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其彬

■張其彬及夫人田紹華與觀展學生合影。2014年11月3日,由市政協主辦的《大漠壯士 航天翹楚——河源籍中國導彈專家、衛星發射專家張其彬歷史圖片展》在市文化館揭展。
【人物檔案】
張其彬,中國兩彈一星功臣。1935年11月出生于原河源縣黃村鎮三洞村(現東源縣),1955年7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7年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1964年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分配至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曾先后49次參加和組織指揮東風二號甲、東風三號首次發射試驗,東風二號甲定型試驗,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我國第一顆定點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和東方紅三號挖潛增程試驗,參加跨國“金輪工程”的建設等,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獲嘉獎11次。1966年10月27日,參加我國在酒泉西北綜合導彈試驗基地的“兩彈”(導彈、原子彈)結合發射試驗。在試驗的最后階段,擔任技術助理的張其彬和其他6名技術人員進入地下控制室,張其彬負責技術控制和測驗工作。“兩彈”結合發射試驗成功后,他們被譽為“七勇士”。
8月22日,記者從東源縣黃村鎮了解到,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和省科技廳、碧桂園集團的大力支持下,河源籍中國導彈專家、衛星發射專家、航天英雄張其彬故居重修工程將于近期動工。
重修后的張其彬故居,將作為我市中小學生科普教育基地和紅色教育基地,大力弘揚航天英雄張其彬的愛國精神,影響和教育更多河源人。
得知這一消息后,遠在天津生活的張其彬夫人田紹華特別欣慰。在電話中,她表達了對家鄉河源人民的感激之情。田紹華說,張其彬出生在河源一個小山村,是國家一手培養的國防人才,并為國防建設奮斗了一生。無論是國家,還是軍隊和人民,一直牢記、尊敬像張其彬一樣為國防建設作出貢獻的人,她感到特別欣慰和溫暖!
“兩彈一星”
都有他的身影
1935年11月,張其彬出生于原河源縣黃村鎮三洞村。1955年7月,高中畢業后,張其彬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1957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導彈工程系自動控制專業。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分配至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從事第一線的國防科研試驗工作,是我國國防事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親歷者、見證者。
1966年10月27日,我國“兩彈”(導彈、原子彈)結合發射試驗成功。在試驗的最后階段,擔任技術助理的張其彬和其他6名技術人員進入地下控制室,張其彬負責技術控制和測驗工作。“兩彈”結合發射試驗成功后,張其彬和其他6名技術人員被譽為“七勇士”。
從1964年起,張其彬先后49次參加和組織指揮東風二號甲、東風三號首次發射試驗,東風二號甲定型試驗,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我國第一顆定點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和東方紅三號挖潛增程試驗,參加跨國“金輪工程”的建設等導彈核武器試驗的重大任務,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獲嘉獎11次。
遠在他鄉
始終記掛家鄉
2014年11月3日,由市政協主辦的《大漠壯士 航天翹楚——河源籍中國導彈專家、衛星發射專家張其彬歷史圖片展》在市文化館揭展。
田紹華說,當家鄉發來邀請函,說要為張其彬舉辦一個歷史圖片展時,她有點猶豫,畢竟先生年事已高,又山長水遠的。讓她沒想到的是,張其彬很高興地說:“能去,能去,一定去!”
2014年11月3日,年已八旬的張其彬,在家人陪同下,專程從天津趕回河源,出席了揭展儀式。由市政協主編的《大漠壯士航天翹楚——河源籍中國導彈專家、衛星發射專家張其彬歷史圖片選集》亦于同日首發。
記得當時媒體記者采訪張其彬時,步入耄耋之年的張其彬,已記不清1955年參軍之后回過家鄉河源多少次了,也記不清自己是哪一年退休的了,在給記者簽名留念的時候,幾次將“11.3”寫成“3.11”。在一旁照看著他的夫人田紹華笑吟吟地解釋,老張精神沒以前好了,記憶力衰退,很多事情想不起來了。
不過,這并不妨礙張其彬對家鄉的一往情深。他依然記得,他是1955年從河源參軍的,記得參軍兩年后他第一次從部隊回鄉探親,記得婚后第一次帶夫人回東源黃村老家時,要經過一條河和一座竹橋,記得大嫂當時是挑著籮筐來幫他們搬行李……
田紹華說,河源山清水秀環境好,是個休閑生活的好地方。他們夫婦倆曾經一度動了心,準備回鄉養老,后來終因一些原因而未能如愿。
從出生到1955年參軍,盡管人生中只有1/4的時間是在河源度過的,但身居外地的張其彬卻一直記掛著家鄉,關注著家鄉的變化與發展。
個人檔案
入藏省館名人庫
2014年11月3日,在家人的陪同下,張其彬回河源參加《大漠壯士航天翹楚——河源籍中國導彈專家、衛星發射專家張其彬歷史圖片展》,不想,這竟成了他最后一次回到故鄉。
43天后,即2014年12月15日下午4時15分,張其彬在天津逝世。張其彬雖已離世,但這位中國航天翹楚的名字,卻永遠鐫刻在廣東河源的歷史豐碑之上!
2015年,中國航天翹楚、河源航天英雄張其彬檔案入藏省檔案館名人庫。據了解,只有為國家和社會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方能入選名人館,而當年入藏省檔案館名人庫的名人只有500多人。
張其彬是中國航天翹楚,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是中華民族復興的英雄,是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和愛國人士的價值標桿。他的人生經歷和奮斗精神、愛國精神,值得全社會共同去傳頌、銘記。為了展示張其彬的非凡經歷,2014年11月,河源舉辦了《大漠壯士航天翹楚——河源籍中國導彈專家、衛星發射專家張其彬歷史圖片展》;2015年6月,省檔案館舉辦了張其彬先生的檔案圖片展,許多市民慕名前去參觀。
據介紹,張其彬故居重修工程將于近期動工,屆時,將成為人文歷史教育基地,緬懷英雄,激勵后人,成為“示范區”“排頭兵”“兩個河源”建設提效破局的精神力量源泉。
回聲
張其彬故居
將作為科普和紅色教育基地
張其彬夫人田紹華告訴記者,在張其彬退休后的10多年里,每隔一兩周,厚厚一沓最新印刷的《河源日報》,走過幾千公里的郵路,送達他在天津的家。以至于每次回鄉時,張其彬都會很開心地跟家鄉的親人說:“雖然我很少回來,但家鄉發生的事情,我都知道。”
田紹華說,河源是張其彬的故鄉,能夠將張其彬故居建設成為河源市中小學生科普教育基地和紅色教育基地,教育和影響更多人,她和孩子們都非常支持。同時,她表示,他們一家人會繼續以張其彬為榜樣,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國家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轉載 2019年9月11日 河源日報)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