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蜿蜒的山路,翻過幾座山坡,和平縣東水鎮增坑村的白色大門躍入眼簾。在這個青山環繞、林木蔥郁的小山村里,水泥道路平整寬闊,繪上了白底藍色畬族裝飾圖樣的房屋排列整齊,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近幾年來,增坑村結合本村少數民族特色,不斷加強畬族文化建設,并依托現有茶葉規模和品牌,大力扶持特色茶葉、鄉村旅游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新突破。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增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容村貌明顯改善,基礎設施基本完善,產業發展漸成規模,村民生活富足安康。
![]()
增坑村村民身穿畬族服飾采春茶。該村結合當地實際,大力發展茶葉產業,讓村民增收致富。
![]()
美鄉村:
加強畬族文化建設
“以前條件差,大家都不愿意留在村里,現在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村民都回來蓋房子了。”據增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藍小衛介紹,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增坑村沉睡多年的畬族文化資源被重新激活,標志性的藍色圖案、悠揚的采茶山歌、東江縱隊的紅色記憶……這些承載著“最小畬寨”共同鄉愁的文化元素,正和畬族古老的鳳凰圖騰一起,重新回到居民的生活中。
隨著自來水工程、村道拓寬工程、公路排水溝工程、衛生站工程、公廁工程、河堤整治等項目的完成,村里的面貌煥然一新。
如今的增坑村,獨具特色的畬族圖案隨處可見,村道干凈整潔、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此外,增坑村建起了一間民宿,畬族特色和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環境吸引著周邊居民前來享受周末的閑暇時光。
清明假期,黃女士一家慕名前來增坑村游玩,舒適悠閑的優美環境讓其流連忘返。“很早之前就聽朋友說增坑村很漂亮,趁清明假期,我們就提前預訂了這里的民宿。”黃女士表示,來到后發現這里空氣很好,滿眼都是綠色,很舒服,以后要介紹更多朋友來增坑村玩。
從“無人不想走”的偏僻山村,到“大家都想回”的最美畬寨,增坑村也從偏遠村寨蝶變為城鎮周邊的世外桃源。
![]()
興產業:
打造盤皇茶品牌
增坑村四面環山,有海拔約700米的茶山崗頭。600多年前,增坑藍氏畬族先祖定居此地,村民世代以種茶為生,培育出了質純清香、味甘醇厚的盤皇茶。
“整個村種了1000畝的茶葉,通過‘公司+農戶’的標準化種植模式,我們的茶葉每斤能賣到300-600元,大大增加了村民、村集體的收入。”藍小衛說,茶產業的發展不僅增加了本村村民收入,每年茶葉除草、采摘時還要請周邊的村民過來幫忙,帶動周邊村民就業。
據介紹,常年生長在云霧繚繞的高山上的盤皇茶,采用人工除草,施農家肥,方圓數百里無污染,是名副其實的天然綠色食品。近年來,增坑村大力發展傳統茶葉種植項目,并引進企業生產加工茶葉,茶葉產業日漸成熟。如今盤皇茶已成為和平縣的重要茶葉品牌,增坑村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
富百姓:
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記者見到藍偉權時,他剛從山林里巡護回來。
藍偉權原是增坑村的貧困戶。以前,藍偉權幫別人開車,一年收入三四萬元。如今,他租用隔壁村30畝的閑置場地建起養殖場,現養有300多只雞鴨、50多頭豬,還種有數畝花生、生姜,年收入達到七八萬元,收入翻了一番。同時,藍偉權還成了村里的護林員。“現在我們的生活好了很多,成為護林員也是想回報家鄉,為自己的家鄉作貢獻。”藍偉權說。
在增坑村,像藍偉權這樣加入村里的扶貧產業,用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的大有人在。藍小衛告訴記者,2019年底,增坑村16戶貧困戶70人都已實現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萬余元,貧困戶脫貧率達100%。
原來的省定貧困村,如今人人生活富足,一幅“紫嶂攀云,花溪吟曲,小橋流水桃源地;瓊林疊翠,綠茗飄香,耕讀傳家畬寨風”的美景,正在增坑村完美呈現。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