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我們對市七屆人大八次會議第20210013號建議的協辦意見是: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堅持以“融深”、“融灣”為牽引,大力推進“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聚力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
一、水資源基本情況
河源市水資源總量大、調控能力強、水質優良。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151.3億m3,位居廣東省各地級市前三名,人均水資源量達5000m3,為全省、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2倍以上。其中東江流域我市范圍多年平均產水量134.12億m3,占東江流域多年平均總產水量(331.1億m3)的40.51%、占東江流域廣東省境內產水總量(291億m3)的46.09%。境內有我省最大的新豐江水庫和第二大的楓樹壩水庫,兩大水庫蓄水總庫容達159.2億m3。新豐江水庫是我國華南地區最大水庫、是多年調節水庫、是東江流域重要水源地,水庫水質長期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東江干流河源段交水給惠州的斷面水質長期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
二、水資源保護主要做法
(一)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水資源管理。
2013年以來,市政府先后出臺了《河源市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方案》《河源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細則》《河源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等,確定了今后一段時期我市和各縣區水資源管理的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市政府、各縣區政府和各有關單位認真抓好國家和省有關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在抓好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的基礎上,重點加強了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管理,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
(二)積極開展水資源保護專項規劃和區劃工作。
先后印發《河源市水資源綜合規劃》(2009)、《河源市流域綜合規劃》(2015)、《河源市飲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2017)《河源市地表水功能區劃報告》(2019)等,合理確定了飲用水水源地安全建設方案、科學制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管理對策和保護措施、明確了河湖庫水功能定位及水質目標要求,統籌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關系。
(三)加強河湖管護,持續開展“清漂”專項行動。
市河長辦于每年4月、9月組織開展全市集中“清漂”專項行動,并將“清漂”納入河湖管護日常工作,不定期開展“清漂”工作,實現“清漂”常態化。2020年,我市清漂工作累計投入2375.78萬元,清理河道長度3588.6公里,清理漂浮物8.41萬噸,清理水域面積414.86平方公里。今年,我局結合汛前工作要求,于3月8日印發了《關于開展2021年第一次全市集中“清漂”專項行動的通知》,提前開展全市“清漂”專項行動,要求各縣區落實專門隊伍加強日常巡河保潔,加強對梯級電站、新豐江入庫支流的監督管理,嚴厲查處偷排漏排水浮蓮等水面漂浮物行為。截至今年4月底,累計投入1186.41萬元,清理河道長度1855公里,清理水域面積1690.40平方公里,清理漂浮物0.78萬噸。
(四)嚴格取水許可審批、規范取水許可監管。
嚴格按照國家和省規定要求,對新、改、擴建需從江河湖泊直接取水的建設項目,實施水資源論證;組織各縣區于每年1月份完成河道外取水戶年度取水計劃審批,近幾年我市河道外計劃用水審批率均達到100%;加強取水計量監督檢查,全市取水計量率逐年提高。目前,全市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取水許可發證13宗,取水許可量1855.04萬立方米/年。
三、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是繼續抓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確保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指標全面達標。
二是繼續推進“河長制”落實,建立“湖長制”。抓好“一河(湖)一策”實施方案落地生根,建立健全河長制工作機制、管護經費穩定投入機制及監督考核辦法,全面落實河長巡河等制度。
三是繼續推進取用水管理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非法取用水行為,強化取水監管,提升用水效率。
四是將進一步加強水資源保護和節約宣傳引導,提高民節水護水意識。
河源市水務局
2021年6月21日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