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河府〔2006〕54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府直屬各單位:
現將《河源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貫徹落實。
二○○六年六月五日
河源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十一五”時期是我市打造“四個河源”、爭創“五個城市”、完成“八大任務”,全面推進我市小康社會建設進程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市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編制這一時期的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對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發展、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建設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河源市教育事業“十一五”規劃從實際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貫徹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廣東省教育現代化建設綱要》及《廣東省教育現代化建設綱要實施意見(2004—2010年)》,結合我市社會經濟發展“十一五”規劃,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深化改革,開拓創新,求真務實,為我市教育事業的發展乃至為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和機遇
(一)“十五”時期教育事業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我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河源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五”計劃,開拓進取,積極推進各項教育改革,全市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我市教育事業在“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基礎教育規模不斷擴大。
2005年,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 1813所(其中普通中小學1579所,學前教育215所,特殊教育1所,中職學校(含技工學校)12所,普通高等職業院校1所,成人高等院校5所),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 660148人(其中大專學生5790人,中職學校在校生14096人,基礎教育階段學生640262人)。由于“十五”時期我市基礎教育進行了學校布局調整工作,對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全市各級各類學校減少24所,但在校生增加37367人。
2.學前及九年義務教育得到鞏固和提高。
2005年,全市有幼兒園215所,比2000年增加93所,在園幼兒61287人,幼兒入園率為48.74 %。2005年,全市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99.88%,比2000年提高0.25個百分點;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98.02%,比2000年提高1.63個百分點;初中畢業生升學率65.24%,比2000年提高14.97個百分點。
3.高中階段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
“十五”時期,我市的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迅速。“十五”期末,全市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53%。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50476人,比2000年增加23217人,凈增長85%;每萬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151.48人,比2000年增加66.82人。同年,全市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4096人,比2000年增加2582人,凈增長22%。
4.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2001年,老隆師范學校升格改制為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正式招收全日制大專生。2004年,占地1500畝、位于河源市區的河職院新校區正式落成。2005年,河職院實現了辦學規模的飛躍,在校全日制大專生達到5790人。
5.師資隊伍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全市教育系統大力實施基礎教育“百千萬人才工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高校“特聘教授崗位計劃”和“千百十工程”,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的數量逐年遞增,學歷水平明顯提高,職稱結構漸趨合理。2000年至2005年,全市小學專任教師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比例由 14.38 %增加到61.31%;初中專任教師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比例從2.79%增加到20.39 %;普通高中專任教師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比例從34.85%提高到67.08%。2005年,全市初中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92.46%,比2000年提高22個百分點;高中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67.08%,比2000年提高32個百分點。
6.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辦學體制改革取得新的進展,辦學主體日趨多元化,民辦學校得到較大發展。全市已批準的社會力量辦學機構185所,其中高中2所(含1所中職學校),初中3所,小學5所,幼兒園176所,在校生(幼兒)31603人。管理體制改革有了新的突破,“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新體制得到進一步貫徹落實。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
7.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2005年,全市中小學校舍建筑總面積410萬平方米,比2000年的357萬平方米增加53萬平方米。小學生均圖書13冊,中學生均圖書22冊。全市教學儀器總值達 10595.7萬元,比2000年增加5805.2萬元;擁有電腦室405個,計算機17641臺,語言實驗室253個,電教室158間,多媒體教學平臺550多個,基本配齊教學儀器學校962間,占全市中小學總數的61%。2005年,全市擁有省一級學校 13所(含2所省重點中職學校),市一級優質學校 70 所,市一級幼兒園11所。中小學在市一級以上學校就讀的學生115198人,占中小學生在校生數的19.9%。“十五”時期,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進一步得到推進。2005年,河源教育信息網絡中心正式開通,教育資源庫建設和網絡教育資源共享初見成效。
8.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顯著提高。
2001至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畢業生升入各級各類大專院校共48842人,其中升入本科院校13436人。2002年,我市啟動源城區、連平縣為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2004年秋季,我市全面啟動普通基礎教育課改實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健康、穩步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推進,全社會和學校的德育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中等職業教育辦學水平進一步提高。到2005年底,全市擁有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2所。中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新的進展,校企合作辦學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的特色更加鮮明。
9.教育投入明顯增加。
教育經費逐年增長,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2000年以來,全市教育經費投入呈較快增長趨勢,“三個增長”基本上得到落實。全市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由2000年的16.2%上升到2004年的23.3 %。積極貫徹執行教育收費政策,全面實行“一費制”,規范中小學收費行為,治理教育亂收費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
(二)“十五”時期教育事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五”期間,全市教育事業雖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但從規模、質量、水平和效益來看,仍然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與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迫切需求不相適應。具體表現在:
1.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
區域、城鄉、校際之間教育發展不平衡,嚴重制約全市高質量、高水平“普九”工作的推進。農村教育發展依然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學校之間辦學條件差異較大。
2.高中階段教育發展滯后。
高中階段教育總體規模偏小,結構不夠合理。2005年全市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僅為65.24%,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為53 %,遠遠落后于先進市。普通高中教育資源短缺,優質學位依然緊張,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相對滯后,規模質量仍未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3.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不高。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其普通高等教育規模仍然偏小,層次結構有待調整,學科專業不盡合理,辦學、教學質量有待提高。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能力偏弱,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數量偏少,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偏弱,創新能力和社會貢獻率亟待提高。
4.師資隊伍總體素質亟需提高。
教師隊伍建設與教育改革發展仍然不相適應。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數量不足,老齡化問題較嚴重,整體水平不高。中學專任教師學歷水平仍然偏低。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缺少高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
5.教育投入仍然不足。
“十五”期間,我市教育經費投入雖然增長較快,但仍然不能滿足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穩定的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渠道單一,保工資、保運轉、保發展的保障水平較低;普通高中發展資金缺口大;職業教育投入少,機制不活;高等教育經費不足,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6.終身教育體系有待健全。
縣城以上城市各級各類社區教育機構尚不健全。社區居民對社區教育的需求與物質投入之間存在著較大矛盾。農村社區教育發展嚴重滯后,農村三級成人教育網絡有待健全。終身教育觀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尤其是未能真正成為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的自覺意識。非功利性的終身教育內涵遠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三)“十一五”時期教育事業面臨的發展機遇
“十一五”時期,我市教育在面臨困難和挑戰的同時,也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隨著我國國力的進一步增強,科教興國戰略的全面推進,教育戰略地位必將越來越突出,國家的財政和投資政策也必將進一步向教育傾斜;提高國民素質、培養高質量人才是我省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加快教育發展必將擺在現代化建設的優先位置,推進我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必將為我市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政策和經費方面的保障;隨著我市工業立市戰略的進一步實施,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市場需求,必將推動教育結構的調整,為教育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二、指導思想與總體要求
“十一五”時期,我市教育事業發展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堅持以人為本、體制創新、協調發展、分類指導的原則,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廣東省教育現代化建設綱要》及其《實施意見》的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構建適應我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教育體系,為我市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撐。
“十一五”時期我市教育發展的總體要求是:進一步貫徹執行教育法律法規,加大對教育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著重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高中等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大教育體制改革力度,大力發展民辦教育;進一步加強教育管理,加大培訓力度,打造素質優良師資隊伍,加強教育督導,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三、“十一五”時期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
(一)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2007年,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8%,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小學和初中入學率分別達到95%以上。至2010年,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保持100%,初中毛入學率達到100%,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小學和初中入學率分別入學率達到98%以上;全市建立6所獨立設置的特殊教育學校(每個縣區各1所)。
(二)加快普通高中教育發展
2010年,全市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5%,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達75000人,市一級以上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普通高中在校生的90%以上。至2010年,全市新建或擴建完成12所符合《廣東省普通高中辦學基本標準》、在校生2000人以上的普通高中學校(市區2所,各縣各2所)。至2010年,全市省級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達到12所(其中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以上)。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