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年,周世聰書畫個展在香港圣約瑟堂展出,到場者有香港華人首席代表周俊年伉儷等。畫展現場,周世聰即席揮毫作畫。
周世聰,字小韞,號眠琴閣主,廣東紫金柏埔人,廣州執信女中畢業、香港官立漢文女子師范畢業,從事教育,提倡美育,因性喜藝事,雅好繪畫,初無師承,僅與畫友相切磋,藉資觀摩,舉凡山水、人物、花鳥、蟲魚、走獸,均有心得,其書法自蠅頭小楷而至擘窠大字,于秀麗中具有矯健之氣,頗獲好評。此外,她于詩文、音樂,亦有所擅長(摘自《民國書畫家匯傳》)。(右圖:周世聰畫的竹)
一
一生辛勤育桃李 藝術黌宮弦歌不絕
1913年,民國成立兩年后,一個華裔女嬰降生在新加坡(一說生于1915年、1916年)。長大后,她一直不忘自己的祖籍,自稱“紫金女子”,并在她的書畫作品上如此落款。她是周世聰,祖籍永安縣(今紫金縣)柏埔鎮梅中周屋村。
6歲那年,周世聰隨家人遷回香港定居。她從小喜愛中國傳統書畫與詩詞,但未曾正式拜師學藝,都是自己憑著興趣愛好臨摹畫譜、摹寫實物。1930年就讀于廣州執信女子中學時,她的書畫天賦已嶄露頭角,多次參加書畫展覽,曾獲廣東省、廣州市書畫比賽之冠。后就讀于香港官立漢文師范學院。
美麗可愛的女孩,帶著還未匡入正軌的藝術天分,似一塊純樸未琢的璞玉,周世聰受到了很多關注。然而讓她真正走上藝術道路的,卻是她的丈夫劉君任。
劉君任是東莞人,生于1900年,較周世聰大了十多歲,在1920年代函授畢業于美國芝加哥大學藝術系及華盛頓美術專門學校。1929年,他創辦萬國函授美術專門學院,1931年又創立萬國美術專科日夜學校(后稱“萬國藝術專科學校”)。這是首所在港府注冊的藝術專門學府,為時有“文化沙漠”之稱的香港乃至中國的美術教育培養了眾多學生,遍布世界各地,有聲于時者不少。
婚后,周世聰與丈夫一起持續奮斗,精進于藝路,運營好學校。不久,抗日烽火蔓延至香港,夫妻二人勉力支撐。戰后,香港經濟幾經沉浮,像萬國學校這樣并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學校,能一直保持運轉實屬不易。因此,到了1961年,劉君任積勞成疾,一病不起,萬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的重擔就落到了周世聰柔弱的肩上。
周世聰一邊苦心經營藝校主持校政,促進社會美育,培訓藝術教育師資,造就美術人才;一邊做好母親的角色,把一雙兒女撫育成才。她秉持教育家蔡元培的美育主張,盡心盡力做好美育工作。
20年后,1981年,香港的報刊這樣稱贊周世聰的工作:“守節撫孤,勞悴心力,繼承遺志,具樂育英才之愿,20年來劉故校長所創辦之藝術黌宮,匪獨不因人亡政息,抑且弦歌不絕,桃李成蹊,繼往開來,發揚光大。”
有人推算,自1931年創辦藝校至1981年共50年間,萬國藝術專科學校至少培育學子3000人以上。藝校辦有老年、中年、青年及兒童班,學生有成就者不少。校友陳博人,在美國紐約某公司當美術廣告師,在尚未有電腦繪圖的年代,他繪制了5幅30尺×30尺的巨幅半身人像廣告,比例準確、技巧純熟、色彩鮮美,轟動一時,頻登紐約各大報章。1962年畢業于萬國藝術專科學校中西畫系的胡卓麟,頗受周世聰器重,在學校畢業第二年,即獲邀成為“中國美術會”永久會員。2019年,“胡卓麟彩筆八十回顧展”在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展出。1958年移居香港的楊希雪(原名楊凱元),正式拜周世聰等畫家學藝,并開始自學油畫,憑借自己對中英文化交流所作貢獻以及為中西藝術結合和創新所作探索,獲得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頒發的大英帝國服務勛章(MBE),也是目前唯一一位以藝術成就獲此勛章的華人。
二
一生愛好是書畫 日臻化境馳譽世界
何浩天,對周世聰所繪紅白梅大中堂情有獨鐘,選購并收藏于該館。
1989年4月,英國皇家藝術學會舉辦畫展,投稿作品2600余件,入選的僅600件,其中唯一一幅中國畫,便是周世聰所作的《翠竹雞雛》,并被該會購藏。同年10月,應英國格林士彼楊氏畫廊邀請,周世聰在英國舉辦個人書畫展。格林士彼市長大衛·卡里等主持開幕式,觀眾與購買者眾多。這讓周世聰的得意弟子、楊氏畫廊主人楊希雪大感意外。在英國開辦畫廊已有15年的楊希雪,深知洋人偏愛洋畫,對中國畫并不太感冒,此次周世聰個人畫展如此成功,讓他從中看到了高水平的中國畫還是受英國人歡迎的,他當即爭取做了周世聰作品的歐洲總代理。
原以為在英國的書畫活動不會持續太久,但大出周世聰意料的是,英國畫壇對她的作品大感興趣,有4個學術、藝術團體邀請她舉辦新的畫展,排期7個月。應英國倫敦中華藝術畫廊、蘇格蘭圣安德魯大學畫廊、曼徹斯特華人藝術中心、格拉斯哥館等邀請,周世聰與得意弟子楊希雪、陳立峰舉辦聯合書畫展。1990年,她參加了香港藝術館舉辦的“香港藝術館館藏書畫展”;同年,應蘇格蘭政府藝術會邀請,她與楊希雪、陳立峰在蘇格蘭舉辦了書畫巡回展。在展覽中,她的作品供不應求,被選購一空。
原籍河源縣(今源城區)的旅港書法家李震歐,曾撰文記述周世聰的幾件事。一是她1982年所繪《一鳴天下白》,畫的是一只雄雞,公開義賣,所得款全部贈送給旅港紫金同鄉會,人們爭相加價,被人以2.3萬元買去。另一事是當年為捐款給惠州十屬公會而義賣作品時,李震歐的行書岳飛《滿江紅》賣了3500元,而周世聰的竹畫賣了4700元。李震歐說是“小巫見大巫,巾幗勝須眉”,對周世聰很是推崇。
周世聰曾參加廣東省美展、廣州市美展、泰國美展、美國金門博覽會美展,亦曾在中國的香港、臺灣地區及美國、加拿大、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英國、泰國等舉辦過個人書畫展,均獲好評。在臺灣,蔣緯國曾親自為她主持過梅花畫展。
年逾八旬的周世聰,依然應邀參加了多國展覽,如1994年的美國美洲中華書學會二十周年紀念邀請書法展,臺灣國際書法邀請展,北京“中國藝術名人作品展示會”特邀展,以及1997年的全國首屆中國畫邀請展、香港“周世聰校長書畫展”等。
周世聰出版的書籍有《南游書畫展覽特輯》《楷行草格言書范》《周世聰書畫集》等。
1938年,20歲出頭的周世聰創辦了香港女子書畫會,并被推為理事長。書畫會有較嚴密的組織,每月舉辦一至二次集會。集會上,九龍等地的女子書畫愛好者拿出各自的作品相互交流、切磋。書畫會常舉辦書畫講座,以開闊會員眼界,提高會員的修養,交流信息,提倡新藝術運動,促進藝術發展。1940年,香港女子書畫會改名為香港女子美術學會(《失落的歷史 中國女性繪畫史》)。
這個時候的周世聰,在藝術上仍在勉力攀登高峰。剛開始時,她并沒有師承,只是與畫友相互切磋、觀摩。那時的她,以水彩見長,吸收了西洋畫的技法,繼而攻國畫,對山水、人物、花鳥、蟲魚、走獸均有相當研究,書法也頗見功力,以元代趙孟頫、魏碑為主,因此無論蠅頭小楷,還是擘窠大字,于秀麗之中,兼具矯健之氣,頗獲好評。她于詩文、音樂亦有所擅長(《民國書畫家匯傳》)。
在自己丈夫創辦的藝校里,周世聰學到了很多。丈夫劉君任亦是畫家,1957年,周世聰與劉君任南游東南亞各地,舉辦聯合書畫巡回展。
周世聰愛竹,也愛畫竹,所作詠竹詩亦頗有一些。其一云:“窗外青青竹若竿,虛心勁節耐嚴寒。羨他高格凌云表,莫作凡枝一例看。”又有頌竹詩云:“此君欲與墨相交,拂動煙云四五梢。莫道畫來難結實,此中疑有鳳凰巢。”寫竹之高標品格,頗是靈動。
周世聰最為世人喜愛的作品,當屬畫作。她的作品,至今仍能在各大拍賣網站找到。報刊上對她畫作的評論,認為“構思意境,經營位置,一絲不茍,頗下苦工”“構圖之巧,用筆之煉,賦色之雅,奪造化之功”“不求形似而形自似,不求神韻而神韻自立”“栩栩欲活,惟妙惟肖”“爐火純青,日臻化境”。對她的用墨賦色,評論曰:“墨彩變化有則,運節雄勁有力,為時下女畫家中之佼佼者。”
書畫同源,要畫好中國畫,也需要有一定的書法底子。周世聰的書法,亦甚得報刊與行家好評:“用筆沉雄,有須眉氣”,“秀麗雅勁兼有之,筆力稱雄于世”,“書體樸茂,理法通明”。
這些藝術成就,除了需要一定的天分外,還需苦守一“勤”字,她牢記著“業精于勤”的古訓。另外尚有一“恒”字極重要,她曾講述自己的教學心得:“無論多么聰明的學生,學畫一定要持之以恒,經常寫作,否則一曝十寒,終難有成。”
周世聰是這樣講的,也是這樣做的,便是到了年逾古稀的年紀,也天天作畫,筆耕不輟。1957年,40多歲的周世聰在馬來西亞舉辦個人畫展,當地特邀她到馬六甲的霹靂山洞作壁畫,畫的是大約兩層樓高的觀音大士。畫壁畫是很苦的,米開朗基羅曾在羅馬梵蒂岡西斯廷教學畫壁畫,花費4年時間,居高不下,曲身仰視,身體經受了極大的折磨。周世聰在兩層樓高的架子上爬上爬下,累得渾身疼痛,亦堅持了多日,直至畫完。
1978年10月,周世聰應邀到美國舉辦個人畫展,先是在芝加哥的全美最大的科學博物館展出,盛況空前,她應邀即時揮毫作畫達18次之多。該館館長丹尼諾夫認為畫展很成功,也選購了一幅大尺寸的翠竹國畫陳列于該館。周世聰隨即又到紐約、三藩市、羅省三地展出,參觀人數空前,為她送上的花籃數量也多不勝數,當地的電臺、電視臺先后對她作了專訪。
1982年,臺灣博物館主辦梅花畫展,作品由香港書道協會提供,參展的有著名書畫家鮑少游、趙少昂、陳荊鴻、謝熙等105人。而該館館長何浩天,對周世聰所繪紅白梅大中堂情有獨鐘,選購并收藏于該館。
三
一生榮譽等閑看 藝術與教育成就高
作為作品等身的藝術家、桃李遍地的教育家、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活動家,周世聰獲得了非常多的贊譽。她經常占據海外多種報刊的版面,那些報道,均表彰她弘揚中華文化的成績,稱頌她的人品和對社會的關注。
署名為“孺子牛”的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在茫茫的書畫名家中,我最欽佩萬國藝專的主持人周世聰女史,蓋因周女史除具有優秀的書畫技巧外,其人格高尚,熱心文化事業,不以老前輩自居,對后學者循循善誘,這都是我對周女史敬佩的最大原因。”孺子牛對周世聰的看法,很有代表性。
周世聰專注于藝術,雖然很有名望,但并不踏足政界。她的一位同學在報刊上撰文說,“她為藝術而生,也只有藝術的生命,使她在任何變化中顯出光輝……她不為名,如為名,她何不競選議員,走捷徑,在社會上爭一席?她不為利,如為利,她大可掌握機會,搏厚利,享其榮華富貴。”周世聰說:“除了藝術,我什么也不動心。”“只要看到學生有所成,我就高興了。”
有的文章評價周世聰:“觀其花、竹,正如其人,穩健、堅直之情溢于紙上,表現出文人高超不塵的品格。”
除獲書畫同行與報刊贊譽外,周世聰也得到了學界的肯定。1972年6月,她以書畫藝術的杰出成就和培育大批英才的功績,獲得臺灣中華學術院頒贈研士學銜。這是對她的書畫與辦學成就的最大肯定,她也成為香港第一個榮獲此銜的女性。據了解,臺灣中華學術院是當地民間最高學府,設哲士、研士2種學銜,哲士為資深教授或學術界領導人士,研士為教授,或獲得博士學位后繼續深造者,或從事專門研究而有成就的人。林語堂、梁實秋、錢穆、張大千、馬思聰等曾獲此學銜。
周世聰藝術成就高,活動能力強,兼有很多頭銜:香港萬國藝術專科學校監督兼校長,中國藝術協會主席,亞洲婦女協進會永遠當然會長,中國文化協會委員,香港書法家協會顧問,香港書道協會副理事長,日本國際書道協會委員,美國國際華人藝術協會顧問等。
身為女性,周世聰也在推動著香港婦女工作發展。她曾任香港崇正總會理事兼婦女部主任、惠州十屬總會理事兼婦女部長、國際光明總社香港總會常委兼婦女部主任、周氏宗親會婦女部主任、中國書法協會婦女部主任、紫金同鄉會婦女部主任及亞洲婦女協進會委員。
1975年,周世聰與趙少昂、楊善深、劉大步等32位名家捐助書畫作品義賣,捐款建設香港孤寡老人的“頤養之家”。1989年,國際光明社以她熱心服務社會的功績及藝術上的成就,給她頒贈了服務獎牌。
四
一生難忘是鄉梓
周世聰出生于海外,定居于香港,卻一生不忘祖籍紫金,幾乎所有字畫作品,她都落款為“紫金女子小韞周世聰”。河源書法家李震歐亦如是,每每落款,必署“槎江李震歐”,表現出拳拳愛國心,熾熱愛鄉情。
1985年,紫金縣將行修纂縣志,周世聰亦為之奔走并搜集歷史資料,題寫《紫金縣概況》《紫金婦聯志》書名。1991年9月,紫金縣舉辦“金山秋月”聯誼活動,已是耄耋之年的周世聰將多年積累的數十幅書畫作品送回家鄉,在縣城中山公園舉辦“周世聰書畫展”,并應邀出席剪彩儀式,寫下“金山秋月”四字。展后,她將全部字畫捐贈給家鄉文化部門收藏,對此鄉人交口稱譽。
1992年,周世聰參加了香港藝術館主辦的“太乙樓藏廣東、香港名家書畫展”、美國紐約華人國際藝術協會邀請書畫展。同年,河源市政府為她主辦“周世聰書畫展”。
2001年12月1日,周世聰逝世于香港,享年88歲。
(注:本文主要依據資料:《藝林玉鳳周世聰》,作者:鄭志強、唐淑麟,載《河源文史資料》第一輯;《紫金縣志》等)
(轉載 2020年3月22日 河源日報河源文史欄目)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