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市長 彭建文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市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本屆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決策部署,按照市第五次黨代會要求,積極踐行“三反”理念,團結帶領全市人民開拓創新、攻堅克難,較好地完成了本屆政府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綜合實力明顯增強。預計2011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575.4億元,比上年增長13.1%,五年年均增長13.8%;實現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197億元、增加值275.3億元,分別增長21.6%、18%,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分別增長23.1%、19.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1.4億元,增長32.8%,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20.2%;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84億元,比上五年增長1.32倍;實際利用外資1.79億美元,增長6%;外貿出口總額19.4億美元,增長13%,比2006年增長2.5倍,年均增長28.3%;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8億元,增長15.1%,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1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34元,增長10.3%,年均增長8.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660元,增長18%,年均增長10.3%。民營經濟快速發展,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近六成。實施富縣強鎮戰略,縣域綜合實力持續增強。
二、“四新”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明顯優化。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初步建立了以“四新”產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三大產業結構由2006年的14.8∶48.4∶36.8優化為13.0∶53.1∶ 33.9。園區建設實現新突破。2011年,“一區六園”完成工業總產值635億元,五年增長2.18倍,成為全市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成功創建5個省級產業轉移園,成為全省最多的市。其中中山(河源)產業轉移園實現工業總產值250億元,五年增長3.3倍,兩次競得省扶持資金共10億元,連續多年被省評為優秀等次,被列為“省手機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省首批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省市共建河源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2011年手機產量達4439萬臺、產值155億元。落戶園區的廣東漢能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試產,中興通訊、旗濱光伏玻璃等項目動工建設。現代農業取得新成效。2011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121億元,五年增長24.7%。新增省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8個、農業龍頭企業134家,創建了“廣東省供港鮮活農產品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成功舉辦了2屆市農業博覽會。“菜籃子”和“米袋子”工程建設順利推進。東江上游特色水果產業帶初具規模。生態旅游呈現新亮點。“五大”旅游品牌知名度明顯提升,2011年接待游客133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59億元,五年分別增長1.67倍和1.64倍。改造了萬綠湖等一批主要景區景點,開發了趙佗故城、林寨古村等一批新景區,引進了東江·DD莊園、東江源溫泉度假村、康泉18國際生態旅游城等一批大型旅游產業項目,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2家;新建五星級酒店1家、四星級3家,在建五星級3家。現代服務業實現新發展。2011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95.3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1.7%。市區商業中心動工建設。房地產、金融保險、商貿流通、中介信息等取得長足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得到新提升。建成國家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鄉面貌明顯改觀。人居環境指數在中國社科院《2011年城市藍皮書》排位中居全國第4位。城鄉規劃不斷完善。在全省率先開展“三規合一”規劃編制工作試點,開展了新一輪《河源市城市總體規劃》、《河源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編制了《河源市城鄉總體規劃》、《河源市公園城市專項規劃》、《河源市萬綠水城專項規劃》和《河源市東江、新豐江兩江四岸城市總體設計》等一批重大規劃。市廣電中心投入使用并獲全市首個“魯班獎”。交通建設成效顯著。五年新增公路里程1326公里,公路密度由86.4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93.2公里/百平方公里。汕湛、東環、大廣、汕昆、粵湘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扎實推進。市區“六路一橋”、大環市路龍川到紫金段建成通車,市區永和路、緯十一路、緯十二路、大同路等“斷頭路”貫通,學前壩、群豐和白嶺頭等片區“水浸街”問題有效解決。電力建設步伐加快。河源電廠一期工程建成運營。建成首座500千伏變電站,25個輸變電工程建成投產,新增35千伏及以上變電容量383萬千伏安、35千伏及以上送電線路1209公里,圓滿完成電網建設和農網改造任務。城管水平大幅提升。城管體制進一步理順,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改造和新建一批供水管網,城市公交系統實現改造升級。五年改造和新建農貿市場17個,正在改造和新建8個。初步建成梧桐山公園,改造提升了筆架山和龜峰公園。市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40.4%提高到44.2%。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五年建設新農村示范點413個,新建硬底化村道3600公里,通行政村道路全面實現硬底化。宜居村鎮“六個一”工程扎實推進。7宗15項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基本完工,完成166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在全省率先開展中小河流治理工作。農田水利等重點工程順利推進。解決了20.5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和76萬人飲水安全問題。
四、生態環保力度加大,環境優勢明顯提升。被評為“廣東省園林城市”,創建4個省級林業生態縣,通過了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省級預評估,連平縣被評為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縣。監管力度不斷加大。五年淘汰落后鋼鐵產能362萬噸、落后水泥產能101萬噸,連續五年完成節能減排任務。依法關閉非法礦點500多個。環保設施逐步完善。五年建成9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能力22.5萬噸)和1座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由58.78%、93.56%、0提高到89%、100%、99.66%。生態建設明顯加強。積極創建林業生態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林業體制改革、率先實行森林防火問責制和全面實施封山育林,基本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任務,森林覆蓋率達 71.7%。
五、文化教育實現突破,社會事業明顯進步。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86.34%,五年提高近30個百分點,提前一年實現“普高”目標。成功舉辦中國首屆客家文化節和世界客屬第23屆懇親大會。創建教育強市扎實推進。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五年新建河源理工學校、東江中學,擴建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市高級技工學校等66所學校,創建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4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4所、省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128所,3個鎮成功創建省教育強鎮。文化建設實現重大進展。大力弘揚“兩地”文化,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增國家非物質遺產名錄2項,保護和修繕了一批文化遺址和革命舊址,建成市恐龍博物館等一批文化設施。市被評為“省文明城市”,龍川縣被認定為“千年古縣”和“中央蘇區縣”,連平縣城被評為“全國文明縣城”,源城區被省評為“南粵錦繡工程”文化先進區。其他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深入開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成市人民醫院新院、市婦幼保健院新院、市中醫院新院、市職業病和慢性病防治院等一批骨干醫院,基本完成鄉鎮衛生院標準化改造,有效緩解了群眾看病難問題。連續兩次成功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全面完成人口計生目標,穩定低生育水平,源城區被評為“國優”,4個縣被評為“省優”。實現亞運會、全運會金牌零的突破。完成全國經濟、農業和人口普查等統計調查任務。被評為“全國人民防空先進單位”。救災減災、社區建設、基層政權、社會組織、人事編制、民族宗教、外事僑務、駐外機構、婦女兒童、科協、對臺、氣象、打私、供銷、檔案、關工委、老齡、殘聯、人民武裝等各項事業取得新成績。
六、“雙十”工程全面完成,民生福祉明顯改善。五年來各級財政的民生投入達361.4億元,完成本屆政府承諾辦好的“十項惠民工程”和每年辦好的“十件實事”。扶貧“雙到”成效顯著。累計投入扶貧“雙到”資金超過17億元,省認定貧困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全面達到3萬元,完成貧困村和省屬水庫移民農房改造任務,85%在冊貧困戶達到脫貧標準,省扶貧考核獲“優秀”等次。理順移民管理體制,落實移民后扶政策,改善移民生產生活環境,完成廣東(東源)水庫移民“雙轉移”示范基地首期建設。全面落實“千村脫困”政策,1126個貧困村每年共獲分紅款2600多萬元。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扎實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五年培訓農村勞動力13.6萬人,新增轉移就業32.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1%。參加企業職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人數五年分別增長53%、47%、117%、50%、60%。新農合參合率達98.9%,五年提高37.6個百分點。新農保試點取得實效,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正式啟動,低保覆蓋面逐步提高。住房保障工作穩步推進,五年有效解決2.7萬人住房困難。健全價格調節基金和低收入群眾臨時價格補貼機制,緩解了低收入群眾生活困難。社會管理卓有成效。三級綜治信訪維穩平臺全面建成使用,網上信訪工作有效推進,信訪維穩工作得到加強。深入推進公安機關社會管理“六項創新”,重拳打擊涉黑涉惡、涉槍涉爆、涉毒涉賭、“兩搶一盜”、拐賣婦兒以及網絡犯罪等各類犯罪行為,圓滿完成“平安亞運、和諧世客”等重大活動安保任務,2010年公眾安全感和公安工作群眾滿意度均居全省第二位。越級上訪批數和人次五年分別下降36.2%和14.6%。安全生產、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監管、地質災害防治、應急管理及處置等工作得到增強。
七、科學發展能力提高,政府建設明顯加強。切實加強隊伍建設,加大問責督辦力度,推動各項工作扎實開展。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各項決議并向其報告工作,堅持向市政協通報情況,代表建議、政協提案辦復滿意和基本滿意率超過99%。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和第四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審批項目納入電子監察系統,實行實時全程監控。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各項規定,黨風廉政建設多年在全省考核中名列前茅。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五年發展歷程,奮斗充滿艱辛,成績令人鼓舞,經驗彌足珍貴。我們深切體會到:必須始終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河源相對落后的狀況,爭取實現率先發展;必須始終堅持把生態發展作為重要原則,不斷提升生態水平,推動經濟與生態協調持續發展,才能在劇烈競爭中凸現科學發展新優勢;必須始終堅持把招商選資作為主要抓手,鍥而不舍抓招商、上項目,才能夯實產業基礎和增強發展后勁,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必須始終堅持把優化政務環境作為重要保障,切實轉變機關作風,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才能增強廣大投資者的發展信心,吸引國內外發展要素向本地集聚;必須始終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目的,切實解決好群眾切身利益問題,讓全市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政府工作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必須始終堅持把新時期河源人精神作為動力源泉,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在率先崛起的征程中保持不竭動力。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我市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拼搏、共同奮斗的結果,也離不開深圳、中山等兄弟市和海內外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向駐河源部隊、消防官兵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長期關心支持我市改革發展的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一是加快發展任務仍然艱巨,如經濟總量太小,財政收支矛盾突出,支撐加快發展的工業和縣域經濟發展不夠快;二是工業園區承接能力不強,招商引資力度不足,氛圍不濃,引進的項目數量不多、質量不高,實際利用外資欠理想,園區生產力和財源培植速度偏慢;三是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發展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發展瓶頸問題更加突出,如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制約越來越明顯,生態保護和節能減排的壓力不斷增大;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務繁重,如衛生、社保、社會救助等水平偏低,社會事業建設欠賬較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高;五是社會管理存在薄弱環節,土地管理、礦產管理、環境管理等一些問題和矛盾亟待解決;六是干部作風有待進一步改進,有些干部發展意識不強,不思進取,安于現狀,尤其缺乏攻堅克難、創新進取的精神;有些干部主動服務意識淡薄,辦事效率不高,部門辦事難現象仍然存在,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有待提升;有些干部作風不夠扎實,責任心和執行力不強,工作不推不動,甚至推而不動,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有待加強,特別是鄉鎮干部中存在嚴重的“走讀”現象,等等。對這些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采取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今后五年奮斗目標和工作要求
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科學發展、建設幸福河源的重要時期。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良好機遇:一是有總體向好的外部環境。全球經濟結構加快調整,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正孕育突破;國家確定了“穩中求進”工作基調,實施“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工作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為我市加快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有加快發展的堅強支撐。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雙轉移”、扶貧開發“雙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政策,將進一步加大對山區發展的扶持。三是有乘勢而上的良好基礎。近年來推進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引進了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將產生積極的帶動作用。同時,也面臨嚴峻挑戰:一是國際金融危機還沒有結束,世界經濟增長在短中期內可能呈低迷狀態,下行風險明顯增加,不利于我市外資經濟發展。二是國內發展進入增速減緩和轉型加速時期,勞動力、土地、能源資源等要素價格剛性上漲,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我市加快發展的難度加大。三是周邊地區你追我趕,發展迅猛,我市“奮起直追、爭先進位”的壓力更加凸顯。但總體來說,機遇大于挑戰。我們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克服安于現狀、畏難不前的思想,轉變敷衍應付、不推不動的作風,振奮精神、攻堅克難、開拓進取,始終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努力推動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基于以上考慮,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決策部署,按照市第六次黨代會要求,以科學發展為統攬,以加快發展為第一要務,以新型工業化為主攻方向,以增進民生福祉為執政根本,全力實施生態經濟、宜居城鄉、善治河源、文化河源“四大戰略”,加快經濟、生態、文化“三大崛起”,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山區特色的生態文明發展、社會和諧善治、人民共建共享的幸福河源之路。
圍繞上述指導思想,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奮斗目標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到2016年全市生產總值超1100億元、全社會工業總產值超220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7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5%、15%、18%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以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努力創建教育強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經濟發展躍上新臺階、城鄉建設煥發新面貌、文化事業呈現新繁榮、社會管理開創新局面、幸福河源譜寫新篇章。
圍繞奮斗目標,今后五年政府工作要正確處理好“六大關系”:一是堅持好快并重。堅定不移地把加快經濟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同時正確處理好與快的關系,做到好字當頭、好中求快,不斷提高發展質量。二是堅持新舊兼顧。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進一步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同時正確處理新與舊的關系,在大力引進新項目的基礎上,積極幫扶現有企業增資擴產、做大做強,做到新舊兼顧、協調發展。三是堅持“星月同輝”。牢牢扭住項目建設不放松,以項目建設大突破來推動經濟社會大發展;同時正確處理內與外、大與小的關系,既注重引進外資項目又重視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既注重引進大項目又重視引進中小項目,做到以外促內、以大帶小、“星月同輝”。四是堅持綠富雙贏。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生態優勢;同時正確處理綠與富的關系,既要綠起來,又要富起來,做到生態發展、綠富雙贏。五是堅持城鄉共榮。拓展城市空間,提升城市功能,進一步提升城區的首位度;同時正確處理城與鄉的關系,充分發揮城對鄉的輻射帶動作用,做到以城促鄉、城鄉共榮。六是堅持嚴活互補。切實加強土地、礦產、森林、水等資源管理;同時正確處理嚴與活的關系,在規范管理的基礎上,科學有序開發優勢資源,做到嚴而不死、活而不亂。全力實施好“六大工程”:一是實施生態經濟發展工程,進一步提高產業發展水平;二是實施重大設施建設工程,進一步改善發展條件;三是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工程,進一步構建山區發展優勢;四是實施文化河源建設工程,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五是實施公共服務均等化工程,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六是實施社會管理創新工程,進一步推進善治河源建設。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