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完成十大任務
十二五時期,是河源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全面落實中央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重大變化,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乘勢而上、率先崛起的關鍵五年。《十二五規劃》文本用了32頁來闡述未來5年的十大主要任務,超過了整個文本的2/3。
■第一大任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關注點:大力發展“四新”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十二五規劃》強調堅持“工業立市”戰略不動搖,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努力做優第三產業、做強第二產業、做特第一產業,推動“三產”互動發展,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突出培育“四新”產業,重點構建以新電子為主導的電子信息產業;以發展第三代(3G)移動通信為契機,重點發展高性能移動通信終端,特別是新型智能手機和3G手機。創新發展以硬質合金為主的新材料產業,全力打造以太陽能光伏為主的新能源產業,精心培育以生物制藥為主的新醫藥產業。
■第二大任務: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發展環境
●關注點:總投資超過817億元
緊緊抓住《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實施的戰略機遇,大力推進交通、能源、市政、水利和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力爭“十二五”期間全面完成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項目,推進基礎設施現代化,構建開放便捷的交通網絡體系、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體系、人水和諧的現代水利體系、相對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其中交通基礎設施投資375億元,能源投資68億元,水利投資374億元,三個方面的總投資超過817億元,約占“十二五”時期我市投資總量的一半。
■第三大任務:推進宜居城鄉建設,著力提升城市品位
●關注點:城鎮化率達到52%
以建設生態宜居城鄉為目標,以“客家古邑·萬綠河源”城市形象為特色,以中心城區、“一湖兩江三園四山五城”規劃建設為重點,以生態、景觀、交通、文化四大工程為依托,全力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公園城市”和“萬綠水城”。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強化農村規劃管理,加快城鎮化進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中心城區和各縣城、各中心鎮為重點,有規劃、有步驟地引導人口向市區、縣城和中心鎮集聚,城鎮化率達到52%。
■第四大任務:加大“雙轉移”力度,培育壯大縣域經濟
●關注點: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聚區
堅持以人為本,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雙轉移”為抓手,創新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大力實施產業發展、土地開發、農民就業三大工程,著力發展縣域經濟,增強縣域經濟實力。加快產業轉移園建設,大力推進中山(河源)、深圳福田(和平)、深圳羅湖(源城)、深圳南山(龍川)產業轉移園建設,協調發展縣區工業園,促進各縣區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聚區。引導農民向二、三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就業,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民逐步在城鎮落戶。
■第五大任務:深化機制體制改革,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關注點:中心鎮獲部分縣級管理權
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努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力、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機制體制。加快行政審批網絡平臺建設,推進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向鄉鎮延伸,加快實現市級所有審批事項網上申報和審批,進一步優化政務環境。積極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對具備一定人口規模和經濟實力的中心鎮賦予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重點推進醫藥衛生、義務教育和文化事業等體制改革,全面完成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各項任務,形成多元投入、廣泛覆蓋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格局。
■第六大任務: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綠色低碳崛起
●關注點:爭創全省低碳示范城市
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以建設生態文明為重要抓手,繼續實施生態優先戰略,積極引導發展低碳經濟,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努力提升生態優勢,逐步實現建設現代生態園林城市的目標。扎實推進林業生態市、生態林業縣、生態示范鎮創建活動,建設生態廊道、城鎮景觀林、水源涵養林、生態公益林等四大工程。制定鼓勵發展低碳經濟的相關規劃,出臺配套政策,積極發展低碳產業和低碳技術,逐步培育形成具有地方經濟特色的低碳產業鏈。爭創全省低碳示范城市。
■第七大任務:構建公共服務體系,全面發展社會事業
●關注點:全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8%以上
優先發展教育,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大力發展衛生、體育、檔案等事業,加快建設覆蓋城鄉、水平適度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到2015年,全市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8%以上。在市區新建3所—5所中小學,切實解決市區學生“讀書難”問題。建立一批名校長、名教師工作室。進一步建立、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實行技術入股等形式,實現按要素分配,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進行重獎。力爭全面完成98所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加快建設“120”急救指揮系統、市區兒童醫院和精神病防治院,啟動市人民醫院新院二期工程,全面推進縣級婦幼保健院改造和建設。
■第八大任務: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加快脫貧奔康步伐
●關注點:實現“六有五好”
按照“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扶貧開發新機制的要求,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開發扶貧的方針,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不斷創新扶貧工作方式方法,加快貧困地區脫貧奔康步伐。大力開展“一企幫一村、一店扶一戶”活動,動員、鼓勵全市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以結對幫扶貧困村、貧困戶的形式積極參與“雙到”工作,努力實現被幫扶的貧困村有較強的領導班子、有科學的發展規劃、有穩定的集體收入、有整潔的村容村貌、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文明的社會風尚;幫扶的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超過2500元,有穩定收入渠道;實現住房好、培訓好、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家庭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貧困戶家庭免費參與當地農村合作醫療保障、貧困戶子女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得到保障的目標。
■第九大任務:不斷保障改善民生,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關注點:人人享受養老保險
大力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積極促進就業,健全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十二五”期間,全市力爭實現新增就業崗位20萬個,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24.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率達到65%。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推進養老保險城鄉一體化,力爭到2015年,全市逐步實現農村居民人人享受養老保險的目標。力爭到2015年,實現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達95%以上。新型農業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98.5%。初步建立起廉租住房保障市區特困家庭住房要求,中低價位、中小套普通商品住房保障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其他商品住房滿足中等以上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的住房保障體系,城鎮人均住房面積達32平方米。
■第十大任務:切實傳承文化精髓,全力打造文化河源
●關注點: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切實提高文化軟實力,強化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努力構建具有客家風情、嶺南風格、河源特色的現代文化體系。到2015年,力爭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增創2個廣東省文明縣城和1個全國文明縣城,全市文明村鎮、文明窗口行業、生態文明村鎮創建覆蓋面分別達到75%、90%、50%以上。高起點規劃建設市圖書館新館、市檔案館、客家古邑博物館、河源文化藝術中心,完善市屬其他重要文化設施。制定民營資本參與文化建設的具體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對文化創意產業投資經營,準許社會資本對客家古邑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綠色生態文化投資經營。
發展目標
2015年GDP突破1000億元大關
《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萬元,比2010年翻一番,中心城區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主要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00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萬元;工業總產值達到2000億元,年均增長16%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54.8億元,年均增長17%以上;完成節能減排任務。
生態優勢更加凸顯。全面推進林業生態市建設,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5%以上,生態環境繼續保持優良,全面完成省下達的萬元GDP能耗(噸標煤)指標,森林覆蓋率達到71%,初步建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宜居城鄉加快建設。加快主體功能區建設和“三規合一”規劃編制,重點推進中心城區概念規劃實施、“一湖兩江三園四山五城”規劃建設,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公園城市”和“萬綠水城”,把源城區打造成為“首善之區”,帶動全市生態宜居城鄉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建設具有嶺南特色的生態宜居新城鄉。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毛入學率保持10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8%,實現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規模大體相當;人口期望壽命達到78歲。城鎮化水平超過52%,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初步實現社會保障體系均等化和城鄉全覆蓋。
文化底蘊更加深厚。到2015年,建立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市區、縣城建成“十分鐘文化圈”,農村建成“十里文化圈”。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十二五規劃》還提出經過5年的建設,到2015年我市民主法制日趨健全,體制機制充滿活力。
總體要求
踐行“三反”理念 實現“三大崛起”
《十二五規劃》在總體要求中提出,要繼續踐行“三反”理念,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增強發展動力,實現經濟、文化、生態崛起,努力爭當全省山區科學發展排頭兵,必須做到“六個堅定不移”。
第一,堅定不移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增強核心競爭力。以結構優化調整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全力加快新興產業的聚集發展,打造全省重要的“四新”產業基地和粵北贛南區域物流中心。第二,堅定不移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發展生態產業。繼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充分依托生態資源優勢,以發展生態產業和低碳經濟為重要抓手,提高環境質量,創建全省低碳經濟示范城市。第三,堅定不移優化發展環境,增強地區吸引力。切實加大投入,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與珠三角在交通、產業、市場和城市等方面的全面對接,使河源中心城區率先融入珠三角都市圈。第四,堅定不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富民強市和科教興市戰略,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使全市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第五,堅定不移推進文化河源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以創建省級“客家文化(河源)生態保護區”為目標,以挖掘河源的歷史文化、客家文化、恐龍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為主題,打造特色鮮明的客家古邑文化品牌,建設文化河源。第六,堅定不移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體制機制。
主要指標設計與說明——
GDP年均增長15%符合河源實際
市發改局局長黃敏表示,不管是“十二五”時期,還是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加快發展仍然是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題。根據市委五屆五次會議精神,到2015年,力爭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翻番。因此,《十二五規劃》主要指標不能定得太低,這是我市現實發展的需要。本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基礎、謀長遠”的戰略發展思路,在這一思路的指引下,這幾年我市謀劃了一大批大項目和好項目,這些項目在下一個五年基本可以建成并發揮效益,相信這些項目將推動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同時,制定計劃和規劃又要留有余地,指標不能定得過高。“所以我們將GDP定為增長15%,其它指標比‘十一五’的增長幅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我們認為這種考慮符合我市的實際,通過努力也完全可以實現”。
編制背后——
規劃編制歷時兩年
我市高度重視“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市委書記陳建華曾在去年第21次市委常委會上,就做好 “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明確指出:一是要堅持科學發展理念,走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之路;二是要科學、準確定位目標;三是要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協調均衡發展;四是各專項規劃要圍繞“六個好”來制定;五是要突出基礎設施建設和我市的特色優勢產業。
早在2009年初,市發改局就啟動“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并著手做好前期工作,充分認識編制“十二五”規劃的重大意義,深入研究和把握好規劃編制的重大問題(指導方針和重要原則,主要目標和戰略重點),扎實做好規劃編制的各項工作。
市發改局還充分考慮我市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十二五”前期工作中的14個研究課題,并指定相關單位負責完成。明確了各專業規劃、行業規劃和縣區規劃的編制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和省的要求,提出了21個專項規劃。
省社科院參與了我市“三規合一”規劃的編制,對我市情況比較熟悉,為最大可能編制一個高水平的“十二五”規劃,2010年3月底,我市與一區四縣和省社科院簽訂了“十二五”規劃編制協議;4月底完成了21個專項規劃和總體規劃的基本思路;5月初,邀請了省發改委有關專家到我市講課,為我市“十二五”規劃編制人員提供培訓;8月初,完成了我市“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框架;10月底,完成了我市“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
綱要草案完成后,市發改局還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組織了專家論證會。綱要在論證修改后形成正式規劃文本,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同意后,報市委審定,在今年的市五屆人大六次會議上審議通過。
“十大工程”推動河源率先崛起
“十二五”期間,我市重點建設“十大工程”,規劃建設重大項目135項,計劃投資2603億元,其中“十二五”期間計劃投資1657億元。而從今年春節前召開的省“兩會”上傳來的重大利好消息,令河源人深感振奮——與河源直接相關的21個項目進入廣東省“十二五”重點建設項目單,其中12個為省2011年重點建設項目,9個為省2011年重點建設預備項目。這些重點項目的投資將推動河源率先崛起。
河源《十二五規劃》列出的“十大工程”分別為交通建設工程、能源建設工程、制造業建設工程、現代服務業建設工程、旅游資源開發工程、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工程、水資源利用和水利開發工程、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工程、城市化建設工程和社會事業建設工程。
投資最大的為制造業建設工程,投資總額達到457.5億元,規劃建設制造業項目24項。新電子、新材料領域中重點建設漢能薄膜太陽能電池、中興通訊河源研發生產基地、恒泰豪(河源)太陽能光伏項目、南玻光伏太陽能玻璃制造項目;產業轉移園、工業園區中重點建設中山(河源)產業轉移園、深圳南山(龍川)產業轉移園、深圳羅湖(源城)產業轉移園、深圳福田(和平)產業轉移園二期工程等。
此外,投資總量超過百億元的還有交通建設工程、水資源利用和水利開發工程以及旅游資源開發工程,分別為375.6億元、374.2億元和144.6億元。交通建設工程將重點建設惠州至河源城際軌道河源段、龍巖至河源鐵路(河源段)、龍川至汕尾鐵路(河源境內)等項目。水資源利用和水利開發工程將重點建設河源市萬綠湖直飲水工程、河源市區水源工程和河源市區水環境整治(萬綠水城)等項目。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