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河源最鮮明的底色,綠水青山是河源最大的發展優勢和最重要的民生福祉,更是河源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大競爭力。一直以來,全市自然資源系統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以省委“示范區”“排頭兵”和市委“兩個河源”為指導,開展河源國土空間規劃,構建具有河源特色的規劃體系,為河源全域全面“融深”“融灣”,將河源打造為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建設人民幸福“心城”不懈努力。

第三篇
“三江六岸”生態城市功能廊道
河源因水而生、擁江而興,縱觀河源市中心城區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沿江興城”史。東江與新豐江在市中心城區交匯,岸邊形成了河源市最早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市中心城區快速發展,沿江拓展、跨江發展成為城市空間拓展的主要脈絡。

![]()
2017年,河源市委首次提出“三江六岸”生態城市功能廊道概念,按“沿江、跨江、擁江”的城市格局,以“三江六岸”為紐帶,打造生態城市功能廊道,統籌六大片區發展,優化完善“1+6”規劃體系。同年7月,我市啟動《“三江六岸”生態城市功能廊道概念性規劃》編制工作,于2018年7月通過了市規劃委員會審議。

![]()

《“三江六岸”生態城市功能廊道概念性規劃》明確提出了“三江六岸”發展目標是:支撐河源率先振興發展和建設成為全省綠色發展示范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排頭兵,打造具有國際品質、地方特色的生態城市功能廊道;并制定了產業發展、生態保護、交通建設、服務提升、空間優化、文化特色等發展策略,再通過總體設計在具體空間布局上予以深化,打造“三江共奏、城景和鳴”的整體城市形象。

下面,我們從幾個關鍵詞,一起來了解我市“三江六岸”生態城市功能廊道的內容吧!
![]()
◎生態廊道◎
“三江六岸”生態功能廊道將以東江為主線,嚴格控制沿江兩岸的綠地率、容積率及建筑高度,形成由東江兩岸串聯多個島嶼、濕地及廣場碼頭等不同類型的濱水景觀。



![]()

通過注入多元的城市功能,形成具有活力的、功能復合的濱水功能廊道。


親水岸線44km(占岸線比例36%)

濕地約567公頃
同時,做好生態引領、藍綠相融,構建山清水秀生態廊道架構,充分結合現有自然生態本底與河涌水系,劃定“一縱五橫二十四脈”的生態廊道格局,強化河源生態優勢和特色。

“一縱五橫二十四脈”的生態廊道分析圖


生態廊道規劃剖面圖
![]()
◎顯山露水◎
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城景相融”的可持續城市形態,不只以建筑形態勾畫天際線,而是充分發揮我市青山綠水生態環境,以“建筑+山體”雕刻“顯山露水”的天際線。


不只以建筑形態勾畫天際線




![]()
◎三大功能分段◎
東江上游段-科創綠谷
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發展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生態旅游等功能。

如詩如畫的休閑廊道
中心城區段-城市客廳
是都市經濟核心功能發展平臺,發展特色金融、總部經濟、專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

城市個性綜合展示廊道
東江下游段-智造新城
是珠三角戰略性產業優先承接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完善產業配套,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科研創新的服務廊道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