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旅游局:
現就李燕代表提出的《關于加快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市,推動“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建議》(第20180059號)提出如下協辦意見:
一、加強旅游與文化的融合
擦亮具有本土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打好“客家文化”牌。打造和升級以客家文化為核心的重點文化旅游項目。著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有效益的文化風情景區,重點抓好源城太平風情街、東源新港客家風情鎮、和平林寨古村、龍川佗城古城、紫金宗祠文化街和連平忠信花燈街等項目建設。打好“紅色文化”牌。我市作為中國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利用好這一紅色資源,加大對紅色革命文化遺址的修繕保護和開發利用力度,目前我市修繕保護了紫金蘇區革命遺址群、東源阮嘯仙故居、龍川縣五興龍蘇維埃政府舊址等一大批革命遺址,不斷擴大紅色文化影響力。打好“恐龍文化”牌。我市被譽為“中華恐龍之鄉”,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有16000多枚,為世界之最,且具有獨特的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腳印化石“三位一體”的恐龍文化資源。依托豐富的恐龍文化資源,繼續發揮好河源恐龍博物館的文化旅游陣地作用,協調國土等部門,加大對河源市恐龍遺跡保護區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吸引知名文化企業來河源投資共同打造高端化、品牌化的恐龍主題生態公園,把這個世界級的資源做成河源市龍頭文化旅游項目。擴大了我市恐龍文化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二、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依托河源深厚客家歷史文化資源,擦亮特色文化品牌,彰顯文化引導。對客家古邑、萬綠河源、溫泉之都、恐龍故鄉、紅色經典、陽明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加強組織領導,發動媒體宣傳,組織專家挖掘,引導社會參與。抓好文物、古建筑、古遺址等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和開發力度,重點推動河源古驛道保護利用和開發。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實施全市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工藝和市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搶救保護四大工程,傳承發展好我市花朝戲、忠信花燈、龍川雜技、香火龍等特色民俗,謀劃河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建設,發揮好非遺傳習基地作用,不斷豐富我市文化旅游的內涵,推進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業和諧全面發展。
三、發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休閑產業
結合改革開放40周年、河源建市3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重大主題和現實題材,創作一批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的文藝精品。繼續打造“大美河源、百姓舞臺”惠民演出、客家山歌表演賽、“書香河源”全民閱讀、忠信花燈節等品牌活動;積極爭取承辦省級重大文化賽事和品牌活動,不斷提升我市文化影響力。積極推動河源文化“走出去”,提升河源的知名度和文化美譽度;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文藝演出和娛樂業,打造反映客家古邑文化特色、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文化藝術精品。扶持和幫助巴伐利亞莊園、堅基演藝集團等大型骨干文化企業做大做強;完善博物館、圖書館等休閑娛樂資源配置,提高各級公共文化設施的服務水平;加大創意策劃投入,將地方文化與休閑娛樂相結合,依托旅游景區增加演藝娛樂節目,開展豐富特色民俗表演活動。
四、加強我市文化旅游的宣傳推介
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臺、網絡、開展文藝活動等形式,加強對我市文化旅游形象和旅游產品的宣傳推廣;同時,加強深莞惠“3+2”文化合作交流,不斷提升我市文化影響力和城市美譽度。
河源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2018年6月4日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