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至2025年10月31日,我局通過河源市政府門戶網站發布《關于開展河源市糧食安全保障“十五五”規劃建言獻策活動的公告》,向社會公眾公開征集對我市糧食安全保障“十五五”規劃的意見建議。期間,共收到社會公眾反饋的有效意見建議16條,相關內容和采納情況詳見附件。
附件:河源市糧食安全保障“十五五”規劃建言獻策活動意見建議征集情況匯總表
河源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2025年11月4日
本征集意見鏈接地址:http://www.debanghlw.com/hdjlpt/yjzj/answer/45353
附件
河源市糧食安全保障“十五五”規劃建言獻策活動意見建議征集情況匯總表
序號 | 意見建議 | 采納情況 |
1 | 建議河源全部把農業種植糧食田地變成國有化充為中儲糧庫存,作為應急物資限制只為人民,付費才能使用應急公糧。 | 不采納。我國農村土地實行“集體所有制”,農民享有“承包經營權”。建議中“農田國有化”“付費使用應急物資”不符合相關政策法規要求。 |
2 | 建議在龍川、東源、連平等產糧大縣,開展田塊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等工程。 | 部分采納,將會同有關部門統籌研究考慮。 |
3 | 建議整合糧食生產、儲備、加工、流通、消費等環節數據,以及價格、供求、氣象等外部數據,構建全市糧食安全“數字大腦”。 | 部分采納,將會同有關部門統籌研究考慮。 |
4 | 建議對全市所有承擔政策性儲備任務的糧庫進行系統性評估和升級,推廣應用“低溫儲糧”或“準低溫儲糧”技術,為糧倉加裝保溫隔熱層和氣密系統,配置谷物冷卻機、智能通風系統。同時普及“氮氣氣調儲糧”技術。 | 采納,將會同有關部門統籌研究考慮。 |
5 | 建議整合糧食生產、儲備、加工、運輸、供應等各環節數據,以及人口、交通、氣象等相關數據,形成全市糧食安全“一張圖”。 | 部分采納,將會同有關部門統籌研究考慮。 |
6 | 在糧食倉儲和物流設施升級方面,建設規劃更加注重以現有老舊糧倉升級改造為重點,強化倉儲性能提升,積極探索應用綠色低溫保鮮技術;同時高標準、高要求推進新糧庫建設,新糧庫以綠色環保為導向,引入應用“氮氣氣調儲糧”綠色儲糧技術和倉頂太陽能光伏發電,實現無害化治理蟲霉、智能糧情監測、智能通風、節能低碳等綠色生態智能儲糧目標,配備先進的進出倉工藝設備、檢化驗設備,實現綠色、低碳、智能倉儲全覆蓋。總結推廣綠色儲糧先進經驗,培樹創新實踐示范典型,拓寬宣傳渠道,加強交流互鑒,促進科技成果與需求對接。大力弘揚“大國糧倉”工匠精神,營造各方共同關注、支持綠色儲糧的良好氛圍。 | 采納。 |
7 | 推進“智慧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十四五”基礎上,在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集成應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布設土壤墑情、養分、蟲情監測站,實現精準灌溉、精準施肥,提升水資源和肥料利用率。在燈塔盆地等核心產區率先示范。開展全域耕地健康診斷與修復,對全市耕地進行系統性“體檢”,查明中低產田障礙因素(如酸化、板結、貧瘠),分區分類實施土壤改良、有機肥增施、綠肥輪作等精準培肥措施。特別注重萬綠湖流域周邊耕地的生態化養護,減少面源污染。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探索建立與耕地質量等級、糧食產量和生態價值相掛鉤的財政補貼機制,讓保護耕地、提升地力的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激勵。 | 采納,將會同有關部門統籌研究考慮。 |
8 | 構建“山海林田湖”多元食物供給體系,拓展糧食安全新維度,向整個國土資源要食物,實現從“糧食安全”到“食物安全”的躍升。發展林下生態食物經濟,充分利用河源山地丘陵資源,科學發展林下種植(如南藥、食用菌)、林下養殖(如胡須雞),打造“林-藥-禽”復合生態系統。開發特色富硒功能食品,依托河源已發現的富硒土壤資源,規劃建設富硒水稻、富硒茶葉、富硒水果等特色農產品基地,打造高端“河源硒品”系列,提升食物價值鏈。穩步發展設施農業與漁業,在城郊地區適度發展現代化設施蔬菜大棚,保障“菜籃子”穩定供應。科學利用水庫、山塘發展生態漁業,增加優質水產品供給。 | 部分采納,將會同有關部門統籌研究考慮。 |
9 | 深化“優糧優價”市場化收儲機制改革,激活生產源頭活力,以市場化手段引導種植結構調整,讓好糧食賣上好價錢。推廣“訂單農業+定向收購”,鼓勵市級儲備糧承儲企業、龍頭加工企業與種糧大戶、合作社簽訂中長期購銷訂單,約定種植品種、質量和收購價格,穩定農民收益預期。建立優質糧食專項儲備輪換制度,在市級儲備中設立一定比例的優質絲苗米、特色糧油專項儲備。其輪換出庫直接對接高端市場和加工企業,實現“優質優價”輪換,形成良性循環。完善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擴大基金規模和覆蓋面,為更多中小型糧食企業參與市場化收購提供信貸支持,解決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 部分采納,將會同有關部門統籌研究考慮。市級儲備糧主要是為應對突發事件、維護糧食市場穩定而儲備的糧食,輪換周期較長,輪換存在一定的差價,不宜儲備高品質的絲苗米和特色糧油。 |
10 | 打造“區域糧食倉儲樞紐+鄉鎮產后服務中心”兩級設施體系。優化倉儲設施布局,實現“核心樞紐強、末端服務優”。建設“河源中心糧庫”為區域性樞紐,選址于交通樞紐地帶,將其打造為集儲備、物流、加工、檢驗、應急、信息于一體的現代化智慧糧庫,承擔全市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和“調度中心”功能。實現鄉鎮產后服務中心全覆蓋,在所有產糧鄉鎮布局或升級產后服務中心,為農戶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等專業化服務,系統性解決糧食收獲后“第一公里”的損失問題。探索“倉頂陽光”綠色能源項目,在符合條件的糧庫屋頂大規模安裝光伏發電設施,實現綠色能源自用,降低倉儲運營成本,踐行“雙碳”戰略。 | 部分采納,將會同有關部門統籌研究。 |
11 | 構建“一環多射”的現代化糧食物流網絡。打通內外循環,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流通效率。規劃建設“河源糧食物流園”,依托鐵路貨場或高速公路樞紐,建設一個集公鐵聯運、倉儲、加工、配送、信息交易于一體的專業化糧食物流園區,成為粵東北地區糧食集散中心。開通“糧食公交”專線,針對糧食加工企業需求,開通從物流園到主要產業園區的定時、定點、定線的“糧食公交化”配送服務,降低企業庫存和運輸成本。深化與珠三角港口合作,建立與廣州、深圳等港口的穩定合作關系,暢通進口糧食和內貿糧食調入河源的“北大動脈”,保障供給來源多元化。 | 部分采納,將會同有關部門統籌研究促進河源糧食物流園建設。建議中提出開通“糧食公交”的意見不符合河源實際。 |
12 | 建立“河源市糧食儲備動態優化與規模結構調整機制”。傳統的糧食儲備模式可能存在品種結構單一、靜態管理、與市場聯動不足等問題。推動河源市的糧食儲備從“靜態存量”管理向“動態流量”優化轉變,在確保總量安全的前提下,通過調整儲備品種和規模結構,提升儲備效率和經濟效能。進行儲備糧品種結構優化研究,委托專業機構,深入研究河源市民眾消費習慣變化趨勢(如對優質絲苗米、面制品、油脂的需求增長),結合本地產量和外部調入情況,科學測算并動態調整市、縣兩級儲備糧中稻谷、小麥、玉米以及食用油等品種的比例。例如,在保證口糧絕對安全(稻谷)的基礎上,可適當增加用于飼料和精深加工的小品種原糧或成品糧儲備。探索“藏糧于企”與“藏糧于市”的有效補充模式,在嚴格監管和資質認定的前提下,選擇一批信譽好、倉容足、管理規范的龍頭加工企業,通過簽訂協議、給予補貼等方式,將其符合質量標準的商品周轉庫存納入全市應急儲備的補充范圍,形成“政府儲備為主體、企業周轉庫存為補充”的虛實結合的儲備格局。建立儲備規模動態調整觸發機制,當市場供應充裕、價格平穩時,可按標準規模儲備;當預警平臺發出高風險信號時,可依法依規、按程序啟動臨時增儲計劃,實現儲備規模的“精準調控”和財政資金的“高效使用”。使糧食儲備更貼近市場需求,減少“死儲”造成的財政補貼和品質陳化問題。提升政府儲備應對市場波動的精準性和靈活性,實現“平時不浪費,急時夠用頂用”。增強政府對全社會糧食資源的統籌調控能力。 | 部分采納,將會同有關部門統籌研究考慮。 |
13 | 實施“河源市糧食加工能力彈性動員與區域協作工程”,在應急狀態下,僅有原糧儲備是不夠的,必須有能力將其快速轉化為可供食用的成品糧。為解決應急加工能力可能存在的“瓶頸”問題,通過建立彈性動員機制和區域協作,確保應急狀態下加工環節的暢通無阻。繪制全市糧食加工能力“一張圖”,全面摸排市內所有具備資質的糧油加工企業,精確掌握其日處理原糧能力、成品糧品種、產能區域分布等數據,并錄入應急指揮平臺。簽訂糧食應急加工定點企業協議,在“一張圖”基礎上,擇優選定一批企業作為“河源市糧食應急加工定點企業”,明確其在應急狀態下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如優先獲得原糧供應、享受政府補貼、承擔保供任務等)。建立跨區域加工協作預案,與毗鄰的梅州、韶關、惠州等市建立糧食應急加工協作機制。當河源本地加工能力因故受限時,能迅速啟動預案,將原糧調往協作地加工后運回,或直接調入成品糧,形成區域協同保障的“備份系統”。定期組織應急加工轉換演練,模擬極端場景(如本地主要加工企業因災停產),開展從原糧出庫、跨市調運、異地加工到成品回運的全鏈條實戰演練,檢驗并優化協作預案。預期效益,將靜態的加工能力數據轉化為動態的、可即時動員的應急保障力量。打破行政壁壘,形成“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區域糧食安全保障合力。極大增強在面對復雜突發事件時,糧食體系核心功能的韌性。 | 部分采納,將會同有關部門統籌研究考慮。 |
14 | 打破軍民體系壁壘,將河源市的軍糧供應站(點)打造為平戰結合、軍民兼融的創新型保障樞紐,實現資源共用、功能共享。功能拓展與設施升級,支持市內核心軍糧供應站進行倉房、配送設施升級,使其在保障軍供之余,具備承擔市級應急成品糧儲備和快速配送的功能,成為應急網絡中的“關鍵節點”。鼓勵軍供企業利用其采購和品質管控優勢,開發和生產一批同時符合軍需與民用應急需求的優質糧油主副食產品。在應急狀態下,這些產品可同時面向部隊和市民供應。建立信息共享與聯合調度機制,將軍糧供應體系的相關物流、信息流在保密前提下,有限度地接入市糧食應急指揮平臺,實現與地方應急體系的信息互通。在重大應急行動中,實現軍地糧油物資的聯合調度與配送。開展軍民聯合保障演練,定期與駐地部隊開展糧食應急保障聯合演練,提升在復雜情況下協同行動的能力。最大化利用現有優質資源,提升整個應急保障體系的標準和效能。探索出一條具有河源特色的軍民深度融合保障新路徑,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示范。顯著增強在特殊時期對關鍵群體的保障能力和對社會的穩定作用。 | 部分采納,將會同有關部門統籌研究考慮。市級成品糧油由市糧食儲備有限責任公司承儲。市軍糧配送中心專門負責軍糧供應管理,軍供糧油產品具有軍供標識、不得流入市場。 |
15 | 構建“河源市糧食流通‘數字監管’與風險防控體系”,全面部署糧庫動態監管系統,在所有政策性糧庫的關鍵位置(如倉門、地磅、藥品庫、財務室等)安裝高清視頻監控并接入監管平臺,利用AI圖像識別技術,自動識別異常出入庫、人員違規操作等行為并報警。推行“電子倉單”與“庫存動態碼”,為每一貨位的儲備糧生成唯一的“電子身份碼”,將其數量、質量、入庫時間、承儲主體等信息上鏈存證。監管人員通過掃碼即可獲取該貨位糧食的實時、不可篡改的信息,實現“一碼管糧”。建立大數據風險預警模型,在監管平臺中整合倉儲、財務、信貸等數據,構建風險分析模型。自動監測和分析諸如“庫存長期不變動”、“輪換價差異常”、“貨位與資金不匹配”等潛在風險點,及時向監管部門推送風險提示。實施遠程在線抽查審計,改變以往依賴大規模現場檢查的模式,監管人員可隨時通過平臺調取任意糧庫的實時監控、糧情數據、出入庫記錄等進行非現場檢查,提高監管效率和威懾力。實現從“人防”到“技防”的轉變,極大節約監管成本,提升監管的精準性和威懾力。從根本上遏制“轉圈糧”、“空氣糧”等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守住管好“河源糧倉”,為宏觀調控提供最真實、最可靠的數據基礎。 | 采納,將會同有關部門統籌研究考慮。 |
16 | 創建“河源市糧食應急配送‘白名單’與綠色通道機制”。應急保障的“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百米”至關重要。突發事件往往伴隨著交通管制、區域封鎖等狀況。通過制度性安排,提前為糧食應急運輸“鋪好路”,確保在極端情況下,糧食能夠“進得去、送得到”。一是制定并發布《河源市糧食應急保障通行“白名單”管理辦法》,明確納入“白名單”的車輛(應急運輸車隊、社會化預備車輛)、人員(駕駛員、配送員)的準入標準、認證流程和管理要求。二是建立“白名單”數據庫與證件系統,為審核通過的車輛和人員制作全市統一的、具有防偽功能的應急保障通行證,并將其信息錄入公安、交通部門的數據庫。設立跨部門聯合指揮部,在應急指揮中心,設立由交通、公安、糧食部門人員組成的聯合指揮部,負責在應急狀態下統一協調、調度“白名單”內的運輸力量,處理沿途可能遇到的交通問題。演練與宣貫,定期組織模擬交通管制的應急配送演練,檢驗“綠色通道”的暢通性。同時,向全社會特別是交通管理人員宣貫該機制,確保一線執行人員知曉并放行持證車輛。制度化地破解應急狀態下“車不能行、貨不能流”的核心難題。極大提升應急配送的可靠性和時效性,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將糧食及時送達指定網點乃至居民手中。形成一個權責清晰、運行順暢的跨部門協同保障范例。 | 部分采納,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爭取對糧食應急配送綠色通道的支持。 |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