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市扶貧工作局國家稅務總局河源市稅務局
上線領導名單
市扶貧工作局副局長張佰朗
扶貧開發指導科科長黃陳強
市稅務局副局長陳建洪
貨物和勞務稅科科長鐘靖
納稅服務中心主任盧耀環
市扶貧工作局上線內容
一、我市脫貧攻堅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答:一是實現全面脫貧。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8568戶107372人全部脫貧,255個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全面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一相當”目標。
二是收入大幅增加。2020年全市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618元,是2015年的4.68倍。全市255個相對貧困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41元,是2015年的2.94倍。村集體收入平均38.56萬元,是2015年的13.77倍。
三是政策全面落實。建檔立卡貧困戶醫療、教育、低五保等保障政策100%得到落實,全面解決因學致貧、因病致貧等問題,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四是生活質量顯著提高。貧困人口全部住上了安全住房,全面解決了農村飲水困難和不安全問題,20戶以上自然村全部實現集中供水。
五是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河源累計投入扶貧資金46.32億元,極大地改善農村的發展條件。255個相對貧困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基本完成,村委到自然村通硬底化道路、村內巷道硬化工程、禽畜圈養、集中供水完成率均達到100%。
二、在脫貧攻堅工作過程中,重點從哪幾方面開展精準幫扶?
答:一是繼續做大做強產業。完善扶貧產業項目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就業、入股分紅、保價收購等方式,最大程度地增加貧困戶收益。扶持扶貧企業做大做強,新增9家省級扶貧農業龍頭企業。2020年新增貸款1996筆、6288萬元。新增創業致富帶頭人184個,10人被被評為省級創業致富帶頭人,帶動群眾脫貧增收的中堅力量進一步增強。
二是提升就業質量。對2019年沒有穩定就業的貧困人口4178人,全部接受了一次以上的崗前技能培訓,有意愿就業的30396貧困勞力全部實現了就業,建設扶貧車間、作坊269個,吸收1450名貧困勞力在家門口就業。新增公益性崗位962名,解決特別困難家庭就業問題。
三是做好資產扶貧。注重盤活土地、林地和閑置房屋資源的使用權,入股到新型經營主體,減少企業運營風險。一些因條件限制發展產業困難的鎮村,統籌部分扶貧資金,投入到水電站、工業園區等收益穩定的單位,年收益率平均達到10%。
三、我市脫貧攻堅工作亮點有哪些?
答:一是按照“行政撬動、市場帶動”的理念,創建深河扶貧服務中心。該中心已經成為全省有影響力的綜合性扶貧服務平臺和消費扶貧主陣地,被省授牌為“廣東省消費扶貧創業創新基地”。
二是在全省首創脫貧攻堅“問題直通車”制度,督促問題迅速解決。
三是建立扶貧項目資金審批綠色通道,引入審批“暫時容缺機制”,推廣“交鑰匙工程”,實行“代辦制”,有效解決了扶貧項目審批難、資金使用慢的難題。
四是在全市推行“積分制”,對貧困戶的生產生活給予量化積分,通過積分與獎勵掛鉤激發貧困群眾勤勞致富意識。
四、我市的消費扶貧工作做了許多創新動作,請談談具體內容和下一步打算。
答: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思路,在2019年搭建平臺、建立團隊的基礎上,去年我們又成立了市消費扶貧工作專班,繼續加大力度推進消費扶貧。2020年,在全省21地市消費扶貧專館考評中,河源館為“好”等級,全省排名第三。
一是出政策。在省內率先出臺《河源市消費扶貧示范企業認定和資金獎補管理辦法(試行)》,開展消費扶貧示范企業認定,市財政每年安排200萬元對消費扶貧示范企業進行獎補。機關事業單位工會安排不少于50%職工福利份額用于采購扶貧產品。
二是搭平臺。建設了以扶貧產品展銷為重點的深河扶貧服務中心,被省認定為“廣東省消費扶貧創業創新基地”,并在此基礎上搭建了深河扶貧服務中心+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交易市場河源館、消費扶貧中心(深圳)河源館+各縣區扶貧產品展銷區+各鎮村(居)電商扶貧平臺的“1+2+7+N”實體平臺、“深河助農”網上商城,對接電商、超市、產業基地等192家,每年接待參觀調研、業務洽談近4萬人次,實現銷售收入3500多萬元。
三是建隊伍。成立河源市消費扶貧協會,目前有會員企業122家。引進專業團隊,與70名“網絡紅人”長期合作,聘任11名“扶貧愛心大使”,舉辦“第一書記代言”、農村電商“一村一品”帶頭人提升培訓班等,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的“河源扶貧”產品代言隊伍。
四是育品牌。推廣“河源扶貧”區域公益品牌,目前共授權78家企業(合作社)、133個扶貧產品使用,提升本地扶貧產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實施消費扶貧月升級行動,2020年共舉辦市級展銷推介活動15場,簽約扶貧產品近2億元。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開展2020年度消費扶貧示范企業認定,落實有關獎補政策;繼續組織開展我市2021年度消費扶貧展銷會,按照上級要求在一定范圍布設消費扶貧專柜,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進一步發揮消費扶貧協會和深河扶貧服務中心作用,促進產銷穩定對接。
五、今后我們的重點工作是什么?怎么干?
按照中央、省的部署要求,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我們的工作重心將轉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一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對脫貧村、脫貧人口,保持財政現有的投入力度、幫扶隊伍以及工作節奏總體穩定,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持續發展幫扶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強化支持就業創業,讓脫貧人口更加充分穩定就業。深入推進消費幫扶,完善幫扶產品產銷體系。延續“三保障”政策,對脫貧人口保持政策連續穩定。健全預防返貧監測機制,防止返貧致貧。管好用好扶貧資產,對已經確權的11.45億元經營類和權益類扶貧資產加強管理,實現扶貧資產效益最大化。
二是深入總結脫貧攻堅經驗。繼續深入系統總結脫貧攻堅工作,把脫貧攻堅形成的政策、制度和工作體系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辦法,進行歸納提升,指導今后工作實踐。表彰獎勵在脫貧攻堅期間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加強扶貧檔案整理,做好扶貧檔案移交工作。
三是有效銜接鄉村振興。認真編制“十四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規劃,研究定點幫扶、相對貧困監測預警、常態化扶貧工作推進等機制。注重發揮燈塔盆地作為生態河源主戰場、鄉村振興“主引擎”作用,探索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試點工作。推動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公共服務、干部配置向農業農村傾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六、在銜接鄉村振興方面,我們做了哪些工作?
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了《河源市關于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穩步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與深河幫扶指揮部聯合出臺方案,建立健全返貧監測機制,對易返貧和易致貧的358戶對象因人因戶施策,給予及時幫扶,實現動態清零。加強對2900多名駐村干部的鄉村振興業務培訓,每人最少培訓5期以上,為就地轉化為鄉村振興工作隊做好準備。
國家稅務總局河源市稅務局上線內容
一、目前全國各地稅務部門都陸續開展了便民辦稅春風行動,請問,今年的“春風行動”有哪些具體的舉措?
答: 2021年,河源市稅務局按照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開展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要求,以“推百項措施,換百分滿意”為目標,圍繞“優化執法服務?辦好惠民實事”主題連續第8年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積極創建“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模范機關。今年的便民辦稅春風行動包括10大類30項100條便民利民惠民具體措施。
二、2020年受疫情影響,我國市場主體發展乏力。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稅費優惠政策,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據悉,部分優惠政策是有具體執行期限的,目前延續實施應對疫情的稅費優惠政策有哪些?
答:根據《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延續實施應對疫情部分稅費優惠政策的公告》有關規定,延續實施的稅費優惠政策主要涉及增值稅、個人所得稅。
(1)增值稅方面
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征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減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稅;適用3%預征率的預繳增值稅項目,減按1%預征率預繳增值稅。對納稅人提供電影放映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稅。以上政策執行期限延長到2021年12月31日。
(2)個人所得稅方面
參加疫情防治工作的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按照政府規定標準取得的臨時性工作補助和獎金,免征個人所得稅。
單位發給個人用于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藥品、醫療用品和防護用品等實物(不包括現金),不計入工資、薪金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以上政策執行期限延長到2021年12月31日。
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0年實施階段性大規模減稅降費,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超過2.6萬億元,減負力度非常大。據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減稅降費提出了新要求,具體涉及哪些稅費優惠政策?
答:今天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稅費要點,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一是激發市場活力方面。今年繼續執行制度性減稅政策,延長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優惠等部分階段性政策執行期限,實施新的結構性減稅舉措,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征點從月銷售額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在現行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再減半征收所得稅。
二是穩崗就業支持方面。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繼續給予必要的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繼續執行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政策。
三是激勵研發創新方面。除了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政策外,將制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稅收優惠激勵對先進制造業企業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
四是提升人民幸福感。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盡最大努力幫助市民緩解住房困難。
四、今年參加工傷保險的范圍擴大了,提供網約車、外賣、快遞等人員可以參加工傷保險,請問除此之外,還有哪些人員可以參加工傷保險?如果這類人員要參保的話應該怎么樣參保呢?
答:近日,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省稅務局出臺了《關于單位從業的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勞動者等特定人員參加工傷保險的辦法(試行)》,自4月1日起,將8類特定人群納入工傷保險參保范圍,可由所在從業單位自愿選擇為其單項參加工傷保險、繳納工傷保險費。具體包括以下8類人群:
在從業單位工作的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人員;已享受一級至四級工傷傷殘津貼或病殘津貼人員;實習學生;單位見習人員;在家政服務機構從業的家政服務人員等未與從業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村(社區)兩委人員[包括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副書記、委員,村(居)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等以及有關工作人員];通過互聯網平臺注冊并接單,提供網約車、外賣或者快遞等勞務的新業態從業人員;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等依法組建的志愿服務組織招募從事特定公益活動的志愿者。
如果參保人想參保的話,按照屬地管理和自愿參保原則,從業單位可在生產經營所在地為其從業人員辦理單項參加工傷保險手續,并按規定繳納工傷保險費,其繳費所需資金由各相關參保單位負責。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