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安天下,地為根本。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自全省全面推進“田長制”實施以來,河源市高標準扎實推進“田長制”落地落實落細,通過“人防+技防”方式,織密耕地保護網,端牢糧食“金飯碗”。

四級聯動守田責
田長制是推動各級黨委、政府扛牢耕地保護政治責任、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重要舉措。自“田長制”工作開展以來,我市不斷完善田長制制度體系,印發《關于全面推行田長制的實施方案》,堅持底線思維、分級負責、關口前移、防治結合的基本原則,著力夯實糧食安全保障基礎,構建黨政同責、部門協同、科技支撐、網格管理的耕地保護工作機制,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和農田生態保護水平。
全市共劃定網格5041個,覆蓋耕地159.13畝,設立市、縣、鎮、村4級田長共7741位,依托省“一巡一管一服務”平臺,嚴格落實巡田任務。我市于2024年4月份在全省率先開展全面巡田,10月累計巡查網格數103876個,村級巡查量5159個,網格巡查率83.9%。完成制作4259張巡田“一張圖”,讓基層田長更好識別耕地位置,更好地發揮一線“瞭望哨”的作用。我市逐步形成了保護有力、機制健全、管理高效、監督嚴格的耕地保護新體系。
社會合力監管行
設立田長制公示牌既是明確田長制責任區的標志牌,也是履行耕地保護責任的宣誓牌。田長要定期對耕地進行巡查,及時制止、處理所轄行政區域內非法占用耕地的行為,保證耕地數量不低于國家規劃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數量,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同時,田長還要負責落實補充耕地、耕地恢復、高標準農田減少管護和撂荒地整治,提升耕地質量。

全市各縣(區)已陸續在各鎮、村和耕地保護重點區域設立了統一規范的田長制公示牌和保護標識1077個,公示牌上詳細列明了縣、鎮、村三級田長及網格田長的個人信息、監督電話和工作職責等信息,并印有“公眾耕地保護服務小程序”二維碼及“網格信息”二維碼,群眾只需輕輕一掃,就能隨時了解耕地保護政策、查看耕地詳情,并進行線索反饋,做到田長制信息公開和宣傳引導,充分調動起群眾保護耕地的積極性,真正實現耕地保護的“一鍵直達”。
宣教培訓守“根基”
為推動形成耕地保護人人參與、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市自然資源局制作了《田間道》《塘飚》《非田勿擾》等耕地保護短視頻,分別向市民群眾宣傳“未經批準,不能占用耕地發展林果業”“未經批準,不能占用耕地挖塘養魚”等知識,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的保護工作。
做好耕地保護工作,不僅需要群眾參與,自身本領也需過硬。為推動“田長制”落實落細,我市全覆蓋開展巡田業務培訓,于2023年12月在全省率先邀請省專家到我市召開田長制業務培訓會,市自然資源局還于今年4月召開田長制政策培訓視頻會,約6500余人參加培訓;9月開展省總田長令1號田長制三項配套制度宣講,結合全市“百千萬工程”自然要素保障專題培訓班,組織各縣區、鄉鎮共348人開展田長制政策培訓,各縣(區)局也已組成培訓宣傳小組,下沉鎮、村開展業務培訓及田長制宣傳工作,通過理論+實操的方式全力提升各級自然資源部門、各鎮(街)干部,村級田長、網格田長和村兩委干部的護田技能。
接下來,河源市將繼續加強上級田長對下級田長履職情況日常巡查檢查,督促各級田長落實巡田責任,加快完成公示牌設立,建立健全田長制工作機制,并將強化考核指揮棒作用,將田長履職情況納入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同時,將創新宣傳方式,擴大宣傳范圍,提高宣傳效果,讓“田長制”工作深入人心,助推我市鄉村振興工作和“百千萬工程”實施。
編輯| 張漢青
校對| 謝芳卉
審核| 黃向民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