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原則同意《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批復中明確《規劃》是廣東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要求廣東要做好規劃實施,為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廣東成功實踐。
9月21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新聞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本場發布會是“高質量發展看廣東”系列主題發布會第五場,由省政府新聞辦副主任鄧鴻主持。

發布會實錄
主持人鄧鴻: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記者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由廣東省新聞辦舉行的《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新聞發布會。
近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原則同意《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國務院的批復中明確:《規劃》是廣東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要求廣東要做好規劃實施,為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廣東實踐。

今天我們召開廣東省的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各界通報相關情況,并回答大家感興趣的問題。
首先,介紹出席今天發布會的發布人,他們是: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胡建斌先生,省自然資源廳總規劃師朱江先生,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協會會長馬向明先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長方煜先生。
首先,請胡建斌先生介紹《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編制背景、主要內容和亮點等情況。
胡建斌:
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好!首先,我謹代表全省自然資源系統干部職工,對各位媒體朋友長期以來給予自然資源事業的關心與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向大家介紹《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相關情況。

第一,《規劃》出臺過程。
2019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等重要文件,對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和規劃編制作出了明確部署,開啟了我國空間規劃體系系統性、整體性和重構性改革。
按照國家的部署要求,我省于2019年7月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省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由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組織編制《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編制過程中,我廳組織規劃、地理、土地管理、生態、農業等領域17家省內外技術團隊開展了深入全面的專題研究,并廣泛征集公眾意見。規劃初稿形成后開展了多次專家咨詢和意見征集,依法依規完成了社會公示、規劃聽證、專家論證以及規劃環評、穩評等工作。《規劃》先后通過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省委常委會審議,于2023年8月8日獲國務院正式批復。
批復指出,《規劃》是廣東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是向世界展示我國改革開放成就的重要窗口。《規劃》實施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廣東實踐。
第二,《規劃》主要內容。
《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堅持高水平保護,推進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全面推進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為推動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規劃》全文共有13章,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3章,明確了全省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要求任務、指導思想、目標愿景和總體格局。第二部分包括4-9章,按“四空間、兩體系”規劃了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第三部分包括10-11章,重點闡述了對外開放和區域協調聯動發展的總體策略。第四部分包括12-13章,重點闡述自然資源利用管理和規劃實施保障等內容。
《規劃》提出以“世界窗口、活力廣東、詩畫嶺南、宜居家園”為發展愿景,著力把廣東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區、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區、美麗中國建設的典范區、開放包容智慧的宜居家園”。立足資源環境稟賦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三區三線”為基礎,優化主體功能區戰略格局,構建“一核兩極多支點、一鏈兩屏多廊道”的網絡對流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在農業空間安排上,《規劃》提出鞏固“四區一帶”農業空間格局,推動珠三角都市農業區、粵東精細農業區、粵西高效農業區、粵北生態特色農業區四大農業功能片區和南部藍色農業帶建設,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障供給能力。
在生態空間安排上,《規劃》提出筑牢“三屏五江多廊道”生態空間格局,推進南嶺生態屏障、粵港澳大灣區外圍丘陵淺山生態屏障、藍色海洋生態屏障保護修復,強化東江、西江、北江、韓江、鑒江等骨干水系保護,構筑以重要水系、森林帶和海岸帶為主的生態廊道,強化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在城鎮空間安排上,《規劃》提出完善“一群五圈”城鎮空間格局,推動珠三角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打造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促進珠江口西岸、湛茂地區一體化和汕潮揭同城化發展,培育更多高質量發展的增長點增長極。
在海洋空間安排上,《規劃》提出強化“六灣區一半島五島群”海洋空間格局,推動大汕頭、大紅海、環大亞灣、環珠江口、大廣海、大海陵六大灣區和雷州半島的海洋資源整合,優化珠江口、大亞灣、川山群島、粵東、粵西五大島群功能布局,促進陸海協同發展。
第三,《規劃》主要特色亮點。
《規劃》是我省首部“多規合一”的省級國土空間規劃,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實踐成果。《規劃》融合了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海洋功能區規劃等空間規劃的主要內容和空間管控要求,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反映了廣東發展的新特征,具有以下的特色亮點:
一是以國家重大戰略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為導向,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的支撐保障作用。《規劃》深入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構建新發展格局、優化主體功能區等方面,從空間安排、要素保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規劃》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和省委“1310”具體部署,圍繞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任務,將省級65個專項規劃中涉及的3000多個具體項目以及各類開發平臺疊加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協調矛盾沖突,做到“應保盡保”,為廣東未來高質量發展、再造發展空間新優勢提供空間支撐。
二是以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為基礎,突出底線約束和空間引領。《規劃》把劃定“三區三線”作為規劃的基礎,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優先序,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形成可考核、可審計、可追責的劃定成果。通過“三區三線”的劃定,確立了“一核兩極多支點、一鏈兩屏多廊道”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框定了城鎮發展的“底盤”和基本面,也落實優勢互補、差異化配置資源的要求。
三是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落腳點,著力塑造高品質的國土空間。《規劃》提出,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空間保障,推進基礎教育、基本醫療、基本養老設施空間“應保盡保”,全面推進城鄉生活圈建設,積極響應快遞物流、充電樁、共享單車、停車場等新的生活需求,全面提升社區居民生活便利度。《規劃》還從統籌優化城市水系與綠地網絡布局、開敞空間體系、林相塑造等角度提出提升空間品質的要求。
四是以廣東自然人文特色和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為依托,著力彰顯廣東特色。《規劃》認真分析梳理廣東在自然地理地貌、嶺南文化、生物多樣性、海洋資源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特色和優勢,提出“加強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構建‘四位一體’的魅力嶺南體系”“推動珠江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拓展藍色發展空間”“積極推動‘三舊’改造”等內容,力求彰顯廣東特色。
五是以全面提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目標,建立健全規劃傳導機制。《規劃》以“規則、指標、結構、名錄、位置、分區、邊界”七大類傳導載體,明確核心內容的傳導機制,指導下層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規劃》提出了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自然資源管理制度改革創新的一系列舉措,全面提升自然資源利用管理水平。同時,《規劃》配套建設了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進行動態監管。
接下來,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切實抓好《規劃》的組織實施,也真誠希望廣大媒體朋友加大對《規劃》的宣傳解讀,營造《規劃》實施的良好氛圍,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廣東。
我就介紹這么多,謝謝大家!
主持人鄧鴻:
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按照慣例,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下面開始提問。
南方日報記者:
前面的介紹中,提到《規劃》統籌劃定落實“三區三線”,請問朱江總規劃師,劃定三條控制線對廣東的未來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朱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把“三區三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三區三線”的劃定與管控是本輪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特點與重大創新,是國家統籌發展與安全、實施底線約束的重要抓手,是發揮國土空間規劃戰略性、引領性、約束性作用的重要基礎。

我省作為全國“三區三線”劃定的試點省份,從2021年7月開始,按照國家部署,開展了三輪試劃工作,最終成果于2022年10月獲準使用。全省共劃定了耕地保有量2755.31萬畝、永久基本農田2524.15萬畝;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面積5.08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3.42萬平方千米,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66萬平方千米;并將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
科學劃定“三區三線”,對于加快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國土空間格局具有重大意義。
一是全方位夯實了我省糧食安全根基。按照2020年國土變更調查成果,全省96.74%的現狀穩定耕地納入耕地保有量。
二是保持了我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南嶺國家公園(擬設立)在內的自然保護地、主要江河水系和山脈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典型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都納入了生態保護紅線范圍。
三是在保障發展空間的同時,防止城鎮無序擴張。全省的重大發展平臺、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均已納入城鎮開發邊界內。
在規劃中,我們也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要求,進一步明確了“三區三線”的各項管控措施。
一是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將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足額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到市、縣、鎮,做到上圖入庫。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措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加快推動建立“田長制”,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和進出平衡“雙平衡”。
二是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分級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什么是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的通知(試行)自然資發〔2022〕142號,列舉了10種類型,包括管護巡護、保護執法、科學研究、防災減災救災、軍事國防、疫情防控等活動及相關的必要設施修筑,依法批準的考古調查發掘活動,不破壞生態功能的適度參觀旅游、科普宣教,必須且無法避讓、符合縣級以上國土空間規劃的線性基礎設施、通訊和防洪、供水設施建設,依據縣級以上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規劃開展的生態修復等等。具體、全面的規定可以查閱自然資發〔2022〕142號文。
三是強化城鎮開發邊界對開發建設行為的剛性約束作用。城鎮開發邊界內,各類建設活動嚴格實行用途管制,加強與水體、綠地系統、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文化保護等其他控制線協同管控。城鎮開發邊界外,不得進行城鎮集中建設,不得設立各類開發區。
中新社記者:
當前,廣東正在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制造業當家”“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等工作,《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是如何落實的?

胡建斌: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百千萬工程”“制造業當家”“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等重要部署。《規劃》對以上重要部署都給予了響應,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以優化城鎮體系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支撐“百千萬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規劃》通過建立省-市-縣-鎮各級規劃傳導機制,優化空間資源配置,形成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空間結構,著力提升縣城、中心鎮的要素配置水平。同時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作為推進“百千萬工程”實施的重要手段,系統實施農用地整理、低效建設用地整治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有序推動國家級和省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進一步優化國土空間格局、落實耕地保護責任、激發縣鎮村發展活力。
第二,以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發展空間為導向,支撐“制造業當家”和筑牢實體經濟根基。
一是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結合全省產業集群布局特征,引導珠三角核心區突出創新驅動、沿海經濟帶突出港產聯動、北部生態發展區突出生態優先。
二是提升產業平臺發展質量,通過實行開發區節約集約用地水平與城鎮新增建設用地掛鉤制度,實施“退散進園、退污進綠、退低進高、退劣進優”工程,有序推動大型產業集聚區、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等產業平臺高標準建設。
三是劃設工業用地控制線,將全省基礎較好、集中成片以及其他重要的工業用地納入工業用地控制線管控,穩定工業用地總量,促進工業用地合理布局和規模集聚,保障實體經濟發展空間。
第三,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引領,統籌推進國土空間整體保護、系統修復與綜合治理。
一是維育具有全球代表性的地帶性森林植被帶,建立以南嶺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統籌推進城鄉一體綠美提升行動,因地制宜加大重點區域林相改造力度,營造類型多樣、色彩斑斕的林相林貌。
二是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整體推進南嶺山地等四大陸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和湛江雷州半島海域等七大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建設,構筑全球候鳥和珍稀野生動物遷徙通道,形成聯通各類自然保護地的生境廊道,高質量推進華南國家植物園、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
三是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修復治理,以國土綠化行動為抓手全面推進陸地生態系統修復,加快完成適宜造林空間的造林綠化,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香港商報記者:
請問《規劃》在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促進珠三角區域空間協調發展方面提出了哪些構想和措施?

馬向明: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提出,以珠三角為主陣地,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規劃》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國家重大戰略,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大灣區建設以及打造“黃金內灣”的指示部署,文本中專章謀劃提出攜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主要包括:

第一,強化空間格局優化,協同港澳共建高效一體功能空間組織的總體架構。
《規劃》銜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空間格局,進一步細化并明確區域空間格局和功能分工,提出強化港深、澳珠合作,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加快廣佛同城化建設,引導重點發展平臺、科技創新節點沿重要交通廊道集中布局,強化軸帶支撐作用,促進跨界地區空間協調布局,提升大灣區整體實力和全球影響力。
第二,突出關鍵領域合作,從多領域提出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和空間統籌協調的舉措。
一是在共謀創新發展平臺上,大力推進廣深港、廣珠澳兩條科技創新走廊建設,依托科技(學)城、高新區、高技術產業基地等創新載體,建設創新要素流動暢通的跨境合作平臺,支持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
二是在共塑優質共享的魅力宜居環境上,重點建設跨界一體的都市生活圈,強化連通港澳的軌道交通連接,以城市中心區和樞紐門戶地區為重點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及區域影響力的活力節點,加強與港澳民生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標準對接。
三是在共筑綠色安全的美麗韌性灣區上,建設“北屏南灣、藍心碧廊”的生態安全體系,加強與港澳在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自然災害監測預報、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合作。
第三,聚焦環珠江口地區,集中資源打造100公里“黃金內灣”。
《規劃》提出依托各類重點平臺,促進高端產業功能和高等級公共服務資源向環珠江口地區集中配置,預留重點平臺擴區空間,對重點戰略區域予以重點謀劃和資源保障。統籌推進環珠江口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和珠江口東西兩岸跨江跨海通道布局建設,做好環珠江口地區生態保護重點地區的空間管控和整治修復,將“黃金內灣”打造為國際一流的灣區門戶。
中國報道記者:
前面介紹中,提到《規劃》構建了“四位一體”的魅力嶺南體系,請問對此可以作更具體的介紹嗎?

方煜:
廣東是一個地域文化濃郁和自然景觀獨特的省份,具有通山達海的地域景觀本底、嶺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互促的文化特色。《規劃》深刻領會總書記關于歷史文化保護和文脈傳承的論述和指示精神,像保護生物多樣性一樣保護好地域的特色多樣性,突出文化傳承和風貌塑造,提出構建由自然、流域、人文、城鄉“四位一體”的魅力嶺南空間體系,充分展現我省山海相連的地域景觀、碧道成網的流域風光、開放包容的人文特質、風格各異的城鄉特色,營造全域美麗國土空間。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彰顯地域景觀本底的“底色”。
在珠三角地區,立足水網密布、山水田城有序交織的自然本底,維護嶺南水鄉特色和挖掘桑基魚塘文化景觀遺產復合價值。在沿海經濟帶地區,充分發揮廣東海岸線長、類型豐富的優勢,打造貫通東西、浪漫風情的黃金海岸,建設“南海鑲邊、嶺南絲路”的廣東濱海旅游公路。在北部生態發展區,依托南嶺山地“山林茂、水口清、田野廣、屋隱林”的環境基底,加強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各類景觀和旅游資源的開發保護,展現山林野趣、雋秀瑰麗的南嶺山水勝境。
第二,凸顯江河流域風光的“亮色”。
全省有河流水系2.4萬條,總長超10萬公里。《規劃》提出統籌流域沿線各類文化資源與遺存的保護利用,將流域整治與文化保護傳承有效結合,著力打造珠江文化帶和建設韓江、鑒江歷史文化長廊;同時以大江大河和骨干水道為基礎,以萬里碧道和綠廊、綠帶建設引領流域景觀塑造,串聯碧道、古驛道、綠道、健身步道形成自然文化遺產游徑網絡,充分展現江河流域風光。
第三,提升歷史文化保護的“成色”。
廣東是嶺南文化的傳承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規劃》提出推動構建國家遺產保護空間體系,加強傳統嶺南文化遺產、海絲僑鄉文化遺產、近代革命及紅色文化遺產和改革開放文化資源的系統性保護與利用,完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落實各類保護對象的保護范圍和必要的建設控制地帶管控要求。同時深入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增強歷史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比如,僑鄉文化是我們廣東的特色,我們在《規劃》中提出深入挖掘華僑歷史遺存,傳承僑鄉文化,加強對僑界名人故居祖屋、僑特色歷史建筑等僑鄉文化遺產的保護,在汕頭、潮州、江門、梅州等地建設僑鄉文化重點展示區域。
第四,營造城鄉風貌的“特色”。
《規劃》提出統籌考慮城市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確定城市形象定位,著力彰顯和而不同的城市形象,例如現代都市突出打造自然山水本底與時尚繁華有機融合的國際都會形象,歷史文化名城突出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古城形象。同時突出風格各異的城鎮特色和多樣文化的鄉村風韻,充分展現國土空間多樣性特質。
南方財經記者:
《規劃》為廣東的未來描繪了美好的空間藍圖,想請問朱江總規劃師,接下來在保障規劃的實施落地方面有什么考慮?

朱江:
規劃很重要,實施是關鍵。國務院批復指出,《規劃》是對廣東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批復精神,同時將更加注重從健全工作機制、運用信息化手段、擴大群眾參與等方面保障規劃實施落地,具體包括:
首先,《規劃》明確了縱向及橫向的傳導要求,確保規劃的目標任務得以有效傳導和實施。
在縱向傳導上,《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空間格局和重大任務,通過指標控制、分區傳導、底線管控、名錄管理、政策要求等方式,逐級落實到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
比如指標控制方面,《規劃》設立了廣東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指標體系,包含了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水域空間保有量、“三舊”改造完成面積等12項指標。這些指標都會分解到市縣鎮,確保落地實施。在底線管控方面,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都是底線,不僅有數量上的管控,而且全部上圖入庫。在分區傳導方面,《規劃》落實了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元,劃分為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不同分區有不同的政策指引。在名錄管理方面,《規劃》設立了自然保護地目錄、歷史文化資源目錄、重點項目目錄等,既有要保護的重點,也有要保障的重點。
隨著《規劃》的批復,我省將加快推進市、縣、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編制和報批,科學推進村莊規劃編制管理。
在橫向傳導上,完善省直部門聯動協調機制,建立專項規劃編制清單,指導國土空間相關專項規劃在總體規劃的約束下編制。
其次,《規劃》編制過程中,同步建設了省市縣三級通用、上下貫通、橫向連通的“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運用于規劃編制的數據分析和規劃實施的智慧化監測。該系統依托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采用“全省統籌、分類實施、云端部署”的模式,融合了國土現狀、規劃、管理審批、社會經濟等 300 多項數據,設立了 214 項分析評估監測指標,運用于規劃編制中的數據分析、基本控制線劃定、項目落圖和規劃實施中的用途管制、建設項目規劃許可以及規劃實施動態監測。
最后,《規劃》建立了規劃監測評估預警和維護機制以及規劃實施考核監督體系,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
一是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結合年度國土變更調查和地理國情監測成果,定期開展監測評估,并根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動態進行維護。
二是建立規劃編制、審批、修改和實施監督全程留痕制度,確保規劃管理行為全過程可回溯、可查詢。
三是將規劃執行情況納入自然資源督察、自然資源及相關部門執法監管機構工作重點,構建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維護規劃的權威性。
我們還將進一步健全公眾參與機制。完善規劃公開制度,推動規劃編制、實施過程中的全流程、多渠道公眾參與,強化社會監督。
主持人鄧鴻:
由于時間關系,提問環節就到這里。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規劃》是對廣東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希望各位媒體朋友持續關注我省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期待你們更多精彩的報道。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來源| 南方網
編輯| 張漢青
校對| 謝芳卉
審核| 戴媚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