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6月9日 市司法局上線《政風行風熱線》
上線人員名單
黨組書記、局長 李慶鐸
行政復議科科長 王蔚翔
法律援助處主任 葉開明
公證處副主任 袁小玲
上線提綱
一、請介紹一下司法行政部門的職能,以及今年的重點工作和重點改革任務的開展情況?
答:2019年以來,我市司法行政系統按照機構改革的統一部署,原司法局和法制局的職能整合,重新組建司法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司法局。重新組建的司法局立足“一個統籌、四大職能”,統籌全面依法治市工作,承擔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刑事執行和公共法律服務職能。具體來說,就是統籌推進法治河源建設,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指導推動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指導、監督協調全市行政執法工作,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對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和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統籌提供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所必需的法律服務,主要包括法治宣傳教育、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基層法律服務、法律顧問、調解、仲裁、司法鑒定、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等。
今年以來,全市司法行政系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總要求,奮力推動全面依法治市和司法行政工作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河源、法治河源,為助推“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建設“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更精準的制度供給、更優質的法律服務。
行政復議體制改革是司法行政系統今年的重點改革任務。目前,改革工作方案正在加緊出臺,各項改革任務有序推進,確保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市、縣(區)行政復議體制改革。
二、今年是建黨一百周年,現階段政法系統正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司法行政部門在“我為群眾辦實事”方面都有哪些舉措?
答:為慶祝建黨100周年,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推進司法行政隊伍教育整頓工作,全市司法行政系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我為群眾辦實事”愛民實踐活動作為檢驗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熱點難點堵點問題,全面落實各項司法行政便民、利民、護民措施,豐富服務載體,提高服務質量,積極主動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務,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便民利民十一條措施。
在全市推廣公證“最多跑一次”工作。對于法律關系簡單、事實清楚、無爭議的公證事項,只要申請材料齊全、真實,符合法定受理條件,實現讓當事人“最多跑一次”,對于證明材料不齊但不影響受理的,可以先受理后補齊材料。推動公證機構進駐廣東法網和“粵省事”微信小程序,讓群眾少跑腿。開通公證服務綠色通道。對于行動不便,有特殊困難的當事人,根據申請,可提供上門辦證服務。為在本市(區)居住的70歲以上老年人辦理遺贈撫養協議,免收公證費。對符合公證法律援助條件的單位和公民,可酌情減免公證費。開通司法鑒定服務綠色通道。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殘疾人、正在接受住院治療的病人等存在特殊情況的群眾提供電話預約,上門服務。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例》等有關規定的經濟困難群眾減免司法鑒定費。對國家和社會有特殊貢獻的人員減免司法鑒定費。落實公共法律服務值班制度。在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設立律師、公證值班崗位,在工作日接受群眾法律、公證咨詢,解答群眾法律問題,引導群眾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合法權益。
法律援助實行應援盡援。開通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對低保人員、特困職工、重度殘疾人等困難弱勢群體申請法律援助以及農民工因討薪申請法律援助的,無需當事人提供經濟困難證明材料,由法律援助機構直接受理并指派辦理。法律援助提供“當天辦”、全域通辦服務。實行當天受理、當天審批、當天指派,提供一次性完成申請法律援助服務。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群眾,其合法權益在河源市內受到侵害的,可以就近向市及各市(區)共7個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法援窗口提出法律援助申請。由接收法律援助申請的法援機構,按《法律援助條例》等相關規定,直接受理審批或向有受理權的法律援助機構轉交相關受理材料,實現全域通辦,打破原來異地不能辦的限制,真正實現申請法律援助“最多跑一次”。實行法律援助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通過及時制作和發布法律援助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公告、開辟告知承諾制服務窗口、開展告知承諾制宣傳活動、建立法律援助黑名單制度和多部門協作機制,讓群眾擺脫了開證明的麻煩,使法律援助申請更加方便,解決了法律援助機構有案不受理、拖延受理等行為,真正實現了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只跑一次腿。開通涉軍法律服務綠色通道。優先為軍人軍屬和退伍軍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務,對軍人軍屬法律援助百分之百全覆蓋,提供優先受理、優先審查、優先指派,盡快辦理服務,情況緊急的可以先行受理,事后補辦手續,維護軍人軍屬和退伍軍人合法權益。
暢通行政復議便民渠道。優化行政復議資源配置,發揮行政復議化解行政爭議主渠道作用,在全市100個鄉鎮設立行政復議咨詢中心,方便基層群眾就近咨詢行政復議有關法律法規。暢通群眾參與政府立法的渠道。嚴格落實《河源市政府規章公眾參與程序規定》,擴寬立法公眾參與的渠道,通過市政府門戶網站、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發行的報紙和政務微信公眾號等多元途徑向社會公開征集立法項目和規章草案的意見,邀請立法項目相關行政機關、社會組織代表、專家學者、行業代表、受影響公眾代表參加立法論證會、座談會的形式聽取意見。開通遠程親情視頻會見系統。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在五縣一區6個遠程會見點增加號源,為市民提供省內監獄、戒毒場所遠程會見,為群眾提供“家門口”探監,發揮親情幫教作用。
三、法律援助是一項扶助貧弱、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社會公益事業,在“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中推出了一系列便民利民舉措。
答:2020年9月,我市在全省首創司法鑒定法律援助合作機制。市法律援助處與我市四家司法鑒定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約定凡我市法律援助案件的受援人,如需通過傷殘、文書等司法鑒定取得相關證據的,均可向作出援助決定的法律援助機構申請司法鑒定法律援助,憑法律援助機構出具的介紹信到相關的司法鑒定所申請司法鑒定,司法鑒定機構將為受援人開辟“綠色通道”,給予免交、減交或緩交鑒定費等援助。該機制在我省為首創,彌補了我省司法鑒定領域法律援助的空白,較好地維護了公民合法權益、促進司法公正,切實提高了我市法律援助質量。林濤市長對此作出重要批示,廣東政法網、廣東司法行政微信公眾號也進行了相應報道。同時,司法鑒定法律援助合作機制項目還獲得了2020年度河源市“平安杯”社會治理創新大賽二等獎。
疫情期間,我市各法律援助機構結合疫情防控和群眾的實際需要,開展了“法援惠民生”品牌活動,進一步擴大了法律援助范圍,為醫務人員、軍人、人民警察、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等一線疫情防控工作人員開通法律援助綠色通道,使其免于經濟狀況審查;對因疫致貧的勞動者、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及因疫返貧群眾申請法律援助的,活動期間可以臨時放寬法律援助經濟困難公民認定標準,不將房產、住宅和汽車作為認定本人及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價值較大的資產;對于公民申請代寫起訴狀、仲裁申請書等法律文書的,一律不再進行經濟狀況審查。通過積極落實惠民利民舉措,將上述群體納入法律援助的范圍,有效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為慶祝建黨100周年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四、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聽到“公證”這個詞,那么“公證”到底是什么?公證有什么作用?公證的業務范圍有哪些呢?
答: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老百姓對公證的需求越來越多,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人生中的許多重要時期都可能會涉及到公證。公證制度是一項預防性的司法證明制度,具有服務、溝通、證明、監督的作用。公證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預防化解矛盾糾紛、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貢獻。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