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河源4人入選!他們分別是:
鐘蔭光:木偶戲(紫金提線木偶戲)

▲圖左為鐘蔭光在紫金農村演出提線木偶戲《梁四珍與趙玉粦》。
鐘蔭光,自1982年從事木偶戲至今30多年,努力挖掘木偶戲傳統文化,刻苦鉆研木偶戲表演藝術,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做到精益求精,形成特色表演風格。并不遺余力將技藝傳授下一代,共授徒傳藝10多人。2015年起,他帶頭開展木偶戲進校園活動,親自授課,培養一批青少年愛好者。
張順利:龍川雜技 ▲張順利在教學員練功。 張順利,在雜技領域工作25年,從學員到演員再到教練,熟練掌握雜技的技藝,所表演的節目鏗鏘有力,高難驚險、新奇引人。曾多次隨團到日本、新加坡、美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巡回演出,主要演出的節目有“水流星”、 “晃板”、“單杠”、“跳板”等。現由臺前轉為幕后,主要負責雜技學員的培養與節目創作工作。至今為雜技團培養了20多個雜技人才,對宣傳、弘揚、傳承龍川雜技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賴煥清:燈彩(忠信花燈) ▲賴煥清正在制作花燈。 賴煥清,從小就耳濡目染祖輩制作“忠信花燈”,15歲起,秉承祖業開始學習制作“忠信花燈”,堅持每年春節前后在家制作花燈,從業四十多年來從未間斷過。賴煥清制作和創作了大量的精品花燈,在歷屆忠信花燈節、花燈民俗文化活動等活動中進行展覽,作品深受群眾的喜愛。 黃準多:蒲米制作技藝 ▲黃準多在嶂下村蒲米制作工廠進行蒲谷。 黃準多,十三歲開始學習蒲米制作,經過幾十年的潛心學習和摸索,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套精湛的“四步驟”制作蒲米手工操作法。他有一句口頭禪:“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不能丟,要傳下去”。他努力做好授徒傳藝,毫不保留,言傳身教,精心指導,先后收徒20多人。在挖掘保護、傳承發展、宣傳推廣蒲米發展制作技藝,弘揚客家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做出積極貢獻。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