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6月2日市自然資源局上線《政風行風熱線》
一、今年市自然資源局在“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中主要有哪些工作?
答:自然資源管理工作與人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人民群眾也十分關心和關注,我局高度重視“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制定了《河源市自然資源局“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實施方案》,從地質災害綜合治理、行政審批、不動產登記和拆舊復墾等方面,從群眾最關心的、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現實的利益出發,列出今年要為群眾辦實事的項目清單,并明確了責任領導、責任科室和責任人,提出了具體的工作措施。下面簡要介紹以下幾項:
一是扎實推進地質災害綜合治理。今年,我局籌措各方資金7000萬用于組織實施67處大型及以上地質災害隱患點綜合治理,籌措資金3000萬用于安裝237處隱患點專業監測點,以極端負責的態度堅決完成地質災害防治各項任務,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是深入推進拆舊復墾。2021年全市要實施1820畝拆舊復墾工作任務,可為農民群眾創造收入6.37億元,為鄉村振興籌集資金1.82億元;
三是全力做好“房地一體”農村不動產登記工作。制定出臺了《河源市“房地一體”農村不動產登記發證工作方案》,為我市各地出臺符合本地實際的確權登記政策提供指導性意見。截至目前,全市應已完成權籍調查848890宗,應登記發證321377宗,已登記發證245523宗,占比76.5%;
四是打造不動產登記“河源速度”。全市98%的業務已實現一般登記3個工作日內、抵押登記1個工作日辦結的目標。在全市37個銀行網點設置“不動產+金融服務”窗口,與水務、燃氣等部門協調,實現電力、網絡、電視、供水、燃氣等民生事項一窗受理,并聯審批;
五是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制定了《免于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的項目清單》,涉及33項免于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的事項,涵蓋建(構)筑物、市政公共設施及設備等方面;將源城區范圍內400平方米以下的建設用地和江東新區、高新區范圍內的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核發分別委托源城區、江東新區和高新區實施。
六是強化重大項目用地保障。建立河源市重大項目用地保障月調度會商機制,會同市有關部門和各縣區政府,共同協商解決國家、省、市重大項目涉及的用地問題,加快推進用地審批。完善用地審批制度,對重大項目審批開辟“綠色通道”,實行“容缺受理”“一次性補正告知”,提高審批效率。
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大局和諧穩定。自然資源部門如何結合工作職能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有關工作?
答:抓牢抓實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關鍵是要落實好“政府主導、分級負責、部門聯動、全民動員、防治結合”的工作原則。一是加強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巡查,及時發現存在威脅。二是落實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措施,堵塞隱患漏洞。三是加強監測預報和群測群防,提升臨災避險能力。四是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實施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工程,發揮防災減災效益。
此外,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綜合性、時效性很強的工作。各級黨委政府履行好地質災害防治的屬地責任,發揮主體作用。各部門強化協作配合,主動開展工作,形成防災減災強大合力。要強化對隱患排查整治、應急值守等開展督促檢查,促進落實工作責任、落實防治措施。
三、2021年我市計劃治理地質災害項目情況如何?
答:根據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要求,我市制定了河源市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2021年綜合治理實施計劃,分兩大部分:
(一)大型及以上地質災害隱患點綜合治理方面
組織實施67處大型隱患點工程治理,其中,紫金縣29處、源城區2處、龍川縣10處、連平縣8處、和平縣10處、東源縣8處,目前54處已進行治理。對123處隱患點進行專業監測(第二批),其中,紫金縣36處、源城區2處、龍川縣40處、連平縣9處、和平縣22處、東源縣14處,4月中旬完成監測點建設,并投入試運行。
(二)中小型地質災害隱患點綜合治理方面
組織實施276處中小型隱患點綜合治理,其中,紫金縣155處、源城區1處、龍川縣54處、連平縣57處、和平縣5處、東源縣4處。目前各縣(區)自然資源部門正在抓緊組織實施。對104處隱患點進行專業監測(第三批),其中,紫金縣43處、源城區1處、龍川縣17處、連平縣34處、和平縣9處、東源縣0處,計劃6月中旬前完成監測設備布設、系統組網、測試及運行工作,實現與省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數據對接。
四、市自然資源局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有什么舉措呢?
答:為進一步規范工程建設項目規劃用地審批、提高審批效率,我局近期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制定公布了《免于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的項目清單》。清單是根據省自然資源廳《關于繼續深化若干規劃用地改革事項的通知》文件要求制定的。清單的頒布,優化精簡了審批事項,減輕了企業和群眾的時間成本,將有效解決項目開工難,審批環節多等問題,促進城市建設提效增速,營商環境和群眾辦事便利度穩步提升。
五、請問個人劃撥地補辦出讓業務審批手續在哪里辦理?
答:根據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便民利民的要求,2020年8月1日起,我局將400平方米以下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劃撥土地補辦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供地審核、個人拆遷安置地供地審核、個人歷史建設用地補辦手續審核、閑置土地調查認定以及工業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審核等行政職權交由各區(管委會)行使。如果是源城區的土地,國有土地使用權人需到源城區行政服務中心提交國有土地使用權證、用地規劃許可證、房產證、閑置證明(未建房且超過國土證簽發日期一年的)、檔案材料(房產買賣合同)及保證書、公證書、身份證復印件等相關材料,申請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劃撥土地補辦出讓手續。
六、《關于修訂河源市明確市區綜合用地性質管理辦法》修改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原來的零星用地按規定是要提交市區建設用地審批委員會審議,根據市區建設用地審批委員會的審議結果,由市自然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進行批前公示。為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提高辦事效率,將《辦法》中第四條修改為:2000平方米以下用地及2000平方米以上已辦理房地產確權手續的住宅小區用地以及擬明確為工業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等價值較低的用地由市自然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進行批前公示,不再提交用地會審議,減少了流程。
七、請介紹一下征收農用地區片綜合地價的相關政策情況。
答:根據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征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制定公布區片綜合地價確定。制定區片綜合地價應當綜合考慮土地原用途、土地資源條件、土地產值、土地區位、土地供求關系、人口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因此,征收集體土地將統一執行征收農用地區片綜合地價。經省人民政府同意,2021年2月21日,市政府依法制定并公布了我市的區片綜合地價。區片綜合地價內涵包括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兩項,但不包含地上附著物補償費、青苗補償費和社會保障費。
征收農用地區片綜合地價制定原則:1.合理保障原則。區片綜合地價要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區片劃分和測算方法科學合理,保障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
2.平穩過渡原則。立足現有工作基礎,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要求,采取科學合理的技術方法制定,做好與線性征地補償標準的銜接,確保征地補償安置工作平穩過渡。
3.區域協調原則。相鄰區域內各區片綜合地價差應控制在合理范圍。平衡時應統籌考慮不同地區間社會保障、安置途徑的差異,做到征地補償總體水平合理。
4.公眾參與原則。區片綜合地價制定應廣泛聽取有關部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群眾及社會各方面的意見,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區片綜合地價的補償標準:本著切實保障被征地群眾利益和新舊補償標準平穩過渡的原則,我市各縣區均劃分為3個區片,一類片區補償標準最高,三類片區最低。其中源城區和江東新區的一類片區的綜合地價為6.9萬元/畝,全市最高;最低的是和平縣的三類片區,為3.85萬元/畝。全市統一設定林地、未利用地的調節系數為0.4。實行區片綜合地價后,各縣區的征地補償標準相應比原來標準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