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改革以來,市應急管理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汛救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積極探索實踐三防應急管理體系改革,筑牢安全度汛防線,推進防汛減災取得“五個實現”,取得明顯成效,在防范應對今年影響全市的16場次主要降水,特別是在“5·17”“5·31”局部特大暴雨過程中實現人員零傷亡,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健全責任對接機制,實現領導指揮關口前移。市應急管理局加快構建“大應急”工作格局,推動出臺了《河源市建立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工作方案》,率先在全省出臺建立健全“六個體系”、實施“一個機制”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主體”“市級統領、縣鎮主體”的全域型三防指揮體系和“四級聯系人”的責任對接機制。同時,制定《河源市洪澇地質災害分級處置標準》,健全突發事件分級處置機制,對汛期內可能出現的洪澇地質災害,按“特別重大”“重大”“較大”“一般”進行分類,相應明確須參與現場處置和坐鎮指揮部處置的人員,在暴雨來襲時,確保各級領導干部第一時間靠前指揮。
夯實基層應急體系,實現上下聯動暢通高效。打通防汛救災“最后一公里”,是“6·10”“6·12”搶險救災的一個重要經驗。兩年來,在完成市縣兩級三防機構全部轉隸的基礎上,市應急管理局積極推進全市101個鄉鎮(街道)的應急管理辦公室建設,按照“有組織機構、有制度建設、有隊伍建設、有體制機制、有預案演練、有物資保障”的“六有”建設標準,推動鄉鎮應急(三防)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切實打通基層應急管理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實現全市上下聯動暢通高效。
建立“七個舉措”方法,實現防范應對有力有序。在防范應對強降雨過程中,市應急管理局通過實戰探索,建立了“加強領導、以防為主、落實責任、準確研判、協調聯動、預置力量、強化保障”的“七個舉措”防汛工作法,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落細落實防御措施,推動著全市應急響應工作逐漸邁向成熟,防御風險的反應能力不斷提高。
創新“防汛六問”培訓,實現應急能力全面提升。眾多成功避險的案例表明,一個負責到位的鎮村干部可以救一村的人,作為防御前沿陣地的鎮村,洪澇和地質災害風險的防控責任重大。為提升鎮村干部防汛救災實戰經驗,市應急管理局創新工作方法,制定了設問式教學提綱“防汛六問”工作法,重點對各鄉鎮書記、鎮長、分管應急(三防)領導、應急辦主任及工作人員、村干部等鎮村兩級干部進行防汛救災業務培訓。今年以來,全市各縣區、各鄉鎮共開展防汛業務培訓79次7048人次,開展防汛應急演練70次5223人次,并結合值班檢查進行考查,使各級三防責任人清楚掌握“防什么、怎么防”,全面提高了防汛責任意識和防范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
堅持“兩個至上”理念,實現搶險救災成效明顯。市應急管理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論述,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與應急轉移掛鉤機制。在強降雨期間,市應急管理局迅速將預警信息傳遞到基層,指揮調度應急救援力量開展臨災轉移群眾,強化主動預防避讓機制,避免重大人員傷亡。今年5月31日凌晨2時,河源江東新區古竹鎮累計降雨量接近50毫米,在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與應急轉移掛鉤機制的框架下,市應急管理局及時對接氣象部門,研判該地區后續降雨量可能超過200毫米后,第一時間通知江東新區和古竹鎮各級三防聯系人立即到崗到位,組織轉移危險區人員;同時,強化提前預置搶險救援力量,緊急調派近150名救援隊員前置支援,有力保障了應急搶險救援工作高效開展。此次強降雨持續至6月3日,全市平均面雨量127.5毫米,古竹鎮出現最大降雨量375.8毫米,古竹水暴漲4.47米,遭遇了與2019年同樣量級的暴雨洪水,但群眾的生命得到了更安全的守護,全市共提前轉移群眾3587人,實現了人員零傷亡。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