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機關各科室、直屬各單位:
現將 《河源市農業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河源市農業局
2017年10月9日
河源市農業局 推進農業供給側
結構性改革的 工作 方案
為貫徹落實 《廣東省農業廳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方案》(粵農函 〔 2017〕 242 號 ) 精神, 結合市委、市政府 工作部署, 加快 推進我 市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結合我市實際 ,制定本 工作 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 “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為統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謀劃發展 現代 農業,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在確保 ”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的基礎上,實現結構優、產業強、品牌響、效益高、農村綠的目標,促進動力轉換、結構轉型、方式轉變,推動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主要目標
到 2020年,全 市 農業生產結構、產業結構、經營結構得到明顯優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提高,大宗農產品得到有效保障,綠色安全優質和特色農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升;綠色發展取得新進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進一步減少,畜禽糞便污染、桔稈農膜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資源利用高效,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產品優質安全水平提升,形成一批富有 河源 特色和市場競爭優勢的高端農業品牌;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業資源利用高效,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協調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二、重點任務
(一)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1.以提高環境資源匹配度為重點優化區域布局。 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實行適區適種、適區適養,劃定優勢區,發展最宜區,合理布局優勢特色產業,做到生產布局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加快實施《河源市農業現代化 “十三五”規劃》,按照省對河源市的功能定位和自身發展條件,規劃建設北部名優農產品生產區、中部品牌農業區、城郊菜籃子生產區、南部特色農產品區,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農業發展格局,推進“深莞惠經濟圈(3+2)”現代農業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河源市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按照《廣東省河源市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2011—2020年),以生態型、特色型、服務型、效益型的戰略定位,建設四大功能組團:北部特色農業組團以特色農產品基地為基礎,推進農產品集群化加工,打造北部山地特色作物區;發展生態型農業生產,打造獨具特色的民俗農業旅游地;西部精品農業組團以揮農產品生產和傳統加工業優勢,發展加工型、物流型、園區型現代農業基地,建設燈塔盆地西部精品農業區和農耕文化民俗區;東部基地農業組團以搞好東部丘陵旱地作物區建設,發展基地化生產和節水型農業,加強科技投入,推動特色效益農業生產,建設東部基地農業區;南部農業研發組團依托萬綠湖的品牌資源,強化生態保護,構建農業總部經濟、科技創新、濕地保護和南部休閑農業區。 (發展計劃科負責。排序第一 的為牽頭 部門 , 下同)
2. 以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調整種植結構 。 以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調整種植結構。按照 “穩糧優經、提升園藝、擴大冬種”的思路,實施種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定全市糧食產能,重點做好糧食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在發展優質稻的同時兼顧甜玉米、大豆等優質旱糧的發展,努力將全市糧食總產量穩定在88萬噸以上;圍繞做強做優河源特色菜果茶藥,大力發展縣域特色作物產業,以“良種良法、五位一體、特色種植業、東江上游茶葉產業帶、中央財政園藝標準化創建”等項目建設為抓手,以擴大冬種生產為補充,推進特色產業發展,調優種植結構。 (種植業科、市場科)
3. 以 “ 穩 豬穩雞、發展牛羊 ”為方向調整畜牧結構。 根據土地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推進生豬區域布局調整,推動畜牧業向資源稟賦型轉變 。逐步調整中小規模生豬養殖場,發展規模養殖。 做好配套技術服務與指導,調整優化畜禽養殖布局,更加注重綠色環保和競爭力提升,重點推進種養結合的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 深入開展畜禽標準化示范創建行動 ,進一步穩定家禽行業發展,提高畜禽規模養殖水平。大力發展草地畜牧業,積極爭取國家、省財政資金用于推進牛羊等草食動物養殖發展,擴大養殖草食動物的種群和草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創建一批生產基礎好、發展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的牛羊養殖基地。 ( 畜牧科、畜牧獸醫技術推廣中心 負責 )
4. 以發展特色漁業為重點調整漁業結構。 統籌用好各級漁業發展專項資金,提升財政資金促進改革的效能。引導工商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發展特色養殖業、生態漁業、增殖漁業和休閑漁業,調整優化養殖布局,轉變養殖生產方式,推進生態健康養殖。扶持一批產銷聯營的漁業龍頭企業、漁民專業合作社,規避漁業風險。加大漁業品牌建設力度,鼓勵漁業企業創建企業品牌,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強化品牌宣傳,擴大品牌營銷,組織參加各種水產專業展會的展銷活動,提高品牌市場競爭力 , 如萬綠湖湖鮮、生態甲魚、冷水魚、 “瘦身魚”等。(水產科、水產中心負責)
(二)推進農業 綠色 發展
5 .切實 加強耕地保護。 切實加強耕地保護。深入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培肥地力。加強耕地質量監測評價體系建設,堅決守住耕地質量和數量紅線。 (種植業科、農技中心負責)
6 . 深入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 深入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加快測土配方施肥成果應用,大力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和配方肥,擴大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設施農業及蔬菜、果樹、茶葉等農作物上的應用。探索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政府購買服務的有效模式,開展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個性化施肥指導服務,并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提供統測、統配、統供、統施 “四統一” 服務,實現 到 2020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0%以上,肥料利用率均達到40%以上目標任務。 (種植業科、種子站、農技中心負責)
7. 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 扎實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預警監測和修復示范,自 2017年起用3年時間基本建成全市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監測網絡。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就地就近還田(林)利用, 推廣 高床發酵生態養殖等節水、零排放的 養殖模式,引導適養區、限養區內現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配套建設污水貯存、處理和利用設施。 落實《河源市人民辦公室關于印發河源市畜禽養殖場清理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河府辦〔 2016〕39號)要求,進一步規范畜牧業生產,依法依規做好畜禽禁養區劃定及禁養區內畜禽養殖清理工作。深入實施世行貸款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認真實施好龍川縣、紫金縣環境友好型種植業示范項目,繼續實施牲畜廢棄物治理工程。 ( 農技中心、畜牧科負責 )
(三)完善 農業 經營體系
8 .推進經營主體增量提質。 繼續按照 “ 分級培育、集群發展、整體推進 ”的 思路 , 重點在農業比重較大的以及有農業園區、農產品專業市場的鎮、村,大力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 力爭到 20 20 年,全市 市級以上 農業龍頭企業達 230 家 以上 , 其中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達 50家以上,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達160家以上。 ( 經管科、市場信息科 負責 )
9 .推進經營主體規范發展。 堅持 “一手抓發展,一手抓規范”,嚴格按照 農民 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合作社的內部運行機制和合作社的各項規章制度,推進農民合作社規范化發展。 規范培育發展家庭農場。 ( 經管科 負責 )
10 .推動培育經營主體政策落實。 認真落實 《關于創新農業經營體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意見》(河委發﹝ 2013 ﹞ 10號 ),通過貼息、補助、獎勵等形式,重點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發展。執行《河源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認定標準和監測管理辦法》,著力做好農業龍頭企業培育服務工作。 ( 經管科 負責 )
1 1 .提升職業農民水平。 積極組織各縣申報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 ,并 結合我市實際,協助各縣制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項目實施方案》 。 按照以培育生產經營型為主,兼顧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的原則, 通過集中培訓、送科技下鄉及專題講座培訓、現場觀摩培訓、遠程教育培訓等多種方式,提升職業農民的專業素質、知識水平和實操能力。力爭平均每年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人數達到 2000人以上。 ( 科教科 負責 )
(四) 促進 產業轉型升級
1 2 .加快健全農業科技 創新體系 。 充分利用省農科院的科研、技術和人才優勢,發掘河源農業科技資源創新潛力,加快推動新成果、新品種、新技術的轉化應用,促進河源市現代農業發展,為河源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力支撐。緊緊圍繞全市農業科技工作重點,依托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及省、市農業科技園區等載體,通過出臺優惠政策、搭建服務平臺、提供資金保障等措施,積極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有效提高全市農業科技創新水平。( 科教科 負責 )
1 3 .加快發展現代種業。 推動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和良種工程,支持河源東瑞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核心育種場建設,健全地方畜禽品種資源保護體系。 ( 市種子站、科教科、畜牧科 負責)
14. 加快發展智慧農業。 實施 “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推動互聯網與現代農業加快融合。建設一批智慧農業示范基地, 推廣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 , 全面提高農業生產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推進農業裝備智能化。扎實推進信息進村入戶 建設 和 12316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推廣服務 。 ( 市場信息科、發展計劃科負責 )
15. 加快發展裝備設施農業。 一是在農業機械化方面,協助省廳進一步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按照 “縮范圍、降定額、促敞開”的要求,增強政策實施的精準性,以水稻為重點推進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強技術示范推廣,力爭創建一個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在2020年達到60%。二是爭取國家、省級農機社會化服務項目,精準扶持我市農機合作社發展,提升我市社會化服務水平。三是在設施農業方面,以項目為抓手,示范推廣新產品、新技術,推進設施農業發展,建設一批現代化設施農業溫室大棚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基地。 ( 農機化辦、種植業科辦負責 )
(五)優化提升產品品質
1 6 .深入實施農業品牌戰略。 實施加快推進農業品牌創建工作方案, 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健全特色農產品標準體系,加強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和技術推廣。鼓勵與支持省 級以上 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辦地方特色品牌,認證和開發一批 “三品一標”產品, 落實 “三品一標”獎補機制。以縣為單位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品質好、叫得響、占有率高的農業品牌。 ( 市場信息科、質安科、農檢中心負責 )
17. 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進一步健全監管體系建設,推動各項打假專項整治行動。 依法加強農資市場監管。開展春、秋兩季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加大大案要案查處和曝光力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打聯動機制。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農資質量監督抽查和執法辦案相結合,強化檢測、監管、執法部門聯動。 (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