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類)
河城管執函[2018]260號
許建青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市財政局意見,建議積極引導、鼓勵社會資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的項目中來,為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環境整治能力、建設生態文明而匯集各方力量。目前,已對建筑垃圾和廢舊家具等大件垃圾的處理專項納入了資金預算安排,下一步將視生活垃圾分類的進展情況再作進一步的資金專項安排。
市教育局意見,在中小學、幼兒園開設垃圾分類課程的建議對學生提高對垃圾分類的認識,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具有很好的參考意義。目前,我市中小學校已在綜合實踐課中開展了“我的美麗家園”征文比賽、“我心目中的校園”書畫創作大賽、開展有關環境保護的課外實踐活動。下一步,將每學期開展一次“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進校園”活動,并通過班會、發放宣傳單、校園網等形式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指導學校進一步在相關課程中融入關于垃圾分類的內容,更好地在學校推廣垃圾分類。
市商務局意見,建議符合我市當前城市發展戰略要求。目前,已通過LED廣告、微信公眾號、網絡等宣傳媒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途徑的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增強群眾對垃圾分類重要性、責任感的認識,并與回收企業河源市大為再生資源連鎖經營有限公司簽訂了回收協議,將單位可回收利用的辦公耗材和廢舊報刊交由企業回收,在單位放置了分類回收箱,培養工作人員的垃圾分類習慣。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強垃圾分類宣傳,積極探索再生資源回收與生活垃圾回收體系的協同發展,鼓勵各類企業參與我市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市場化運作。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發展步伐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逐年增長,垃圾處理的壓力越來越大,要破解這一壓力,實行垃圾分類是有效途徑。這不僅可以有效實現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而且能夠促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同時有利于提高國民的生態意識和環境道德,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是一項利國利民、造福后代的光榮事業。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垃圾分類的重視,我市積極探索垃圾分類辦法,目前我市實施了垃圾的大分類,一是建筑垃圾與生活垃進行了分類,將可利用的顆粒狀建筑渣土進行資源化。市區的河源市大鵬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企業。該企業自主投資在白嶺頭原市水泥廠用地建設了一座日處理1000m3規模的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廠,利用回收的建筑垃圾制作建筑材料。在建筑垃圾收集方面,通過設立指示牌、告知牌、宣傳單張,指引市民將建筑垃圾運到大鵬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處理。同時,該公司直接派車輛到拆建、施工工地收運建筑垃圾。對亂堆放(無主)建筑垃圾則由我局委托一家公司進行專門的社會化收集。目前,市區大部分可利用建筑垃圾已被資源化利用;二是廢舊家具等大件垃圾、大件園林樹枝垃圾與生活垃圾進行了分類,將大件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我市的廢舊家具等大件垃圾實行單獨收運,專人專車收運大件垃圾。對收運的木制品類大件垃圾破碎后制成木制品行業原料。園林樹枝則由園林中心粉碎后制作綠化肥料使用;三是開展居民舊衣物分類收集處理,目前市區的物業小區設置了舊衣物回收箱,有專業公司回收處理。
垃圾分類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借鑒省內外先期開展垃圾分類城市的經驗,要做好垃圾分類工作,要做到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分類同步進行,才能取得實效,需要財政、教育、宣傳、住建、發改、環保、商務等部門間的協作,全民的參與,也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從目前情況看,我局認為,我市全面啟動時機尚不成熟,一是配套設施不完善,分類后物品的終端處理設施欠缺;二是中轉、儲存場地難以解決,收集、儲存需要較多較大的回收物品堆放場地,目前市區并未規劃,短期內難于選址;三是資源化回收利用網絡不通暢。為此,對垃圾分類,我局擬采取先造聲勢,分步實施,逐步推進方式:
一、造聲勢、營氣氛。垃圾分類離不開市民的參與,我們將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力度,樹立市民垃圾分類的意識和觀念,提升市民對垃圾分類的關注度、知曉度、支持率與參與面。一是活用載體,進行立體化宣傳。充分利用電子屏、社區宣傳欄等傳統宣傳載體,并深入拓展網站、微信等新興媒體對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必要性進行立體宣傳,營造無處不在的垃圾分類宣傳氛圍;二是開展知識性宣傳。通過發放小冊子、答卷方式,讓居民參與活動,宣傳分類的基本知識;三是開展實際性宣傳。與社區、社團組織、教育部門等加強聯系,到社區、學校、企業進行生活垃圾分類與循環利用的宣傳教育,結合學生寒暑假體驗活動等開展垃圾分類宣傳。
二、建制度、制方案。按照新頒布的《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條例》規定及其它垃圾分類的指導意見,對照職責分工,我局將加強垃圾分類的制度設計,加強監督指導,并盡快出臺本地區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制定垃圾分類實施方案,統一規范分類類別,明確垃圾源頭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分類方法要求及職責。
三、推進市場化運行。一是大力培植資源回收行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主體作用,建立、完善廢品收購網絡,達到“能賣拿去賣”的效果,從源頭上實現減量化、資源化。二是鼓勵多元化市場投資,制定優惠政策,按照產業化、市場化的要求,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垃圾分類和處理。三是完善市場運行監管機制,規范垃圾處理企業的建設運營管理,提高社會化服務質量。
四、做好規劃,加強協調,完善相關配套設施。一是爭取把分類后可利用物品的中轉、儲存等用地列入城市規劃。加快推進垃圾分類產品終端處理項目建設,如金屬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回收加工場所和廢電池、廢光管等有害垃圾處理場所,以及餐廚垃圾、建筑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等。二是加強與財政、教育、商務等部門以及相關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的協調聯系和信息溝通,積極開展、積極參與各類有關推廣垃圾分類的活動,共同謀劃垃圾分類方法,齊心協力,努力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五、學習取經,少走彎路,追求實效。我省珠三角城市和韶關、梅州等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城市正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我們將加強與兄弟城市相關部門之間的密切聯系,學習借鑒他們在生活垃圾分類方面的經驗教訓,探索符合我市實際的垃圾分類辦法。
六、開展垃圾分類試點,以點帶面,逐步推開。加強與資源回收行業的信息溝通,開展市場調研,制定方案,充分利用互聯網+在垃圾分類工作中的推廣應用,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為將來全面鋪開垃圾分類積累經驗,夯實基礎。一是試點小區垃圾分類,選取配套設施良好,管理水平較高的物業管理小區為試點單位,投放垃圾分類標志明晰的收集容器,上門發放宣傳手冊,進行現場講解演示,采取積分制發放物品等激勵措施,引導居民參與試點工作。二是試點餐廚垃圾分類,選取上規模、產量大的機關團體、學校、廠礦企業食堂和酒店等為試點單位,通過市場化運作模式,吸引社會資金參與餐廚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工作。
河源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
2018年8月21日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