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其中“消費”是基礎。廣東是經濟大省,也是消費大省。數據顯示,今年1—7月,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1萬億元,同比增長6.4%。
日前,《廣東省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對外公布,提出8個方面27項具體舉措。
《方案》提出,全面促進消費,加快消費提質升級;優化投資結構,拓展投資空間;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釋放內需潛能;提高供給質量,帶動需求更好實現;健全現代市場和流通體系,促進產需有機銜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內需發展動力;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厚植內需發展潛力;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夯實內需發展基礎。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恢復和擴大需求是當前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關鍵所在。”廣東省委黨校科研處處長、教授許德友認為。
此次《方案》在“持續提升傳統消費”中,除“提高吃穿用消費品”“釋放出行消費潛力”“促進居住消費健康發展”等內容外,特別提出“增強區域消費綜合承載能力”。
比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消費樞紐,推進廣州、深圳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支持珠海、汕頭、佛山、東莞、湛江、韶關等培育建設區域消費中心城市。
消費是城市的一項基本功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費資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國乃至全球消費市場的制高點,具有很強的消費引領和帶動作用。
2021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在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
以廣州為例,廣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廣州港是世界唯一歷經2000年長盛不衰的大港。
今年3月,《廣州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發展規劃(2022—2025年)》正式對外發布,提出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建成“灣區制造”引領、全球資源薈萃,錯位互補協同、城鄉生態包容,文商旅體融合、嶺南文化凸顯,自由便利流動、交向互濟共進,面向世界的數智化、時尚化、現代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方案》特別提到,支持做強“首店經濟”和“首發經濟”,推動國內外知名品牌率先在廣東首發或同步上市新品。
廣東白云學院現代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先慶觀察到,今年春節以來的每個假期,消費都存在復蘇性增長,此外像文化旅游、健康運動等消費新業態和新模式也呈現增長態勢。
“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上半年有所加快,這跟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以及全省大力促消費有關,同時也跟疫情后的消費復蘇有關。總體而言,目前廣東只要維持當前的消費趨勢,未來發展會更加向好。”王先慶表示。
此次,針對“加快培育新型消費”的相關政策也進入《方案》。《方案》提出,“支持線上線下商品消費融合發展”“培育‘互聯網+社會服務’新模式”“促進共享經濟和新個體經濟發展”。
比如,加快傳統線下業態數字化改造和轉型升級,鼓勵智能無人便利店、智能生鮮柜等智能零售終端進社區。豐富5G網絡和千兆光網應用場景,促進超高清視頻、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醫療機器人等智能化產品應用,支持自動駕駛、無人配送等技術應用。引導生產企業通過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等新模式進行營銷推廣。大力培育本土電商平臺,推動本土直播電商基地建設,培育引進直播電商人才。
實際上,可以觀察到這些新的消費習慣、新的消費場景也日漸浸潤我們的日常生活,為“買買買”增加更多科技含量。
此外,在改善消費環境、消費市場方面,《方案》提出“加快建立公平統一市場”。比如,服務和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健全與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相適應的信息共享、事中事后監管等機制;深入排查整改違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典型案例;積極開展市場準入效能評估試點;等等。
消費這一行為涉及兩端,即需求端和供給端。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兼前海分院院長曲建認為,廣東要以產業升級拉動內需。比如,要大力培育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
針對供給端,《方案》提出“提高供給質量,帶動需求更好實現”。其中,包括“加快發展新產業新產品”“積極促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持續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高端延伸”“著力加強標準質量品牌建設”四項內容。
《方案》提出,提升廣東制造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的能力和水平,推動全省優勢特色行業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
實際上,近年來,粵港澳三地發揮“灣區標準”支撐與引領的技術性作用,在改善民生水平、促進粵菜文化交流、打造公共服務品質、促進人流物流自由便捷流動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今年4月,粵港澳三地共同公布了110項“灣區標準”,為推動大灣區融合發展、擴大標準制度型開放作出先行示范。
此外,《方案》提出“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釋放內需潛能”。《方案》對此細化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積極推動農村現代化”“優化區域經濟布局”等三項內容。
當前,廣東正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可以看出,縣鎮鄉正成為消費的“潛力板”和“大市場”。
《方案》特別指出,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推動縣城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產城融合發展,不斷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增強鄉鎮綜合服務功能,建強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建設美麗圩鎮。

(文章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南方雜志)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