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川考棚中的韋昌明像

唐代的韋昌明與北宋的古成之,自首任龍川令、南越王趙佗開啟嶺南文明氣象以來,現今河源轄區最早出現的兩個本地的著名人物。韋昌明是首位考取進士功名的東江子弟,古成之是北宋嶺南第一位進士,他們是唐宋嶺南開風氣之先的科舉人物,而他們的影響,并不僅僅局限于宦途與科舉上。
韋昌明:
唐代循州第一進士 東江首位進士
韋昌明少時聰明好學,工詩賦。據說,他家經濟條件很好(清康熙二年《長樂縣志 人物志》),對讀書十分感興趣,青年時曾居板塘大石巖攻讀詩書。
韋昌明是龍川附城板塘村人,具體生卒年不詳。他于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中進士,歷官校書郎,轉秘書監丞、御史,授翰林學士。
我國科舉制度創始于隋朝,確立于唐朝。唐穆宗即位時,科舉制度已趨完善。長慶四年,韋昌明進士及第,是東江子弟首位中進士之人。《龍川縣志》將韋昌明稱為循州(隋朝起龍川舊名)首位進士。
因為這個原因,韋昌明在板塘村讀書的一個石洞,成為后世讀書人前往頂禮觀摩的勝地。據《龍川縣文物志》載,這個石洞被稱為翰林石室,在板塘村一座50米高的沙質巖石山上。據稱,后來韋昌明曾在這里辦學,教育邑中子弟。宋循州刺史楊在堯在洞中上方條石上刻有“翰林石室”4個楷字。如今該石已風化嚴重,仔細辨認,尚可看出刻文。1986年,翰林學士巖石刻被列為龍川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剛直勤謹
上書責難李逢吉
進士及第后,韋昌明以拳拳之心,立志盡自己能力與智慧,報效朝廷。
唐穆宗時已是中唐末期,唐代已過了最鼎盛的時候。穆宗在位僅4年即暴卒。長慶年間,河朔、徐州、汴州相繼發生叛亂,唐朝“國威不振”,“天下延頸俟相度”。
在穆宗執政的最后一年里,秉性剛直的韋昌明看到朝廷上下風氣不良,憂憤在胸。他不顧當時紅得發紫的宰相李逢吉是個“性忌刻”的人,秉筆上書,責以協恭和衷(團結一致,和衷共濟)之義。
幸好李逢吉對他這個翰林學士并不忌憚,而且他這次上書又未對李逢吉造成什么影響,因而,李逢吉對韋昌明的逆耳忠言,也就不去追究,反倒顯示他“宰相肚里能撐船”,對韋昌明表示了贊賞。
此后,韋昌明歷官校書郎,轉秘書監丞、御史,一直在京城做官,從未放過外任。他做事勤謹,未有大的官場起伏,晚年致仕回到家鄉龍川。
《越井記》
成后世研究趙佗的重要文獻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農歷十月的一個吉日,年逾古稀的翰林學士韋昌明,筆端飽蘸濃墨,在一張素箋上疾書:“南越王趙佗氏,昔令龍川時,建治于嶅湖之東,阻山帶河,四面平曠……”此為韋昌明《越井記》。
接著,韋昌明筆鋒一轉,說到越王井:“由秦距今,八百七十余年矣,其跡如新。”由唐距今,又是1100多年過去了。
這個越王井2200多年的歷史,因為有了韋昌明“刊登”在《全唐文》上的記載,時間、地點,包括人物,便都明晰起來,為越王井留下了最有力的史料證據。趙佗在龍川為官之時的“建治”所在,韋昌明也說得明明白白。
在這篇后世探究南越王趙佗對龍川乃至對嶺南的影響必定提到的文章里,韋昌明先回顧了自己家族史:秦末略定南越,從關中徙民至粵,使與土著雜居,而龍川有中縣之民四家,即韋、官、任、趙。韋家傳至韋昌明時,已三十五世了,實與越井相終始。
韋昌明的《越井記》,卻為這個南越王趙佗時留下的古井作了詳細周到的闡述,并證實了趙佗所帶來的人馬中,有一部分至今(唐朝)定居在了他的故鄉龍川。
因此,佗城越王井的身份與年代,確鑿無疑。趙佗之于龍川的功績,韋昌明亦說得很明白:“則越之封,肇於春秋,而龍之壤,則啟自越王佗也。”
河源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論斷的提出,亦頗得韋昌明此文佐證之力。
全唐詩話留下了他的傳說
《全唐詩話》(卷五)里記載了一個關于循州韋昌明的故事。
番禺舉子李匯征游歷閩粵時,有一日到了循州,晚上遇雨,于是向村民求宿。有村民指著韋昌明家告訴他“可到那里求宿”。聽說有客人來,韋昌明扶著木杖出來迎接,此時他已80多歲。韋昌明向李匯征自我介紹說:“我是鄉野之人韋昌明。”
韋昌明多才,每與李生談論,或詩或史,年輕的李匯征也是侃侃道來。
話說投機,他們還行起令來。韋昌明吟道:“長安輕薄兒,白馬黃金羈。”暗示李匯征年少而生活豪奢。
李匯征不甘示弱,不假思索地說:“昨日美少年,今日成老丑。”
韋昌明曰:“白發有前后,青山無古今。”他微笑著對李匯征說:“白發對你來說,也為時不遠了,何必怠慢老夫呢?”于是還吟道:“此公頭白真可憐,惜伊紅顏美少年。”兩人相對哈哈一笑。
接著,他們又說起數十位詩人的詩來。最后,談到李涉的詩,韋昌明大為稱贊。
李涉曾寫有“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的詩句,韋昌明與李匯征都很喜歡他的詩。韋昌明與李匯征接連背誦了李涉幾首有名的七絕律詩。
于是長須垂胸的韋昌明,與年輕氣盛的李匯征相視一笑,推杯換盞。
古成之:
北宋嶺南進士第一人
古成之并不是一個刻板的儒家讀書人,在廣州五仙觀,留有一塊刻有古成之詩文書法的碑石,且竟是狂草詩碑,后人在刻碑說明時,也不述他的官職,卻是稱他為“古仙”。
有“蘇仙”之稱的蘇東坡,幽默風趣又達觀,對豐神俊逸、詩詞文章書法都很有造詣的古成之,也是大為傾倒,他曾看過古成之的畫像,認為古仙面容大似詩仙李白:“越子古成之……遺像似李白,一奠臨江觴。”
會試第二遭下毒
古郎重來獲“首第”
古成之原籍河源縣回龍古嶺(現屬東源縣),后遷居增城縣,曾在羅浮山隱居讀書十多年,“力學不怠,淹貫群籍”,“飲譽文壇”。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后革除弊政,開科取士,任賢用能,采取強干弱枝、以文替武的國策。宋太宗時全國郡縣分為十五路,河源屬于廣南東路,古成之在雍熙元年(約985年)被州府選中推薦進京參加考試,結果考取第二名。
當時,南方學子少于北方學人,能取得如此突出成績更是少之又少。同舍的兩個北方學人張賀、劉師道妒忌南方人,假裝為他慶賀,卻暗中把能致人短時喑啞的毒藥放到酒中。古成之心胸坦誠,根本沒有想到會有人這樣暗害他,當即飲下。第二日,廷對開始。古成之在皇帝面前只是喉嚨作響卻說不出一句話來,宋太宗大怒,下令將他扶出殿外。功名眼看就要成就,卻臨場被人陷害而功虧一簣。有人勸古成之上訴此事,古成之卻拒絕了。但宋太宗還是得知了此事,要治張劉二人的罪,古成之前往申救,太宗愈發敬重古成之。(《明清筆記叢刊 涌幢小品》)
清代檀萃《楚庭稗珠錄》里對此事發表評論說:“紫虛先生古秘書成之……當日同舍生顧以啞藥黜其高第,此豈紫虛先生所屑較哉!”
3年后,古成之再度參加科考中試,為同科28人之一,時稱二十八宿,古成之排在十九,成為宋朝廣東第一位中進士者,被譽為“嶺南首第”,開啟嶺南一代文風。因是宋初嶺南第一個進士,故《廣東通志》稱“成之以文為南粵倡”,“尤工于詩,有鳳騫霞舉、脫略塵土之態”。
直到現在,古氏國寶堂堂聯仍寫這樣八個字:“嶺南首第,國寶家聲。”
為慶賀嶺南首第的誕生,“鄉人榮之為建”象宿樓。象宿樓在今河源市上角更樓下,1986年河源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但今已不復存在。
學優則仕
精心治理地方
古成之登第后,先往河北真定府(趙佗原籍)任元氏縣尉,其治理以能著稱。不久授山東青州益都知縣,“為政以惠愛為本,不事刑樸”。
宋淳化三年(992年),經過選拔官職的考試后被任命為校書郎。在這期間,古成之認識了朝廷名臣張詠,通過交談,張詠對古成之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他很是器重。
不久,王小波、李順作亂,蜀地民不聊生。宋太宗命忠定公張詠出知成都,入蜀平亂。宋太宗派太監王繼恩領兵配合張詠,擊破李順,攻克成都。張詠對古成之的才能很是欣賞,任命古成之為綿州(今四川綿陽)魏城知縣,協助自己治理地方。
大亂后的魏城,因居民避兵者多溺死,尸骨堆積,幸存者老幼流徙,城鄉一片殘垣斷壁,百廢待興,民不聊生,古成之欲救難民于水火之中,運米救濟饑民,發放藥物給病人。同時,還建立鄉校,推廣農桑,修理城池,悉心經畫,治理有法,因撫恤救濟而存活者有數千人之多。經過古成之悉心的治理,綿州地方迅速恢復生機。
宋咸平五年(1002年),蜀又有民亂,朝廷因張詠之前治蜀成績優異,復授任為益州知州。宋真宗對張詠說:“得卿在蜀,吾無西顧之憂矣。”而張詠以古成之長于撫恤,善于治理,再舉薦古成之任漢州綿竹知縣。在綿竹任上,古成之仍撫恤流離,使綿竹恢復了生機,一如之前治理魏城縣時,政績卓著。
白云親舍
壺中日月他曾游
長期在外為官,古成之不能照顧到父母家人。在綿竹,古成之接到家書,得知家中年邁的父母都已去世,而自己公務在身,且關山萬里,無法回鄉,心里非常難過:“吾竊祿為養親,今親已歿,吾何以仕為故。”我出來做官,也是為了贍養親人,現在雙親都沒了,我還做什么官啊。
宦游在外,思親心切,不禁想起少年時在羅浮山上讀書的情景,因作《憶羅浮》詩云:憶昔羅浮海上峰,當年曾此寄兒蹤。憑欄月色出滄海,欹枕秋聲入古松。采藥靜臨幽澗洗,修書閑向白云封。紅塵一下拘名利,不聽山間午夜鐘。
此時的古成之,已經受道家影響很深。這要追溯到最早他上京應試之時。
傳說古成之受州府推薦去京師應試的時候,從省道經過潭州,住客棧時,遇見了道士韓泳,相見投契,兩人便一塊到酒肆喝酒。韓泳預言他這次的考試不會成功。3年后,二人再度相遇,韓泳又預言這次他會成名。(《永樂大典》卷10889引《惠州府惠陽志》)
清代檀萃曾說,河源是個“山川秀麗,靈氣所鐘”之地,因而古成之“降神茲土”。《楚庭稗珠錄》亦記載了古成之得韓泳之化度,在綿竹為官時,自題告身詩云:“物外乾坤誰會到,壺中日月我曾游。留今留古怎留得,一醉浮生萬事休!”寫完,古成之將筆一擲,便逝世了。(載民國十年《增城縣志》)
家人將他的尸體葬在原河源縣管轄的長寧(今新豐縣)君子嶂。
古成之下葬不久,有人說他尸解而去,家里人打開棺材一看,尸體果然不在,只留下了一雙靴子。
君子嶂1984年被列為新豐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浮山古成之當年結廬讀書處,當地百姓建有“成之廟”,稱古成之為“紫虛仙人”。
廣州帽峰山有座古廟,當地鄉民說是為祭祀古成之而建。鄉民說古成之小時在山中念過書,中舉后回到這里,親自采藥為民治病;他又精通書法,經常為求字的鄉民免費題書,一些有錢人送來潤筆費,他一律用于興辦村學,因而附近八鄉甚至城里都知道古圣人。人們傳說,古成之去世后,官帽化作山峰,古成之也成為帽峰山神。
草書刻石廣州五仙觀
在廣州五仙觀,仍留存有鐫刻古成之的詩文書法的碑石。
雍熙年間,古成之在廣州備考選,閑暇之時,到五仙觀游玩,作詩二首并書。
其一為七律:撥破紅塵入紫煙,五羊壇上訪神仙。人間自覺無閑地,城里誰知有洞天……
其二為五古:玄元分古觀,南鎮越王城。五石空留瑞,群仙不記名。丹砂雖久煉,雞犬自長生……愿得身從此,乘云到玉京。
200多年后,南宋理宗時探花、吏部侍郎、名學者李昂英回增城仙村其岳父家探親時,見村民在“移乩”,要請來“神仙”求問兇吉,這次請的神仙正好是古成之,很景仰古成之的李昂英很高興,寫下《古成之仙箕》一詩,詩云:翁來靈筆舞龍蛇,翁去瑤壇鎖暮霞。舊事欲談三百載,五云閣上望仙槎。
后人建有“紫虛古真仙祠”。
古仙舊題碑今在廣州福西路五仙觀大殿前西側碑廊。高1.16米、寬0.7米。隸額“古仙舊題”。“跋”說,紫虛真仙古成之將其所題本觀遺什鐫刻于石上,以傳不朽。在簡介其舉進士、任官職之后,說淳化四年(993)他在四川綿竹任縣令時,于某人題詩后,擲筆于地而卒,及后成仙的故事。此碑不書年月。阮元《廣東通志·金石略》說,從此碑跋文中“國初”、“太宗皇帝”等字前均空一字看來,其為宋刻無疑。阮說可信。(見《廣州市志·文物志》)
草書入碑向來少見,且廣東草書向來不為人稱道,但這塊狂草詩碑,卻有著開張跌宕、意態橫出的氣象。
(轉載 2020年1月12日 河源日報河源文史欄目)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