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類)
河府函〔2020〕151號
省發展改革委:
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程曉華代表提出了關于將東源縣納入海陸豐重點革命老區扶持范圍的建議。經研究,提出如下會辦意見:
一、東源縣與海陸豐革命老區地緣相近,革命同源,但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薄弱。根據1997年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編撰,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革命老區》一書記載:“(廣東)全省的老區劃分為四類。……屬于二類老區的有31個縣(市、區):……河源市的東源……”。書中還特別指出,東源縣老區鄉鎮數有19個,老區鄉鎮比重為79.2%,是河源市老區鄉鎮比重最高的縣。我市對東源在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斗爭歷史進行了深入的查考和研究。從查考到的斗爭史實看,東源縣的革命斗爭與海陸豐革命老區的革命斗爭緊密相連。一是地緣相連。現東源縣的康禾、黃田、義合、黃村與紫金縣相連,當年的革命斗爭首先是在地緣相連的地方開展。二是革命斗爭與紫金縣連成片。土地革命戰爭初期,紫金縣農民運動領導人之一的鐘子懷到東源縣康禾發動成立農會,而后東源縣的農民運動蓬勃發展,并與紫金縣連成片。三是原河源縣的黨組織直接歸紫金縣的黨組織和海陸惠紫黨組織領導。實際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原河源縣的革命斗爭與海陸豐革命斗爭是一個整體,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原河源縣又是東江根據地的重要地區。因此我市認為,東源縣應該像河源的紫金,揭陽的揭西、普寧、惠來,汕頭的潮陽、潮南一樣,納入省重點老區蘇區的范圍。
在貴委大力支持下,根據《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動我省革命老區和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粵發〔2019〕11號)文件,東源縣屬于其他老區范圍,享受相關政策支持,未列入重點老區蘇區政策支持范圍。但受自然、歷史、區位、基礎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東源縣經濟水平仍處于落后狀態。東源縣城是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來的,建縣時間短,縣域經濟底子薄。201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32.34億元,人均生產總值3.55萬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7.09萬元)的二分之一、全省平均水平(9.64萬元)的三分之一。2019年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22億元,同期公共預算支出50.39億元,財政收支矛盾突出。
二、東源縣推進燈塔盆地開發建設迫切需要省有關部門支持。東源縣是原河源縣的主體。1988年河源設立地級市,原河源縣分為源城區和郊區。1993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區域面積4070平方公里,是全省縣域面積第二大縣,下轄20個鎮、1個畬族民族鄉,258個行政村、26個社區居委會,現有戶籍人口60萬人,農村人口51.7萬人。
東源縣燈塔鎮等8個老區鎮與和平縣6個蘇區鎮、連平縣6個蘇區鎮共同組成河源市燈塔盆地,是我市蘇區老區結合地帶,也是我市鄉村振興與推進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的主戰場。馬興瑞同志高度重視燈塔盆地建設工作,于2020年1月16日主持召開省政府工作會議,要求河源市和省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抓緊推進燈塔開發建設有關工作,為我省推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可復制推廣的工作經驗。目前,三個縣黨委與政府正全力推進燈塔盆地建設有關工作,投入大量資金到燈塔盆地建設中,和平縣、連平縣享受省重點老區蘇區政策支持,給予燈塔盆地建設各項工作有力支撐。然而東源縣只享受省其他老區政策,開發燈塔盆地建設所需的大量資金對東源縣本不富裕的財政造成較大壓力。
三、東源縣承擔東江下游4000多萬人口飲水安全保障責任。東源縣是華南地區最大的水庫——新豐江水庫的所在地,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飲用水源地和生態屏障,肩負著保障粵港4000多萬人飲水安全的政治任務。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建設新豐江水庫,東源庫區有6個鎮(新港、新回龍、錫場、半江、澗頭、雙江)被淹,6個鎮都是有老區鎮,共有22271戶115190人告別原世代居住的家鄉,舉家搬遷,成為是廣東省移民最多的縣。這些移民除少數搬遷到外縣安置外,大部分在新豐江水庫116米警戒線以上地域安置,由于缺乏生產生活條件,這些移民長期過著貧困的生活。經過改革開放和各級相關部門的大力扶持,目前這些移民雖然解決了脫貧,但仍是最困難的群體。同時,為確保東江上游以及新豐江水庫的生態環境,保障東江下游大灣區城市群4000多萬人口用水安全,近年來東源縣先后拒絕了300多個、總投資400多億元可能污染環境的項目。
我市支持程曉華代表提出的建議,商請省發展改革委支持,在現有政策范圍內,統籌考慮支持貧困老區縣經濟社會發展與燈塔盆地連片開發的工作需要,參照我省對重點老區蘇區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對東源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下來,將按照我市職能密切推進東源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積極支持配合相關單位做好相關工作。
專此函達。
河源市人民政府
2020年4月27日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