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4月12日市農業農村局上線
上線領導名單
市委農辦主任 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鄧春華
種植業科科長韋曼華
漁業發展科科長陳貴偉
上線提綱
一、春耕正當時,確保糧食生產安全是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市春耕生產情況如何?
答:目前,我市春播春種工作已進入尾聲,全市春播糧食面積91.17萬畝,已完成春播糧食面積計劃的94%,預計在谷雨前能全面完成春播春種,切實做到“早”字和“穩”字當頭。近期雨水充沛,各種農作物總體長勢良好,春耕生產各項工作扎實有序開展。
2月28日,全省春耕生產暨支農服務下鄉現場會在我市東源縣柳城鎮順利舉辦,動員部署全省春季農業生產工作,迅速掀起春耕生產熱潮,并且通過春耕生產契機,開展支農服務下鄉活動。同時,各縣區也陸續召開了春耕生產有關現場會,對轄區內春耕生產工作進行動員部署。
二、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產量是全市“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和頭號工程,當前,農業農村部門圍繞抓好糧食生產開展了哪些工作,進展如何?
答:一是堅決扛起糧食生產政治責任,層層分解任務壓實責任。我市各級始終把抓緊抓好糧食生產放在首要位置,按照只增不減的要求及時分解下達糧食生產任務,同時把糧食生產定為對縣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的硬指標、百千萬高質量發展工程考核的硬任務,強化督導檢查,嚴格落實面積產量指標,全力扎牢“米袋子”。
二是示范推廣先進農機農技,力爭實現面積、產量穩中有增。大力創建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在我市5個稻谷重點縣各創建3個連片面積1000畝以上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重點示范推廣泰豐優208、青香優19香、美巴香占等高產優質品種以及水稻配方施肥、“三控”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技術,推動小范圍高產轉變為大面積增產,主攻水稻單產、力爭多增產。同時,大力打造復種三造糧食示范點。我市2021年冬開始探索冬種小麥,去年冬已經種植超過3500畝,目前已基本收獲完成,平均畝產達到325公斤左右,稻稻麥的成功試種推廣,為我市糧食穩產增產工作打造了示范模板。
三是強化技術指導。在當前春耕春種關鍵時節,市、縣、鎮各級農技人員經常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農技培訓,宣傳主推技術主推品種,發布早造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及防治要點,指導基層和廣大農戶落實水稻田間管理技術措施。接下來,市縣植保植檢部門將繼續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定時發布病蟲情報,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預警、早防控,為今年全市糧食生產安全提供堅強保障。
四是同步推進宜機化建設和農機裝備提升,補足農業機械化生產短板。不斷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大力開展農田整治提升行動,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改善農業生產條件,2022年8.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目前正在有序推進今年9.3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農機裝備保障力度,今年春耕生產期間,全市投入農機具1.7萬臺,預計完成機耕面積95萬畝,其中機耕水稻面積85萬畝,預計水稻機耕率達94%;重點完成建設15個水稻烘干中心、15個水稻集中育秧設施,新增稻谷日烘干能力620噸以上、水稻秧田服務面積3萬畝以上,加快補齊水稻育秧及烘干等短板,為水稻規模化種植打牢硬件基礎。
三、農業農村部門如何加強禁漁期管理?具體有哪些方面的措施
(一)基本情況
1.禁漁期時間:2023年3月1日0時-6月30日24時
2.禁漁范圍:我市管轄范圍內的新豐江、東江、韓江干(支)流及通江湖泊(含新豐江水庫、楓樹壩水庫)等天然水域,各縣區可結合當地實際,依法劃定禁漁范圍。基本上除了養殖水體,全部禁止捕撈工作。
3.禁止作業方式:在規定的禁漁區和禁漁期內,除休閑漁業、娛樂性垂釣外,禁止所有捕撈作業。如確有進行漁業資源研究捕撈和養殖生產等需要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規定,須經省級以上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4.惠民政策。根據《省海洋與漁業廳 省財政廳關于印發<廣東省休(禁)漁漁民生產生活補助發放實施方案>的通知》(粵海漁【2018】25號)精神,對符合禁漁補助發放條件的漁民,每人每年發放2200元的禁漁補助(原則上每船不超過2人),幫助改善禁漁期生產生活條件。補助申報時間為每年禁漁期結束后。
(二)主要工作開展情況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禁漁工作領導小組,確保禁漁期監督管理工作有效落實。二是做好宣傳發動。全市各級漁業主管部門、農業綜合執法部門深入漁區、漁村、漁戶開展廣泛宣傳,開展禁漁工作以來,在有關公共場所懸掛標語170余條、張貼公告460余張,向漁民發放禁漁宣傳資料2600余份、設置警示標牌20個,新聞媒體宣傳50余次,使禁漁管理制度逐步深入民心。三是加強執法監督。截至目前,全市各級漁業執法部門累計開展執法檢查行動70余次,出動執法檢查船艇95艘次,出動檢查執法人員520人次,共沒收違法捕撈漁獲物11公斤,查獲涉案人員1人,取締違禁漁具96件(877米),查扣涉漁“三無”船舶2艘,有效保障了我市禁漁工作順利開展。截至目前,全市在冊744艘捕撈漁船已經全部停船靠岸。
四、近年來,我們市大力推廣工廠化養殖、特色漁業發展,漁業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當前,我們漁業發展情況如何?
答:2022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87675畝,水產品總產量48955噸(其中淡水養殖產量47118噸,淡水捕撈產量1837噸),同比增長4.03%;漁業總產值6.72億元(快報總產值),同比增長2.61%;年報總產值7.10億元,同比增長8.40%。2023年我市堅持加快推進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在穩定傳統“四大家魚”養殖的基礎上,推動工廠化養殖、特色漁業等高質量發展,預計2023年全市漁業總產量達到52455噸,同比增長7.15%;漁業總產值達到7.81億元,同比增長10%。
五、在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方面農業農村部門采取哪些舉措和成效?
答:(一)高質量制定專項行動方案。市政府印發了《河源市加快推進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力爭到2025年,全市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8.53億元以上,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01萬噸以上,年均遞增6%以上,水產品加工率達到10%以上。新增省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10個,健康養殖示范面積比例達到65%以上,水產品產地質量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重點養殖區域全部實現養殖尾水達標排放或資源化利用。建設東源縣燈塔盆地加州鱸工廠化養殖產業園、水產品加工產業園和紫金縣義容鎮觀賞魚產業園,盡快建成粵港澳大灣區的“魚簍子”。
(二)積極引導養殖戶調整養殖結構。調整漁業產業結構,進一步提高漁業特色養殖品種比重,推動我市水產品特色化、精品化、高端化,因地制宜發展加州鱸、澳洲淡水鱈魚、龜鱉類等名特優養殖品種。例如在不破壞耕地的條件下,推廣稻漁、稻蝦、稻蟹、稻蛙等綜合養殖模式。目前,我市東源、和平、龍川稻蝦、稻蛙養殖和澳洲淡水鱈魚養殖,和平、紫金觀賞魚養殖,東源、和平加州鱸養殖,連平龜鱉類、大刺鰍、斑鳠養殖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加快推動工廠化水產養殖發展。大力發展設施漁業,助推我市漁業高質量發展。河源太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工廠化養殖二期項目于去年12月動工建設,今年7月可以建成投產,預期產量400噸,一、二期項目全部投產后,2023年投放加州鱸魚苗396萬尾,預期產量1980噸,產值5940萬元。為了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繼續以河源太二科技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工廠化加州鱸魚養殖基地為依托,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公司+村集體經濟+農戶+基地”、 “公司+專業村+農戶+基地”等三種“聯農帶農”的模式,輻射帶動周邊縣區設施漁業養殖企業有15家,帶動農戶400多戶發展符合當地特色的水產養殖產業。2023年全市新型鍍鋅板帆布養殖池(桶)預期發展到1600個,養殖水體達6.4萬立方米,預計工廠化養殖水產品產量3200噸,同比增長33.3%;產值1.44億元,同比增長20.0%。為預制菜產業落地河源打造良好的(原材料)供應鏈基礎,實現接二連三高質量發展。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