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江)、小江(新豐江)匯合成槎江。 黃贊福 攝

■民國槎城鎮(zhèn)印章 資料圖
■本報記者 凌麗
核心 提示
古有“漢使乘槎尋河源”的典故,今“河源”地名,在歷代河源文士的演繹下,被附會上許多浪漫故事,演繹出不少與七夕傳說有關(guān)的地名、湖名。流傳久遠的傳說,給這些地名增加了深厚內(nèi)涵和浪漫想象,又產(chǎn)生了新的傳說與故事。
河源、槎江、槎城、織女湖、浸珠湖、驪龍……顧名思義,這些地名背后,命名的古人對河源寄寓著哪些美好的愿望?
三河之源謂“河源”
南朝齊武帝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置新豐、河源,從此有了“河源”地名。“河源”之得名,與河源是三河之源有關(guān)。唐朝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載:“河源,本漢龍川縣之地,齊于此置河源縣,以縣東、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
哪三河之源?連平河、忠信河、新豐河。宋朝王象之《輿地紀(jì)勝》載:“新豐江在河源縣北,湍磧險峻,通灌田一千一百二十頃,流五百五十里入縣界,號新豐江。”
初建縣的河源,疆域甚大,包括今和平、連平、新豐、龍門、博羅等縣部分或大部分地區(qū),河源東北境內(nèi),有連綿九縣的九連山脈,水資源極為豐富。新豐、連平、忠信諸水匯成新豐江,其東、北之境為河源之水源地。
連平河又稱連平水,發(fā)源于連平元善鎮(zhèn)黃牛石山麓,往西南流經(jīng)元善、溪山、隆街,至隆街鎮(zhèn)塘河口匯入新豐江。連平河全長71公里,大小支流18條,流經(jīng)連平縣城。
忠信河源于和平縣熱水鎮(zhèn)白葉嶂,南流經(jīng)忠信鎮(zhèn),于河源郊區(qū)良田壩注入船塘河,忠信河長65公里,流域面積622平方公里。
新豐江是珠江水系東江的一條支流,在廣東省中部,發(fā)源于新豐縣小正鎮(zhèn)七星嶺亞婆石,流經(jīng)新豐縣、連平縣、東源縣,于河源市區(qū)匯入東江,全長163公里,集水面積為5813平方公里;因源出新豐縣得名。新豐縣最早屬南海郡龍川縣地,南齊永明元年,與河源一同從龍川析出置縣。隋煬帝大業(yè)三年(607年),改循州為龍川郡,廢休吉縣(新豐縣)并入河源縣,屬龍川郡。1988年1月,新豐縣劃歸韶關(guān)市管轄。
又有一說,河源這三河之源中的新豐河,為連平大埠河,即今之大席河。查《連平縣志》,該河自田源河頭村與石坑西約2公里處流出縣境,流入新豐縣。
另外,《舊唐書》卷四十一《嶺南道》中記載,“河源,隋縣。循江,一名河源水,自虔州粵都縣流入。”“河源”地名的由來,或亦與此有關(guān)。河源水,古時又稱循江、湟水、龍江,即今東江。東江流域面積3.53萬平方公里,其中約90%即3.18萬平方公里在廣東境內(nèi),而河源境內(nèi)的東江流域面積13737平方公里,約占全市面積的87.3%。
漢使尋河源,客星犯牛女
在中國歷史上,“河源”又特指黃河源。《史記·大宛列傳》:“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張騫出使西域?qū)ず釉矗磁c此有關(guān)。《山海經(jīng)》里說河出昆侖,實際上黃河之源位于青海。
晉人張華《博物志》里,曾記載了一個傳說,有人乘槎至天河,遇到牛郎織女:“舊說云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于槎上,多齊糧,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猶觀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覺晝夜。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yán),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見說來意,并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蜀郡,訪嚴(yán)君平,則知之。’竟不上岸。因還如期,后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
元代袁桷《清容居士集》中有《黃河》一詩:“乘槎使者問河源,織女相逢事惘然。從此競傳天上去,不知滄海幾桑田。”
因牛郎織女之傳說,“河源”一詞漸漸超出地理的范疇,成為一個被賦予諸多浪漫色彩的讓人神往之地,最后成為河源之地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河源的星宿分野,正與牽牛、織女星有關(guān)。
《史記·天官書》中,按州域分野,揚州屬牽牛、婺女。《漢書·地理志》載,“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乾隆《河源縣志》云:“考九州之域,唯揚州最大,廣東為揚之南境,而分野家則舉吳越以概揚域,又舉吳越以指廣東矣。”
古代天文分野,即與星次相對應(yīng)的地域。分野將地上的州、諸侯國劃分為十二個區(qū)域,使兩者相互對應(yīng)。就天而言,稱為“十二分星”; 在地而言,稱為“十二分野”。河源正屬牛女之境。《河源縣志》載:“河源本古越地,分野在牛女之間。”因此漢使尋河源,乘槎犯(遇)牛女,就符合了《博物志》故事中“客星犯牛女”之說。因此,這幾樣傳說一附會,漢使所尋之河源,就成了廣東的河源。
大江小江匯流處,人稱作“槎江”
漢使到天河尋訪河源時,乘坐小舟而去。小舟,文雅地說,是“槎”。因為是在天河中行駛的,那便是“星槎”。河源兩江交匯處的河段,就叫槎江。
現(xiàn)存最早的康熙《河源縣志》載,槎江“在縣治前,一自邑東北從龍川江而來,合藍溪水至縣治與小江合;一自邑西北連平水來繞城而過者,舊名新豐江,其水從翁源繞連平與長寧麻陂水合流,南下至邑東北,合大江環(huán)繞縣治而南。”這兩條河水合流之處,即名為槎江,流向歸善、博羅,出虎頭門,入于海。
乾隆年間河源知縣陳張翼在其主持重修的《河源縣志》中,對槎江有另一番描述:槎江“在下城正東門外,即大小兩江匯合之處,每遇漲時,大江水黃,小江水清,一清一黃,直如江南省黃淮交匯之所,辨別分明。”附近居民,經(jīng)常在槎江水漲時,以驗兩江水勢之大小。
“槎江”之名由來已久,因龍川江、新豐江交匯處而稱,因江流形勢而名。惠州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李明華說,明代典籍記錄多有“槎江”之稱而未見“槎城”之稱。河源古有“槎江書院”,以江名題書院名。
槎江,又名寶江。寶江,又指大小兩江匯合相連那一段。當(dāng)年曾設(shè)寶江驛。這段江名也不是隨意取的,“謂之‘寶’者,因驪龍曾見于縣中,故名。”
槎城鎮(zhèn)、源城鎮(zhèn)與源城區(qū)
舊時河源縣城,也就是今天的源城區(qū),向來被稱為槎城。源城區(qū)為什么別名為“槎城”,歷來眾說紛紜。流傳于網(wǎng)絡(luò)和民間的說法大致有兩種。一說因東江與新豐江在城東北側(cè)匯流,形成“丫”字形江流,故稱之為“丫江”,又稱槎江,城便隨之喚為槎城。二說因河源城建在新豐江三面環(huán)水處,兩江上竹筏縱橫,像一支竹筏,因故稱為“槎城”,所以,槎城是“水中城”的別稱。
同治《河源縣志》記載,清乾隆七年(1742年)知縣陳張翼與紳士鄉(xiāng)議,改東門城樓,創(chuàng)建下城西門為鼓樓,并建下城東門,城樓改名東門,修筑上城東門至下城鼓樓道路、橋梁、堤岸,雙城一氣貫通,兩城并治,統(tǒng)稱為“槎城”。但這里也沒有說明為什么叫“槎城”。
李明華說,“槎城”“槎江”的名字與“漢使乘槎尋河源”的典故有關(guān),后此故事又延伸到天文分野中的星槎有關(guān)。因此,河源與彼昆侖河源同名,而后有“槎城”之稱。“槎”非“丫”解,亦非地形象“筏”解。
自南朝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析龍川地置河源縣,經(jīng)歷代沿革,數(shù)析其地,其河源之名稱相沿至今,已有1500余年。“地名別稱必有其義,非僅僅以字義麗其名。”李明華說。
李明華考究了槎、河源、天河、牛郎織女的關(guān)系,他認為,“槎城”的由來,與“河源”的名字密不可分。漢使乘槎尋河源、乘槎至天河遇牛女等故事即可說明。
另一則史料則更明白地說明了河源為什么別稱槎城。明代劉子延,在給李明華的先祖李燾父母所作的《壽序》里說道:“考南極三十六度,而斗牛星宿則在北極薇垣。河源有織女池、飲牛渚、濯錦梭等跡,想成形在天而北,成像在天而南,茲非人間天上歟?漢使尋河源,乘槎犯牛女,至今號為‘槎城’,良有以也!”
明代弘治辛酉(1501年)舉人、邑孝廉謝宜申,曾在他的詠河源八景詩中以“槎邑”來稱河源縣城:“槎邑有山還有水,泰岳洞庭何必擬。神仙可居龍可潛,雖不高深亦奇爾。”
“槎城”后來作為正式地名,在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原在城、附城兩個鎮(zhèn)并為槎城鎮(zhèn)。
1950年1月,河源全縣劃為6個大區(qū)、28個鄉(xiāng)(鎮(zhèn))、1個鎮(zhèn)、5個居民聯(lián)組。縣城區(qū)(區(qū)址城鎮(zhèn))轄東埔鄉(xiāng)和城鎮(zhèn)一、二、三、四、五居民聯(lián)組。
1958年9月,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建置,全縣建立8個人民公社,城鎮(zhèn)公社為其一,轄上城、下城、上角、水上、衛(wèi)星、蔬菜、五七場、知青場、下角9個生產(chǎn)大隊,6個生產(chǎn)隊。
1983年11月,人民公社建制撤銷,原26個公社改為區(qū)(鎮(zhèn)),387個大隊調(diào)整為292個鄉(xiāng),設(shè)1788個村民委員會和7個居民委員會。源城設(shè)鎮(zhèn)人民政府,區(qū)設(shè)區(qū)公所。轄上城、下城、上角、下角、衛(wèi)星、環(huán)城、水上7個居民委員會。
1988年1月7日,國務(wù)院批準(zhǔn)撤銷河源縣,設(shè)立河源市,轄源城區(qū)、郊區(qū)、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同年,省人民政府明確源城區(qū)管轄原河源縣的源城、東埔、埔前3個鎮(zhèn),源城區(qū)人民政府駐原河源縣人民政府所在地。
1997年1月21日,經(jīng)省人民政府批準(zhǔn),撤銷源城區(qū)源城鎮(zhèn)、東埔鎮(zhèn)建制,設(shè)立源南鎮(zhèn)和上城、 新江、東埔、源西4個街道辦事處。
織女池與浸珠湖
正因為河源乃三河之源頭,古人在取地名的時候,注意到槎(舟船,取星槎之義)、河源、天河、牛郎織女的關(guān)系,因此,源城區(qū)舊有地名“織女池”“飲牛渚”“濯錦梭”等。
“織女池”在河源學(xué)宮西邊,今源城中山公園附近。“清泉一鑒漾城隈,傳是天孫浴繭池。日影波紋浮錦繡,風(fēng)吹堤草弄機絲。”潭中有魚,時或躍出。清康熙年間,邑人鄺成祺在其詩作中描述的織女池,仍是深潭碧波,魚躍云開。河源人、含山縣(今屬安徽省馬鞍山市)知縣江輔有河源十二景詩,中有《織池漾月》:“天機地軸結(jié)靈仰,綠水清波景自幽。織女經(jīng)綸推錦繡,嫦娥飄桂異香浮。”但到了乾隆年間,僅存草塘。到了現(xiàn)在,織女池早已不存在。
在古人的認知和筆下,河源的織女湖與浸珠湖是相輔相成的,與河源城的風(fēng)水息息相關(guān)。乾隆年間河源知縣陳張翼在其詩《龍廟風(fēng)帆》中,將河源幾處風(fēng)水關(guān)鍵都寫上了:“浸珠湖里識龍蟠,鎖鑰江門燕子寒。花信動時梭織水,云旗翻處濯飛湍。”
浸珠湖,在城南石峽附近,有活水注入,阮元在道光《廣東通志》稱此湖“四時不竭”。該湖又作“湛珠湖”,在粵語中,浸、湛同音,同治《河源縣志》與《大清一統(tǒng)志》均寫作“湛珠湖”。在風(fēng)水家看來,河源山龍脈由此過峽,名“雙龍夾脈”,又曰“養(yǎng)龍池”,兩池相并,一清一濁,其形俱圓。明萬歷年間,新城(上城)建好,邑人遷入。新縣治“坐桂山,迎織女池,位既得中,向又甚正,山澤通氣而驪龍始吐其珠”,預(yù)兆著河源將出人才。乾隆《河源縣志》稱,相傳龍吐珠于浸珠湖。湖形狹小,泉甚深,大旱不涸,到乾隆年間,仍存兩湖,禱雨必應(yīng)。
同治《河源縣志》云:“桂山驪珠見,則人才出。”縣志中解釋,進行科舉考試的那一年,在考試前幾個月,也就是5、6、7月間,如果有光見于桂山,或者梧桐山,望過去,那光就像驪珠一樣,圓圓的一片,大者如鏡,小者如彈丸。這一年,就必定有河源讀書人取得進士功名。
這驪珠平日藏在哪里呢?古人云:“驪龍之珠,必沉紫泉之里。”因此,“泉甚深”的浸珠湖,就成了最好的藏珠之所。因而,槎江又稱寶江,其寶便是驪龍與驪珠。明代李燾將浸珠湖又改稱吐珠泉,“疑是虞廷投此谷,應(yīng)知周室兆多才”,期盼河源能多出人才,振興河源。
這附麗在河源城邑、山川湖泊道路之名背后的種種浪漫故事與傳說,寄予著前人對鄉(xiāng)土的熱愛,對家鄉(xiāng)風(fēng)調(diào)雨順、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美好祝愿,和對后世河源多出人才的深切期待。
(轉(zhuǎn)載 2022年08月14日 河源日報河源史志欄目)

粵公網(wǎng)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