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
河府〔2006〕108號
印發河源市“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府直屬各單位:
現將《河源市“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二○○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河源市“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
“十一五”時期(2006—2010年)是我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打造“后發河源”的黃金時期。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對于我市深入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規劃根據《中共河源市委關于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河源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編制,是促進我市“十一五”時期工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一、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
(一)發展基礎
“十五”期間,我市緊緊圍繞工業發展主戰場,搶抓省委、省政府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珠三角產業轉移加快的新機遇,深入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堅定走“園區式、低污染、好效益,帶動能力較強,技術含量較高,投入產出規模較大”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突出抓好工業園區建設、招商引資、培育重點產業、扶持龍頭企業、推進科技創新與民營經濟發展等方面工作,努力擴大工業經濟總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市工業經濟呈現出“速度加快,結構優化,效益提升”的良好發展勢頭,成為全省山區市工業發展的一個“亮點”。
1.工業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顯著提高
“十五”期末的200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200億元,達到214.4億元,是“九五”期末2000年(53.5億元)的4倍,比上年增長44.6%。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82.6億元,在全省各地級以上市的排位前移至第19位,增速達到50.1%,穩居全省各地級以上市第2位。全市五縣一區工業發展全面提速、差距縮小,其中東源、源城、龍川規模以上工業增速超過60%,紫金、連平增速超過50%,和平縣增速達到全省各山區市縣的平均水平。“十五”期間全市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速達到32%,高于“十五”預期目標15.8個百分點;GDP三大產業結構由“九五”期末2000年的37.2:26.5:36.3調整為2005年的21.5: 38.9 : 39.6,其中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8%上升到2005年的31%,工業對全市GDP增長的貢獻率由2000年的31.3%提高到2005年的48.8%,上升17.5個百分點。
2.“一區六園”迅速崛起,園區經濟蓬勃發展
“十五”時期,全市各級以加快園區式工業發展為先導,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等可調配資源,廣泛開展招商引資和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積極掀起以“一區六園”(即市高新區和6個縣區工業園)為重點的工業園區建設,著力打造園區載體,構建“經濟大棚”。截止2005年底,“一區六園”已完成建設面積38平方公里,共落戶項目423個,合同利用外來資金270億元,“一區崛起,六園爭輝”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工業園區經濟蓬勃發展。我市首個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全市最大的工業園區——市高新區中心區自2003年7月開始建設以來,經過兩年多時間的開發運作,首期6.5平方公里已基本開發完畢,累計落戶項目70個,合同利用外來資金45.4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0.3億元,19個項目已投產, 30多個項目可在2006年上半年竣工投產,項目主要來自香港、臺灣、韓國、日本、加拿大、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以及深圳、東莞、中山、佛山等珠三角地區,行業涉及電子信息、模具制造、食品飲料、汽車配件、品牌服裝等多個領域,其中不乏為高新技術企業,目前該區二期工程正在抓緊籌建。6個縣區工業園中,源城工業園沿205國道和粵贛高速公路兩旁規劃建設13個工業村,現已開發面積5.2平方公里,落戶項目70個;東源縣工業園總計已完成開發面積5.4平方公里,落戶項目67個,其中新開發的蝴蝶嶺工業園已開發面積1平方公里,落戶項目8個;紫金工業園重點開發臨江、古竹一帶,已完成開發面積5平方公里,落戶項目63個;連平工業園已完成開發面積4平方公里,落戶項目20個,成片開發建設生態工業園的力度不斷加大;龍川工業園已完成開發面積3.3平方公里,落戶項目19個;和平工業園已完成開發面積4平方公里,落戶項目13個。
3.七大重點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工業龍頭骨干企業加速成長
隨著工業產業的不斷發展和優化升級,全市工業已逐步改變過去弱質分散的落后面貌,初步形成了食品飲料、礦冶、機械制造、電子電器、輕紡服裝、建材、生物制藥等7大產業為重點的新型工業體系。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七大重點產業產值達到147.4億元,比上年增長54.2%,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0.7%,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4.9%,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42.5個百分點。法國薩基姆、西可通信、農夫山泉、鷹牌公司等一些世界500強企業和國內外知名企業,以及“耐克”鞋、“阿迪達斯”服裝等世界知名品牌相繼登陸河源發展,以龍記模具、大頂鐵礦、農夫山泉、西可通信、豐達薩基姆電子、以純服裝、鷹牌陶瓷等為代表的一批規模較大、效益明顯的工業龍頭骨干企業加速成長。2005年,全市年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到40戶,其中超10億元企業2戶,5—10億元企業5戶,1—5億元企業33戶。隨著七大重點產業和一批工業龍頭骨干企業的興起,拉動了全市工業生產的快速增長和經濟效益的穩步提升。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指數達到160%,增幅居全省地級市前列;累計實現利稅總額18億元,同比增長61%,其中利潤總額10.5億元,增長64.2%,稅收總額7.5億元,增長56.7%。
4.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
“十五”期間,我市積極組織引導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創建技術及研發機構和爭創名牌名標,集中力量扶持一批主業突出、行業優勢明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的工業龍頭企業,不斷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據初步統計,“十五”期間全市工業企業完成技改投資19.3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1.6倍。全市現有2家企業技術中心被認定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有1家企業工程研發中心被認定為省級工程研發中心,有4家企業工程研發中心被認定為市級工程研發中心;有12種產品被評為“廣東省名牌產品”;有8件商標被評為“廣東省著名商標”;2005年底,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上升到24%,企業產品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
5.民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成為我市工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全市民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本土投資和外來投資的民營企業數量不斷增多,行業覆蓋面不斷擴大,企業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已成為推動我市工業快速增長的一支重要生力軍。主要表現在:一是民營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截止2005年底,全市個體私營企業達到4.6萬戶,用工人數9.86萬人,注冊資金55億元。民營經濟經營領域已從傳統商貿、餐飲、服務等行業逐步向工業、旅游業、教育、信息、農業產業化等行業拓展和延伸。據統計,全市現有2590戶私營企業中,其中屬第三產業的有1474戶、占56.9%,第二產業914戶、占35.3%,第一產業202戶、占7.8%。二是上規模的民營企業不斷增多。全市2590戶私營企業中,注冊資金在1000萬元以上的有150戶,500—1000萬元的有800戶,100—500萬元的有532戶。2005年全市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有80戶,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55.7億元,增長58.4%,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5.6個百分點;完成出口產品交貨值2310萬美元,增長115%。三是民營企業科技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全市民營企業中,有1戶被評為“廣東省百強民營企業”,有9戶被認定為“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有26戶被評為“河源市先進民營企業”,有85戶被認定為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全市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中,80%為民營企業所創。
(二)發展環境
1.發展機遇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經濟全球化以及產業科技革命浪潮洶涌,國際產業尤其是珠三角產業轉移步伐加快,為我市加快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大對山區的政策激勵和扶持力度,有利于我市提高招商引資成效,擴大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項目;我市礦產、土地、水電資源豐富,交通區位不斷優化,特別是隨著惠河、河龍、河梅、粵贛高速公路的相繼建成通車,為加快工業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我市工業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尤其是“十五”時期的快速發展,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省委九屆七次全會和市委四屆四次、五次全會的召開,全市上下創業氛圍進一步高漲,發展工業的思路更加清晰,為加快工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2.面臨的挑戰
當然,我市工業也面臨著加快發展與環境保護任務重、加快發展與資金投入不足、加快發展與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加快發展與配套能力不足、加快發展與自主創新能力弱等方面的矛盾。能否有效化解這些矛盾,直接關系“十一五”規劃工業發展各項目標的能否實現。
尤其是當前工業發展中仍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工業經濟總量小,與先進發達地區和發展較快的同類地區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二是規模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少,工業產業結構不盡協調,產業發展不平衡,自主知名品牌不多,工業競爭力不強;三是工業園區建設資金投入不足,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園區接納能力不強;四是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五是工業發展配套能力不強,生產要素市場發展不完善。
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打造“后發河源”為目標,以提升工業產業競爭力和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省委九屆七次全會和市委四屆四次全會精神,搶抓國際產業和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機遇,深入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堅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發展資源節約型產業和環境友好型產業的理念,致力推進工業產業和諧協調發展,壯大發展工業園區經濟和七大重點產業規模,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和產業集群,推動全市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為全面完成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各項目標和促進河源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而努力。
(二)發展目標
1.全市工業總產值。到2010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650億元,年均增長25%。
2.全市工業增加值。到2010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173億元,年均增長22%;全市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上升到42%;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8.9%上升到52%,上升13.1個百分點,年均上升2.6個百分點。
3.重點產業和龍頭骨干企業。食品飲料、礦冶、機械制造、電子電器、輕紡服裝、建材、生物制藥等七大重點工業產業和一批工業龍頭骨干企業發展規模和質量進一步提高。到2010年,全市逐步形成1—2個有一定產業規模、區域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超億元企業達到100戶以上,其中超5億元企業20戶以上,超10億元企業10戶以上,超20億元企業2戶以上。
4.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研發中心。企業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完善,技術研發與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5%以上,比“十五”期末上升11個百分點以上;全市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或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達到10個以上,年均遞增1—2個。
5.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和著(馳)名商標。“河源制造”產品品牌商標競爭力不斷增強,市場外向度顯著提高。到2010年,全市擁有50個(件)以上省級以上名牌產品或著(馳)名商標,年均遞增6個(件)以上。
| 附件 |
| 河府[2006]108號附件(十一五項目表)河源市“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重大項目表(2006年10月20日) |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