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為促進河源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保障產業項目用地需求,我市開展產業園區用地整治提升行動(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用3年的時間整治提升存量產業用地15000畝,著力解決園區用地“圈而不建”“用地低效”等問題。自行動開展以來,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市自然資源局會同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圍繞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用地和可提升用地的“短板”和“堵點”問題,堅持先易后難、分類施策、攻堅突破,形成了創先爭優、亮點紛呈的局面,整治提升成效初顯。
截至10月底,全市已整治提升存量產業用地3270畝,提前并超額完成2021年任務目標(3140畝)。
存量底數摸清楚
行動全面摸清我市產業園區存量用地總量和可盤活提升空間,開展全市產業園區現狀航拍摸查,并在此基礎上,按照“一園一庫一圖一表”的標準,對每個產業園區制定了產業用地整治提升數據庫、產業園區整治提升任務圖、產業園區整治工作任務清單表。同時,強化督導考核,定期組織對各縣區工作進行考核檢查,對整治任務完成情況好的縣區,在涉企資金、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用地計劃指標分配上給予傾斜和獎勵。
服務企業“引進來” 堅持加強企業服務、優化營商環境“雙向發力”,行動不斷完善園區惠企政策、精簡供地流程、推進“三通一平”等,以強有力的政策、熱情周到的服務吸引產業項目來河源落地,累計消化批而未供存量用地1724畝,先后引進并實施了尚雷仕、碧優選、卓翼科技、今麥郎、盛豐電子、力升樹燈、恒安實業等42個產業項目,計劃總投資額約124億元,預計產值約148億元。 廣東時進科技有限公司規劃效果圖 廣東時進科技有限公司施工現場 源城區“雙向發力”成功引進廣東時進科技有限公司,計劃總投資10億元,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5億元,可提供就業崗位3500個。 對癥下藥疏“堵點” 行動針對河源閑置土地量大、歷史遺留問題多的“堵點”“難點”問題,充分用活用透國家和省工業用地盤活政策,找準突破口,通過加大征拆力度、督促提醒動工、限期開發建設、征繳閑置費、收回土地或合作開發等方式對癥下藥、綜合施策,累計盤活供而未用存量土地972畝,成功督促了東方硅源、筑鋁新材料、恒昌源電子、捷寶科技、天麗高電器、德洋科技等28個供而未用項目動工建設。 恒昌源航拍圖(整治前) 恒昌源規劃效果圖 通過整治,龍川縣成功破解了恒昌源鋼結構、邦智能裝備、筑鋁新材料等多宗用地歷史遺留問題。目前,恒昌源鋼結構項目已動工建設,總投資3億元,全面投產后預計年產值5億元。 政策松綁“動起來” 行動針對我市低效和可提升產業用地,出臺了11條“真金白銀”政策,包括對提高工業用地容積率不再征收土地價款差額、允許高標準廠房和工業大廈按幢層登記、放寬配套設施比例、試行預告登記、實行財政獎補政策、強化金融支持等,通過實施政策“松綁”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鼓勵其自行進行升級改造。目前已成功動員鑫達新材料、昆騰電子、新勇藝等一批項目增資擴產。同時,對有意愿繼續發展,但自身產業需求不足的,鼓勵企業建設標準廠房出租或引進合作伙伴共同開發,并實行優惠獎補措施、承諾與企業共同招商等消除企業招商顧慮。對無意愿無能力升級改造的,引導企業通過重組、合并、股權轉讓等形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升級改造,成功升級改造欣南、易普、綠都等低效工業項目。 鑫達航拍圖(整治前) 鑫達擴建現場圖 東源縣引導企業通過擴建廠房、倉庫、研發樓的方式提升用地節約集約水平,其中,鑫達項目整治提升后容積率提高至1.89,預計投資強度將增加5000萬元,年工業產值預計從3.84億元提升到6億元以上。 欣南通訊航拍圖(舊) 星系源新能源項目規劃圖 市高新區管委會通過“拉郎配”成功盤活星系源新能源項目,預計可實現年產值8億元,畝均營收強度預計可達1142萬元。 下來,市自然資源局將繼續保持工作勁頭,強化工作督導、力促責任落實,按質保量完成三年整治提升工作目標,并提煉一批有亮點、有質量的典型案例,總結一些可復制、可推廣的提升經驗,逐步構建河源市集約高效的產業用地政策體系,探索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具彈性的產業用地運營路徑,為河源打造千億級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和百億級食品飲料及水產業集群、先進材料產業集群提供堅實的土地要素保障,為“示范區”“排頭兵”建設和全面融入兩個合作區建設作出新貢獻。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