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8日 市生態環境局
上線領導名單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 謝立忠
綜合科科長 楊智輝
行政審批科科長 李玲
大氣環境管理科科長 戴琴
應對氣候變化與交流合作科科長 鐘小玉
市機動車排氣污染管理所所長 梁賢東
上線提綱
一、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3年市生態環境局是如何厚植生態環境核心優勢,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河源實現綠色崛起的?
答:2023年以來,我局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厚植生態環境核心優勢,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河源實現綠色崛起。
(一)環境質量總體優良。水環境質量全省第一、進入全國前30名。1-9月,我市水環境質量排名全省第一,水質指數變幅同比下降3.34%,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向優;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優良率均為100%,上半年國考斷面水環境質量狀況排名全國第22名,是全省唯一一個進入全國前30名的地級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東江干流河源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新豐江水庫(萬綠湖)水質穩定保持Ⅰ類,營養狀態穩定保持為貧營養,今年2月、4月和6月新豐江水庫營養狀態在全國124個重要水庫中排名全國第一(其他月份未排名)。空氣質量全省第二、6項指標100%達標。1-10月,空氣質量優良率(AQI)為99.0%,6項污染物指標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沒有發生重污染天氣。土壤和農村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土壤環境質量保持優良,農村環境綜合狀況為優。
(二)服務發展積極有為。一是成立服務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生態環境服務高質量發展。二是出臺《河源市助推高質量發展暨促進產業有序轉移的生態環境保護支持措施》等政策,設立每月服務企業接待日,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三是優化服務,提升環評審批服務質效,落實告知承諾、環評豁免、容缺后補、下放審批權限和簡化環評編制內容等惠企便利措施,系統深入推進環評制度改革,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四是優化生態環境監管。強化監督執法正面清單、行政執法減免責清單管理,運用柔性執法方式,最大限度減少對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通過實施生態環境執法方面的12項穩經濟措施,助力企業駛上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二、一直以來,生態環境部門持續為我市良好的生態環境質量和筑牢生態安全底線保駕護航,市生態環境局是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制造業當家、“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答:具體的做法有:一是優化環評審批服務。堅持以企業少煩心、群眾少跑腿為目標,優化環評審批流程,大力實施材料簡、環節少、時間短的審批服務,除跨行政區及重大環境影響項目的環評由市局審批外,95%以上的項目均由各分局負責審批,方便企業“就近辦”。在項目審批中落實告知承諾、環評豁免、容缺后補、下放審批權限和簡化環評編制內容等惠企便利措施,做到環評審批即報即受理即轉技術評估,將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審批時限分別壓縮至3個工作日、1個工作日,實現環保審批提速、服務提效。如僅組裝的通用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儀器儀表制造等工業項目和不涉及環境敏感區的房地產開發、酒店、辦公用房等三十項70個行業的項目可以豁免辦理環境影響評價手續。
二是強化排放總量保障。積極統籌使用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保障“五大產業”等重點項目建設、產業轉移需求,加速把涉生態環境領域的政策紅利切實轉化為服務我市高質量發展的實效。做好“加法”,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拓寬容量空間:積極爭取省生態環境廳對我市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產業轉移園區和產業轉移項目所需的總量指標予以保障支持;做好“減法”,騰出總量指標優先保障重點項目建設:持續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深挖污染物減排潛力,推動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產業結構升級、重點行業廢水廢氣深度治理、機動車注銷淘汰等減排措施。通過以上措施為重點項目落地提供排放總量要素保障。
三是服務保障重點項目。市生態環境局成立服務產業轉移主平臺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生態環境服務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對重點建設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實施臺賬管理和“一對一”服務,提前介入指導解決制約項目落地的環境問題,特別是對河紫高速、抽水蓄能電站、學府大橋等重大投資項目、重點制造業項目、民生項目實行全程跟蹤指導服務,在項目環境準入、選址選線等方面給予專業指導,想方設法疏通堵點,快馬加鞭推動項目落地。
三、目前我市空氣質量狀況如何?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保障我市的空氣質量?今后如何繼續鞏固提升我市環境空氣質量?
答:2023年,省考核我市目標要求為空氣質量優良率(AQI)不低于97.5%,PM2.5不高于23.2微克/立方米。目前,我市空氣質量持續保持在優良水平。1-10月,我市空氣質量優良率(AQI)為99.0%,同比提升了3.3個百分點,排名全省第二;六項污染物指標全面達標,其中PM2.5濃度為19微克/立方米,自2019年以來均優于世衛組織第二階段標準(25微克/立方米)。除受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道路移動源等本地污染源排放外,主要受不利氣象條件和區域傳輸影響,今年我市空氣質量超標天數指標已消耗3天,要達到省考核目標AQI不低于97.5%的要求,還剩6天可超標天數。
我局以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為目標,深入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我市環境空氣質量。
一是統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統籌開展“管車、降塵、治污、禁燒、控放”系列污染防治措施,實行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雙減,臭氧和顆粒物雙控。
二是強化治理移動源。全市共建設了4套機動車遙感監測和8套黑煙車抓拍設施,主要對道路行駛冒黑煙、超標車輛進行抓拍,對抓拍到的機動車責令整改,同時聯合公安、交通等部門開展路查路檢,用車大戶入戶抽查等。聯合住建部門開展建筑工地內非道路移動機械低排區排氣巡查,要求冒黑煙的非道路移動機械維修或退場,同時加快非道路移動機械的登記和上牌工作。加強對車輛檢測機構的監管,我市共有車輛檢測站38個,我局不定期對各個檢測站報告數據和檢測視頻開展監督檢查,嚴厲打擊違規檢測和弄虛作假行為。開展全市油氣回收系統運行檢查,完成21座加油站油氣回收系統在線監控系統建設工作。建立了油品快檢隊伍,不定期對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加油站油品質量進行抽測。
三是重拳整治工業源。指導12家省重點涉VOCS企業完成深度治理,重點涉VOCS企業開展低效治理設施升級改造,要求使用一次性活性炭企業定期更換活性炭,對VOCS排放量3噸以上企業開展分級,嚴格執行《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控制標準》,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按要求推動鋼鐵、水泥、玻璃超低排放改造/深度治理和天然氣鍋爐低氮燃燒改造。
四是協同治理面源。住建部門常態化開展施工揚塵整治,嚴格落實《河源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督促各建筑工地落實揚塵治理“6個100%”(施工現場100%圍蔽,工地砂土100%覆蓋,工地路面100%硬底化,拆除工程100%灑水降塵,出工地車輛100%沖凈車輪車身,暫不開發的場地100%綠化)和物料運輸車輛“一不準進,三不準出”(“無證車輛不準進”和“未沖洗干凈車輛不準出,不密閉車輛不準出,超裝車輛不準出”)規定。城管部門加強中心城區重點路段灑水,實現降溫增濕抑塵多重增效;開展禁止露天焚燒宣傳,在重點區域重點時間段專人蹲守,及時撲滅焚燒點,利用大氣煙塵高空視頻監控系統,24小時監控市區露天焚燒行為;常態化開展市區餐飲油煙整治,要求餐飲行業安裝油煙凈化設施,嚴厲打擊市區露天燒烤檔。
五是精準應對污染天氣。充分發揮大氣專班和巡查小組作用,持續落實每日大氣巡查工作,對發現的問題立行立改、會商研判和預警預報,積極主動應對污染天氣。2023年1-10月,累計啟動污染天氣應對4次共24天,應對期間,市領導親自部署,局主要負責同志坐鎮指揮,分管同志督戰一線,采取工業企業協商減排,柴油貨車繞行市區,加油站錯峰卸油、重點路段加密灑水等措施控制本地污染源強,實時開展空氣質量變化趨勢研判并及時調度應對重點,在大氣環境質量上做到“以時保日、以日保月、以月保年”。
一審:郭梅森 二審:張文裕 三審:黃世翻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