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農業農村廳公布關于表揚廣東省“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連續獲得優秀等級的地級市人民政府的通報。通報顯示,2017-2018年度和2019-2020年度連續兩次“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工作中,我市被評為優秀等級,同時總分排列第二名。

我市高度重視“菜籃子”工程建設工作,主要領導重點抓、分管領導靠前抓、各級各部門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全力全面推進“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工作落細落實落到位。全市“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品種豐富、價格平穩、質量保障,除能夠滿足本市人民群眾需求外還暢銷粵港澳大灣區。

一是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全市培育建成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18個、省級“菜籃子”基地34個、市級“菜籃子”基地84個,9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83個“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獲批全國“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示范村7個、示范鎮3個,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59個、專業鎮11個,為全市、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省居民的“菜籃子”提供堅實保障。

二是品種品類日益豐富。我市聚集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印發了《河源市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提檔升級行動計劃(2021—2025)》,扶持特色產業發展,著力做優做強地方特色品種和產業。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引進優勢特色品種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在水果種植方面,東源縣引進藍莓產業,形成了集藍莓育苗、種植、加工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在畜禽養殖方面,克服非洲豬瘟疫情影響,保住我市特色優勢品種藍塘豬并做好相關保種和繁育工作;結合我市山地多草坡多特點,引進黑山羊、肉牛等產業,發展草地畜牧業。在南藥種植方面,引進企業種植各類嶺南藥材,據統計,共種植各類中藥材16722畝、產量3153.58噸,品種繁多,主要有靈芝、鐵皮石斛、五指毛桃等十幾個品種。目前,我市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已具有一定規模,如源城區的蔬菜、葡萄,東源藍莓、板栗、茶葉,和平獼猴桃、百香果,龍川茶油、優質絲苗米,紫金茶葉、蜜柚、藍塘豬肉、肉鴿、春甜桔,連平鷹嘴蜜桃、黑蒜,東江河鮮等,大大豐富了農產品的消費種類。

三是流通體系趨于完善。全市共建有農貿市場109個,市場內檔口總數4934個,其中城區有農貿市場41個,市場內檔口總數2045個;全市共有銷售肉、蛋、奶、蔬菜等“菜籃子”產品網點6602個,每個行政社區“菜籃子”產品銷售網點達到平均4個以上。全市已建立3個縣級物流配送中心、56個鎮級電商服務站和560個村級電商服務網點,初步形成縣、鎮、村三級農村物流服務體系。流通體系完善及滿足了周邊居民的需求,也為我市優質農產品提供了更好地銷售平臺和銷售渠道。

四是質量安全嚴格把關。全面落實開展農產品溯源體系建設,全面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啟用河源市肉類蔬菜等重要產品追溯管理平臺,并成功與省級追溯平臺對接,實現互聯互通,近年來“菜籃子”產品合格率穩定在98.5%以上。全市各部門密切配合,嚴格把關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確保居民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五是疫情期間保價穩供。2020年疫情期間,啟動了社會求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及時向困難群眾發放價格臨時補貼,共計發放臨時補貼7700萬元,惠及群眾167萬人次。建立了重點商品價格監測制度,在市、縣(區)、鄉鎮三級共選取9個采集點,對27類重點防疫用品和居民日常消費品開展每日價格監測。落實常年儲備417噸凍豬肉的要求,以滿足市民緊急所需調度需要。2020年疫情期間,我市“菜籃子”價格月度波動幅度均低于15%,實現了保供穩價的目標。
六是品牌建設成效顯著。我市累計培育有機產品113個、綠色食品88個、無公害農產品404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5個、“粵字號”品牌農產品88個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12個。隨著2020年“萬綠河源”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運營平臺正式啟動,我市農產品品牌化、優質化、形象化運營新征程順利開啟,讓更多高質量、高標準的農產品走上全市乃至全省居民的餐桌。
強化“菜籃子”穩價保供責任擔當,善作為、巧發力、干實事,我市各級各部門將從群眾最基本的需求出發,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推動全市“菜籃子”工程高質量發展。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