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十一五”城市發展規劃
河府〔2006〕59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府直屬各單位:
現將《河源市“十一五”城市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單位的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二○○六年六月十五日
河源市“十一五”城市發展規劃
《河源市“十一五”城市發展規劃》是根據市政府《關于做好河源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編制工作的意見》(河府辦[2004]91號文)編制的重點專項規劃,是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全市城市發展進行宏觀指導的規劃。本規劃的規劃期限為2006-2010年。
一、“十五”時期我市城市發展的狀況
“十五”期間,我市城鄉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城鄉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城市對外形象和城市品位不斷提高,城市居住環境和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主要表現在8個方面:
——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至2005年底,全市設市城市1個,建制鎮98個(其中縣城鎮5個,民族鄉1個)比“十五”初期減少17個建制鎮。城市化水平達27.3%(按常住人口規模統計),比“十五”初期的21.0%,提高了6.3個百分點。
——城鄉規劃質量明顯提高。完成了市中心城市總體規劃新一輪的調整修編。科學調整了城市產業結構,確定了城市發展方向,城市性質定為:是粵東北地區中心城市,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貿易中心,是以發展新型工業和旅游業為主的新興城市。同時,完成了市區25.6平方公里的商住開發小區詳細規劃,40平方公里高新科技工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39個重大建設項目規劃設計方案;加快17個中心鎮總體規劃的調整修編工作,全面完成了全市17個中心鎮總體規劃。完成了1135個中心村規劃編制,占全市1251個中心村的90%。全市城市規劃的覆蓋率和質量明顯提高。
——以中心城市和中心鎮為重點的小城鎮建設成績斐然。市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加快,改造了建設大道、黃沙大道、新江大道、萬綠大道、雙桂旅游大道、河源大道南北出口和新風路、長安街、華達街等一批上等級、高標準的城市道路,市區形成了較為快速、便利、四通八達的城市交通體系;建成了河源火車站廣場、河源文化廣場、市體育館、少年文化宮、全民健身廣場、新豐江水利樞紐工程、老城九重門公園、青云公園、市政廣場、鱷魚湖改造等一批重點工程;完成了市體育館、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市技工學校首期工程、市區跨東江的勝利大橋、東環路等工程建設;市美術館、市群藝館、市區生活污水處理廠、防災減災河堤景觀工程等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實施了城市綠化和亮化工程,加強了城市道路綠化、公共綠地和廣場綠化,市區綠化覆蓋率37%,人均公共綠地6.2平方米;建成了河源亞洲第一高噴泉、大同路“美食街”、太平“風情街”、化龍步行街、興源路“彩虹街”、新豐江七彩數碼燈柱,完成了市區380多棟建筑物的亮化工程。大大豐富了中心城市的文化內涵,提高了城市品位,為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中心城市的發展有力地輻射和帶動了小城鎮建設。“十五”期間,各縣城鎮和中心鎮組織開展了“五個一”工程(建設一批高標準樣板路、建設一批標準住宅小區,建設一批文明示范新村,建設一批省、市級優良樣板工程,建成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廣場)建設活動,龍川縣以東江沿江路改造、主要街區改造、火車站新區開發和龍川一中新建校區為重點,擴大了縣城規模,提高了建設檔次;紫金、連平縣以新區開發建設、“一河兩岸”、公園廣場建設和城市道路改造建設為重點,提高了城市的品位;東源縣重視新縣城景觀設計,一批單體建筑設計新穎獨特,成為城市景觀的新亮點,新縣城雛形已初步形成;和平縣城市建設近年來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新行政中心、福和大道、陽明大橋、防洪工程、福和中學等一批重點工程建設。忠信鎮、麻布崗鎮、彭寨鎮、古竹鎮等中心鎮的規劃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城鎮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十五”期間,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1.6億元,是“九五”期間的2.8倍。河惠、河龍、龍梅、粵贛高速公路相繼建成通車,京九鐵路復線河源段開通;新建輸變電工程17項,完成電網改造43162.7公里;郵電通訊業快速發展,電信寬帶高速互聯網已覆蓋市縣;興建了木京電站、新豐江水利樞紐工程等一批城市防洪堤水利項目;全市城鎮教育、醫療、文化、衛生等公益性項目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水平顯著提高。“十五”期間,加大了建設工程招標投標管理力度,工程投標率100%。加強了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程施工現場管理,工程交付合格率達100%,優良率達32%。全市未發生一宗重大質量安全事故。
——住宅與房地產業實現新發展。“十五”期間, 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約30.3億元(市區21.6億元);比“九五”期末增長456%;商品房屋施工面積319.34萬平方米(市區228.85萬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長162%;商品房竣工面積180.9萬平方米(市區100.04萬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長238%;商品房銷售面積165.34萬平方米(市區95.04萬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長271.6%;商品房銷售金額22.3億元,比“九五”期末增長490.5%,全市城鎮人均居住面積26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9.8平方米;農村人均房屋面積20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了4.9平方米。
——城鄉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各級政府加大依法管理城市的力度,市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清理違法用地、違法建筑、河道設障的大行動,拆除違法違章建筑物1154宗,總面積297萬平方米。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城市“六亂”(亂擺賣、亂停放、亂搭建、亂貼畫、亂拉掛、亂種菜)現象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加強在建工地現場、衛生“死角”和戶外廣告的整頓和治理,依法查處違法占地、違章建筑行為;認真抓好各單位、街道門店“門前三包”責任制落實,規范街道擺賣點和車輛停放點,實行定點和袋裝上門收集垃圾,主街道取消垃圾桶,加強了以防治水污染、大氣污染和以園林綠化建設管理為重點的環境保護與建設,整頓規范了燃氣經營市場秩序。全市城鄉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2003年,我市被國家旅游局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龍川縣麻布崗鎮、東源縣新港鎮、連平縣忠信鎮、源城區埔前鎮被評為“廣東省先進衛生鎮”。
——農房改造成績顯著。“十五”初期,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要基本完成24萬戶農房改造任務,農村人均鋼筋磚木結構住房面積達到18平方米以上。2005年底止,全市完成農房改造25.1268萬戶、農民投入建房資金57.49億元。其中龍川縣完成63117戶;紫金縣完成55661戶;連平縣完成38043戶;和平縣完成45661戶,東源縣完成46432戶;源城區完成2354戶。
二、“十一五”期間我市城市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十一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這也給我市城市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發展機遇
省委、省政府實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備和構建“和諧廣東”戰略,進一步加大對山區的扶持力度;CEPA的實施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推進,珠三角產業加快向內地轉移,我市正成為產業轉移的新熱土;交通環境明顯改善,區位優勢日益凸顯,競爭力明顯增強;全市上下加快發展的熱情空前高漲,打造“后發河源”的干事創業氛圍初步形成。既擴展了我市城市發展空間,促進了我市城市綜合實力的增強,也為我市城市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
(二)面臨的挑戰
我市城市發展在“十五”期間取得顯著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面臨新的挑戰。一是認識不到位。一些地方對城市建設和城鎮化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真正把城鄉建設發展擺上重要的位置;二是規劃嚴重滯后。中心城市詳細規劃覆蓋率和規劃質量難于適應城市快速發展的需要,全市98個建制鎮中,除17個中心鎮完成總體規劃修編外,其他鎮的總體規劃還沒有開始修編。有的鎮原有的規劃起點低、質量差、檔次不高,難于起到指導建設的作用。不少地方沒有編制詳細規劃、專項規劃,致使規劃不適應建設發展的要求;三是基礎設施欠帳比較嚴重。城市承載力嚴重不足,有的城區建筑密度,人口密度日趨增大,城區綠地、空地減少,供水供電不正常,排水排污管道不暢通;四是城建資金嚴重不足,籌資辦法不多,籌資渠道不廣,經營城市理念沒有真正確立;五是城鎮建設和環境衛生管理薄弱,不少城鎮衛生建設設施欠帳較大,沒有垃圾屋、垃圾填埋場、垃圾中轉站等設施,垃圾不能做到日產日清,有的地方垃圾滿天飛,臟、亂、差現象較為嚴重;六是城鎮規劃建設隊伍整體素質仍不夠高,規劃建設人才缺乏,難于引進,引進后難于留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城鄉規劃建設的發展。
三、指導思想、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和諧河源和打造“四個河源”,創建“五個城市”的要求統攬全局,提升城市發展質量為重點,以增強中心城市和中心鎮輻射帶動能力,提高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水平,確保城市可持續協調發展。
(二)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的觀念,全面提升城鎮人居環境,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注重城市發展的規律和發展基礎,發展條件,因地制宜,走靈活多樣的城市發展之路;注重節約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要十分注重節約和合理使用土地;堅持中心城市、中心鎮和各建制鎮建設協調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和諧發展,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總體上要通過實施城市發展戰略,促進各城鎮增強經濟實力,完善市政、公共設施建設,大幅提高人均享有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增強中心城市和中心鎮的輻射帶動能力,促使全市人居環境日趨完善,成為建設和諧河源,實現打造“四個河源”,創建“五個城市”的重要載體。
2.具體目標和任務
——城市化水平穩步提高。到2010年,根據預測,全市總人口達370萬,城鎮人口148萬,城市化水平為40%(戶籍人口計)。市區(含源城區)和縣城總人口102.1萬,其中市區(含源城區)40萬、連平縣城9萬、和平縣城9.5萬、龍川縣城20萬、紫金縣城19.6萬、東源縣城8萬,縣城以上及市區城鎮化率達70%以上,市區城市規模每年增加1平方公里。
——人均享有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大幅提高。到2010年,市區人均居住面積為25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2平方米,城市道路網密度5.6km/ km
2,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占GDP5%,城市供水普及率100%,水質全部符合國家用水衛生標準,供水量達14.3萬噸/日,燃氣普及率達98%,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10標臺,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40%以上,市區綠化率達42%以上,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平方米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30%以上,排水管網老城區仍采用現行的合流制,新城區包括江東、白田區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處理量12.16萬噸/日。
到2010年,中心鎮(含縣城)自來水普及率達95%以上,且水質符合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其中,縣城供水量達38.52萬噸/日;燃氣普及率達90%以上;主次干道路面硬底化率100%,路燈安裝標準化,亮燈率達98%以上;道路排水暢通并網絡化,管道化;建成區綠化率達30%以上,綠化覆蓋率達34%以上,人均公共綠地6平方米以上;市政設施配套,有完善的供電和通訊系統,線路架設電纜化、規范化、網絡化,給排水系統管道化、網絡化;文化、科技、教育、衛生、醫療和社會福利設施齊全,每萬人擁有文化娛樂設施3個;垃圾日產日清,50%以上中心鎮達到“省衛生先進鎮”。
到2010年,一般建制鎮自來水普及率達90%以上,且水質符合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燃氣普及率達70%以上;主次干道路面硬底化率達95%以上,有路燈,亮燈率達90%以上;道路排水暢通并管道網絡化;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5%以上,綠地率達25%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5平方米以上;市政設施配套,有完善的供電和通訊系統,線路架設電纜化、規范化、網絡化,文化、科技、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等服務設施齊全;中心鎮和部分建制鎮有垃圾處理場,垃圾日產日清,主次干道保潔率達100%以上。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消除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體制障礙,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到2010年,農村建設基本上消滅泥磚瓦房,90%以上農民住上磚混結構或鋼筋混凝土樓房,農民居住面積達18平方米以上;全面完成中心村(1251個)規劃編制、并組織實施;中心村全面實現“五通”,即通車、通電、通電視、通電話、通郵;有70%以上的中心村用上自來水,水質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綠化覆蓋率達20%以上,要規劃建設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試范點。
——建筑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十一五”期間,我市建筑總產值、施工產值增長25%,建筑業總產值達65億元,施工產值達60億元;“十一五”期末,全市三級以上建筑業企業技術裝備率和動力裝備率分別達10000元/人和12千瓦/人。
“十一五”期間,建設工程招投標率達到100%,交付使用工程質量合格率達到100%,其中優良工程率達到25%以上。
——住宅與房地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十一五”期間,我市房地產業保持健康持續穩定發展。要進一步加強住宅與房地產業市場宏觀調控,培育房地產市場,整頓和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調整商品房供應結構,扶持發展經濟適用住房和普遍商品房;要精心設計,完善住宅小區配套設施,提高住宅小區品位。要大力推進“廣東省綠色住區”創建工作,至2010年底,市區要有5個以上,各縣2個以上住宅小區達到“廣東省綠色住區”標準。要建立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合理體制,完善居民住房保障機制。要大力促進物業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質量。
| 附件 |
| 河府[2006]59號附件十一五城市發展主要指標表 |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