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7日市財政局和市統計局
上線領導名單
市財政局副局長 李桂生
經濟建設科科長 張漢生
社會保障科科長 陳濤
市統計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黃漢鵬
統計普查中心主任 何鐵燕
統計普查中心四級主任科員 肖舍
市財政局上線提綱
一、請問,如何取得廣東省政府采購智慧云平臺電子賣場廠商或者經銷商資格?
答:根據廣東省政府集中采購目錄及標準(2020年版),集中采購目錄內的貨物、工程、服務可以通過電子賣場采購。有意向進駐政府采購網的供應商可直接登錄廣東省政府采購網注冊,政府采購供應商登錄/注冊入口處“操作指南”欄目可獲取“供應商操作手冊”,具體申請流程可參照操作手冊進行線上操作。
二、請問,政府采購代理機構應具備哪些條件?
答:根據財政部《政府采購代理機構管理暫行辦法》,成為政府采購代理機構應當具備以下條件:具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購內部監督管理制度;具備獨立辦公場所和代理政府采購業務所必需的辦公條件;擁有不少于5名熟悉政府采購法律法規、具備編制采購文件和組織采購活動等相應能力的專職從業人員;在自有場所組織評審工作的,應當具備必要的評審場地和錄音錄像等監控設備設施并符合省級人民政府規定的標準;法律、法規規定的其它條件;本單位承諾符合上述條件,不在禁止代理政府采購業務處罰期內,所提供的登記材料真實有效。
三、根據部署,到2022年市縣級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的工作目標,我市完成情況如何?
答:我市已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在“全方位”上,我市已實現了對整體部門的支出績效評價、對重點項目的績效評價、對縣區財政績效工作的評估;在“全過程”上,我市已基本完成“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的總目標,逐步構建覆蓋所有財政性資金,貫穿預算編制、執行、監督全過程的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對績效目標審核不通過的項目資金,堅決不予進入預算項目庫,2023年我們已核減預算金額6.58億元。在“全覆蓋”上,我市已將預算績效管理范圍覆蓋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金預算四本預算。2023年,在覆蓋“四本賬”預算基礎上,延伸至社保基金和一般債券,以及涉及民生、社會關注度較高的項目,挑選了39個項目開展部門項目績效自評復核,涉及金額62.44億元;挑選了40個項目開展了重點績效評價,涉及金額3.86億元;挑選了河源市教育局、河源市交通運輸局、河源市水務局、河源市衛生健康局等4個部門,開展了部門整體支出績效評價,涉及金額5.97億元。
四、請問農業保險有什么險種,政府補貼情況如何?
答:近年來,我市堅持持續推進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三農”領域。2022年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財政補貼億元2.41億元(同比增長51.51%)。在實施險種方面,包括:
1.中央財政補貼型險種。分為種植險和養殖險,主要補貼主要農作物(水稻、水稻制種、玉米、花生、馬鈴薯、甘蔗),母豬、生豬、奶牛。種植險財政補貼92.5%、養殖險財政補貼88.33%。
2.省級財政補貼型險種。也分為種植險和養殖險,主要補貼嶺南水果、種植大棚、蔬菜、花卉苗木、茶葉,家禽、淡水養殖水產品、海水網箱養殖水產品等。種植險財政補貼70%-80%不等、養殖險財政補貼60%-70%不等。
3.地方特色險種。2022年5月,人保財險河源市分公司簽出全省首單商業性藍莓種植氣象指數保險,為廣東融和生態農業集團有限公司2000畝藍莓提供600多萬元的風險保障。未來,我們會結合“三農”工作需要和我市實際,繼續探索開展涉農保險試點。
五、請問,實施農業保險有什么成效?
答:以2022年為例,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總額達到2.41億元(同比增長51.51%),累計為175.41萬畝農作物、5205.42萬頭(羽)畜禽提供風險保障資金60.99億元,參保農戶共計67.91萬戶次,已決理賠受益農戶共計5.64萬戶次。理賠金額1.43億元(同比增長50.55%),其中:種植險4345.73萬元(同比增長32%)、養殖險1億元(同比增長60.34%)。保險深度達1.72%(2021年1.23%,同比增長39.84%),超額完成省下達我市1.2%的目標任務。總體來看,成效顯著。
特別是在2022年“龍舟水”期間,異常降雨量導致我市多地出現洪澇和地質災害,農業生產不同程度受災。全市共收到洪水內澇災害報案638件,報損總金額2842.23萬元,報損種植作物5.98萬余畝、家禽33.98萬余只,涉及水稻、玉米、水果、蔬菜、家禽等險種,涉及農戶22213戶次。已查勘件數638件,現已全部賠付,并支付賠款2842.23萬元。
市統計局上線提綱
一、現在很多人都在說要開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什么是經濟普查?為什么要開展經濟普查?
答:經濟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我國三大周期性全國普查項目之一。經濟普查是對我國境內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進行的一項全面調查,主要了解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經營狀況和發展變化情況。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全國經濟普查條例》,經濟普查每5年進行一次,分別在逢3、逢8的年份實施。我國已在2004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分別開展了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今年我國正式開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其中8—12月開展“單位清查”,明年1-4月開展“普查登記”。
二、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普查對象和內容是什么?
答:普查對象是全市行政區域內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普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基本情況、組織結構人員、工資生產能力、財務狀況、生產經營、能源生產和消費、研發活動、信息化建設和電子商務交易情況、投入結構、產品使用去向和固定資產投資構成情況等。
三、作為普查對象,應該怎么迎接這次經濟普查?
答:《全國經濟普查條例》第九條規定:經濟普查對象有義務接受經濟普查機構和經濟普查人員依法進行的調查,及時提供與經濟普查有關的資料,如營業執照、統計臺賬、相關財務報表等,應當如實、按時填報經濟普查表,不得虛報、瞞報、拒報和遲報經濟普查數據。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23年12月31日。普查登記時,時點指標填寫2023年12月31日數據,時期指標填寫2023年1月1日-12月31日數據。
四、普查數據涉及個人隱私,是否存在泄密風險?
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全國經濟普查條例》的規定,各級經濟普查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在經濟普查中所知悉的國家秘密和經濟普查對象的商業秘密、個人信息,應當依法履行保密義務。我們承諾普查取得的資料將嚴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除作為統計執法依據外,不作為任何單位對普查對象實施處罰的依據。
五、請問,查找統計數據有哪些途徑?
答:統計部門對外公布的統計數據,從類型上分,通常包括年度數據、進度數據、普查數據、專題數據等。
目前,統計部門主要通過政府門戶網站以及《統計月報》《統計年鑒》等公開出版物主動向社會公布統計數據。《統計月報》公布的是月度主要經濟指標的數據,《統計年鑒》收錄的是年度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數據。公眾可以進入當地政府門戶官方網站瀏覽查詢相關數據。
一審:郭梅森 二審:張文裕 三審:黃世翻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