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科學發展觀 發奮當好“栽樹”人 為努力構建和諧河源而奮斗
----在中國共產黨河源市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2007年1月16日)
梁偉發
同志們:
現在,我代表中國共產黨河源市第四屆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請予審議。
一、搶抓機遇,發奮追趕三年初見成效
市第四次黨代會以來,市委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帶領全市人民發憤圖強,搶抓機遇,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克服了激烈市場競爭下謀求后發的各種困難和矛盾,抵御了重大自然災害的影響,全市經濟社會持續高速高效發展,三年基本實現了五年的目標,開創了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新局面。概括起來有“六個新”。
---發展理念實現新突破。面對新世紀頭二十年的戰略機遇,面對各地你追我趕的激烈競爭,面對在全省“后無追兵”的局面,三年來,市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把科學發展觀的普遍要求與河源實際緊密結合,提出了一系列事關當前和長遠發展的思路、目標和措施。從“五加快一確保”的提出,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園區式、低污染、好效益”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思路的完善;從打造“四個河源”、創建“五個城市”、促進“五大發展”、完成“八大任務”的確定,到“三個不低于”、“三個100億”、“三個超百億”的具體措施的落實;從“一區六園”開發建設,到“廣東省手機生產基地”的落戶,發展方向在前進中不斷明確,發展理念在實踐中不斷突破,發展思路在工作中不斷完善,全市上下牢固樹立了大發展才是硬道理、科學發展才是真功夫、全面發展才是真發展的新理念,初步找到了符合河源實際的新路子,正在開辟河源跨越發展的新天地。
---經濟建設實現新跨越。堅持“工業立市”和“借外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旅游產業化。“一區六園”建設加快推進,已落戶項目530多個,投資總額300多億元;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成功舉行“后發河源”---2005、2006經貿系列活動;引進和培育了一批骨干企業和主導產業。縣域經濟和鎮級經濟快速發展,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全市五個縣財政綜合增長率在全省67個縣(市)中排位分別為第1、3、4、5、8位,第1、2、3、6、15位和第1、3、4、5、13位。農村經濟穩步增長,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明顯加快。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房地產、商貿流通等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民營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預計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達264億元,比2003年增長83.7%,在全省排位三年提升2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12.54億元,比2003年增長1.88倍,在全省排位三年提升4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96.3億元,比2003年增長2.92倍,在全省排位三年提升5位;外貿出口總額達5.5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2.53倍,在全省排位三年提升3位。連續三年,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居全省地級市前列。三大產業結構由2003年的27.7∶28.0∶44.3優化為2006年的17.2∶46.2∶36.6,其中第二產業占比三年提高了18.2個百分點。河源后發優勢初步顯現。
---社會事業實現新發展。堅持執政為民、富民惠民,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創建了一批國家級、省級示范性學校,新建了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市技工學校。科技開發和實用技術推廣力度加大,人才工作取得新進展。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健全,衛生預防控制和應急機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特別是“十項民心工程”和“六子一水”工作扎實推進,我市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連續三年被省評為一等獎。農村“一保五難”問題加快解決,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有效開展,創新出臺“千村脫貧”政策,并榮獲“第二屆中國消除貧困獎”政策獎。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得到依法保護。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三年全市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加4510元和698元,全市貧困人口戶數和人數分別下降40.7%和39.2%。廣大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水平不斷提升,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對黨委和政府的滿意度不斷提高。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現代公民教育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得到加強,精神文明創建、群眾性體育和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和“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活動扎實開展,總結和弘揚“6.20抗洪精神”,涌現出了一批以龍川縣天云村、市地稅局為代表的文明單位和以“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李力錦、“全國見義勇為英雄”陳希少、“全國模范檢察干部”鄭愛民為代表的先進典型。我市被省評為“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有望實現。人口與計劃生育、統計、審計、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文物保護、檔案、史志、殘疾人、愛國衛生、氣象、關工委、老干部和人民武裝等各項事業加快發展。
---環境保護實現新成效。我們把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壓力轉化為促進經濟實現科學發展的優勢和動力,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扎實開展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活動,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評和環保“三同時”制度,嚴格落實環保目標責任制,堅決拒絕環保達不到要求的項目落戶河源;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市污水處理廠等一批環保設施建成使用;加強環保執法,堅決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切實加強了自然資源的規劃管理和合理開發,加強森林管護和生態建設;大力推廣節能降耗技術,推動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2006年,全市單位GDP能耗比2004年下降9.4%,環境污染主要指數與200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全市活立木蓄積量3900萬立方米,比2003年增長11%;全市江河水質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Ⅰ-Ⅱ類標準,萬綠湖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優質飲用水資源開發基地”稱號,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在國家一級水平。我市連續三年在全省環境質量考核和珠江綜合整治考核中獲得雙優秀。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促進、人與自然相協調和增產、增效、不增污的要求。
---對外形象實現新提升。堅持打造“賺錢多、麻煩少、身體好”的投資環境,樹立了河源良好的對外新形象。硬環境不斷改善,在近幾年努力的基礎上,建設了一批關系全局和長遠發展的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和城市基礎設施等重點項目,特別是相繼建成了河惠、梅河、粵贛高速公路,爭取了河源電廠立項和籌建,規劃建設了市區“兩江四岸”,城鎮化步伐加快,城市綠化、亮化、凈化和景觀水平有較大提高。尤其是通過深入開展機關作風建設,干部作風明顯轉變,政務服務環境不斷優化;行政服務資源加快整合,服務水平不斷提高;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各項投資鼓勵政策,營造了低成本投資“洼地”。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決打擊“兩搶一盜”和各種刑事、經濟犯罪,重拳治理“黃賭毒”,治安環境總體良好,安全生產工作成效明顯;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有效落實,誠信建設扎實推進,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同時,一系列在國內外頗具影響的活動,如“國際恐龍學術研討會”、“廣東萬綠湖杯”2006第十一屆國際旅游小姐大賽世界總決賽以及三屆客家文化旅游節成功舉辦,河源被授予“中華恐龍之鄉”稱號,市博物館恐龍蛋館藏量獲“吉尼斯世界紀錄”等等,河源的知名度和對外形象顯著提升,河源的競爭力和吸引力明顯增強。
---執政能力實現新提高。通過扎實有效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理想、責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動和“崗位大練兵,爭當排頭兵”實踐活動,舉辦10期縣處級以上干部“華工班”和鄉鎮干部等培訓班,廣大黨員干部理論水平和綜合素質有較大提高,各級黨組織的執政能力不斷提高。一是統攬全局的能力不斷提高。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了領導核心作用,各級人大、政協的職能作用進一步發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充分發揮了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愛國統一戰線發展壯大,新成立6個民主黨派河源支部,民族、宗教、僑務、對臺、工商聯工作取得新的成績。二是科學管理的能力不斷提高。結合實際制定和落實了一系列工作績效考核獎懲辦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堅持任人唯賢、以績為準原則選才用人,實行公選市直副處職位后備干部,大力推行競爭上崗,初步營造了優者上、能者干、庸者讓的選人用人環境,充分調動了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固本強基的能力不斷提高。深入推進固本強基工程,扎實開展“十百千萬”干部下基層駐農村工作,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非公有制企業和社區等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加強,圓滿完成縣鎮村三級領導班子換屆工作。四是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不斷提高。成功抗擊了2005年特大洪澇和2006年三個強臺風,把災害損失降到了最低程度,通過“三清理”解決了市區建市以來累積的“三違”(違法用地、違法建設、違法河道設障)問題。五是拒腐防變的能力不斷提高。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廉政教育,突出抓好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嚴肅查處嚴重違法違紀案件,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黨內監督工作不斷加強,初步建立了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