到了現在,這些繁文縟節或稱儀式,已多被遺忘和丟棄,過年的儀式感已降得很低。
龍川人守歲到新舊年交替時刻,焚香鳴炮,大啟門戶“迎財神”。
紫金人在除夕夜守歲,等年初一的鐘聲一響,各家都敞開大門,放鞭炮、焚香迎接“財神”、“喜神”,預祝新年萬事大吉。小孩子早晨起來,穿戴一新,向長輩拜年。大人相見,互相道賀,說些“恭喜發財”等吉利話。這天多數人家食素,不吃葷腥;不挑水、不掃地、不打人、不罵人、不借錢、不討債;乞丐求吃,主家不說“無”,都給予錢物。從圩鎮到農村,金龍、瑞獅、春牛、吉象都到各家和祠堂拜年,并在門坪舞動,鑼鼓喧天,眾人圍觀,非常熱鬧,持續幾天。還有一種陋習,就是在春節期間,人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搞一些打紙牌、投骰子、打麻將等活動。
年初一都得起得早,傳說起得晚這一年會不順利。但到了現在,很多人已不講究年初一早起了,畢竟忙累了一年,就想好好睡個覺,好好過個年。
年初二:開年
年初二為開年,開年飯如除夕團圓飯一樣豐盛。吃飯要有剩余,寓意年年有余。
年初二常為家庭或家族團聚日,龍川的“年初二,祭祀用葷,父子兄弟崇飲為歡,名曰團年。”
連平將初二稱為團年節,各族姓攜壺歡聚,共飲于家祠。
正月初二是源城、東源等地出嫁女兒“轉外家”(回娘家)的日子,也有的會根據實際改變日子,但一般是在年初的幾天里回娘家,夫婿同行,帶上小孩,帶上禮品、紅包,除孝敬老人之外,還要分發禮品、利市給娘家小孩,在娘家吃過午飯后回到自家。
年初三“送窮鬼”
正月初三(有些地方初五),又叫“窮鬼日”,在東源,人們有“送窮鬼”之俗。一早起來,全家動手大掃除,俗稱“掃窮鬼”。把一切垃圾悉數(初一、初二不掃地)集中送到遠離家門的河邊或路邊點火燒掉并放鞭炮,表示已將“窮鬼”趕走。
紫金人也把正月初三稱作“窮鬼日”。一大清早,各家主婦就起來把堆積了兩天的垃圾掃起來,送到垃圾堆去,稱為“送窮鬼”。這天人們互不串戶,避免人家說是“窮鬼入屋”。
送走“窮鬼”后,東源的女人走親戚,姑姨姐妹相互探訪。男人們開展文娛活動(有的年初二就開始),俗稱“搞新年”。傳統民間文藝節目有舞龍、舞獅。新中國成立后,村與村之間經常開展籃球、拔河等比賽,有的村還會增添“擁軍優屬”、“新春茶話會”等活動。
有些地方將初四稱為探親日。各家媳婦,多在這天帶著禮品回娘家探親。新婚媳婦更為特殊,禮物豐厚,夫婦同往,稱為“轉門”。
年初五“出年假”
在河源地區,年初五被視作“五窮日”,各家打掃衛生、倒垃圾,俗稱“送五窮”(有的地方年初三為“窮鬼日”)。此日,人們不互相探親訪友,年初六至初九,仍是親友互相探望的日子;初十以后,一般是遠親、外親探訪(2000年《河源縣志》)。
東源縣從除夕開始點起的長明燈,一直點至年初五出年假。
春節期間,敲鑼打鼓,舞龍舞獅,走村串巷,熱鬧非凡。其中有的請龍獅入宅拜神、掃邪。新中國成立后,節日期間舊俗相沿,迷信色彩淡化,多以娛樂形式進行舞龍舞獅。一些地方除舞龍獅外,還編演民間小戲或進行各種球類活動,使節日文娛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紫金、東源等地度過年初五“出年假”后,官方機構開印理事。工人、農民陸續開始勞動。縣城商店則要待年初八才開圩營業。農民、工人也陸續準備開始勞作。
從臘月廿五到正月初五,傳統的“入年假(卦)”到“出年假(卦)”共10天時間。
本文參考資料:河源、東源、紫金、連平、和平、龍川等縣的縣志及河源市志等
(轉載 2019年2月4日 河源日報)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