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文函〔2018〕143號
鄭杰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全域旅游發展的提案》(第20180037號)收悉,我局高度重視,多次專題會議專題討論研究,局領導親自率隊到縣區開展調研,綜合市旅游局的會辦意見,我局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近年來,在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下,我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引領,堅定文化自信,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傳承弘揚客家優秀傳統文化,做足文旅融合文章。
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傳統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傳統文學,傳統技藝,民俗等傳統文化,截止2018年,我市納入國家、省、市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的有92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17項,市級73項。這些是河源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加上河源的趙佗文化、陽明文化、家訓文化、紅色文化、恐龍文化,水生態文化等,我市為保護和利用好這些瑰寶,加強整體的規劃引領,朝著強力打造“客家文化體驗目的地”的目標,深入挖掘“兩地”文化,助力河源構建“全域旅游”發展的新理念。
一、擦亮非遺品牌,讓河源成為旅游“目的地”
(一)呵護非遺資源,注重非遺申報。我市成立了“非遺保護中心”,構建完善的四級非遺保護體系,建有非遺展廳5個,傳承基地16個。出版《河源非遺圖冊》等書籍,拍攝《古邑流韻》、《客家瑰寶》等宣傳片。積極推動墩頭藍紡織技藝、客家山歌、采茶戲等10多個項目保護傳承工作,并升級申報省級國家級項目。
(二)爭取各類資金支持,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掘和宣傳力度,謀劃我市傳統工藝工作站項目立項和非遺展覽館建設,實施全市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工藝和市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保護四大工程。
(三)發揮好非遺傳習基地的作用,鼓勵和引導青少年參與非遺傳承和保護,落實非遺(戲曲)進校園、進農村工作,組織全市非遺傳承發展的品牌活動。2017年,“泥雞、木魚”等非遺課程包項目進入了6000名珠三角學生的夏令營傳統文化課堂,妙結合“非遺進?!薄⑽幕哂H等文化活動,加強宣傳推介,吸引了大批兒童及家長關注,紛紛表示出要到河源實地體驗客家文化的濃厚興趣。
(四)積極推動河源文化“走出去”。組織“墩頭藍紡織技藝”、“花燈吊燈習俗”、“貓頭獅制作技藝”等連續多屆在中國(深圳)文博會亮相推介,不斷吸引專業的游客、客商前來探索獨具魅力的河源文化旅游資源;積極開展非遺城際交流活動,“泥雞泥鴨”“紫金牛肉丸”、“客家娘酒制作技藝”連續多年河源60多個非遺項目在東莞非遺墟市上展示,每場活動的河源非遺產品銷售一空。大大提升了河源的知名度和文化美譽度。
(五)不斷提升我市文化影響力。結合改革開放40周年、河源建市3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重大主題和現實題材,創作一批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的文藝精品。繼續打造“大美河源、百姓舞臺”惠民演出、客家山歌表演賽、“書香河源”全民閱讀、忠信花燈節等品牌活動;積極爭取承辦省級重大文化賽事和品牌活動,依托旅游景區增加演藝娛樂節目,開展豐富特色民俗表演活動。
二、布局文化陣地,讓旅程都有出行“駐留地”
(一)完善文化休閑娛樂資源配置,充分利用城鎮現有的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美術館、圖書館、雕塑園、大劇院等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旅游休憩地。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文藝演出和娛樂業,打造反映客家古邑文化特色、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文化藝術精品。扶持和幫助巴伐利亞莊園、堅基演藝集團等大型骨干文化企業做大做強。隨著市圖書館新館、市博物館、桃花水母大劇院的落成,接待慕名而來的游客不計其數,據統計,僅2017年,全市各級公共文化場館接待進館數量已達700萬人次。
(二)我市正在加緊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建設,提高各級公共文化設施的服務水平,至2020年,全市1433個行政村(社區)將全面完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加上鄉村文化展示館,非遺基地,非遺作坊,傳承人工作室等陣地建設,圍繞“生產、生活、生態”的要求,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形成豐富的客家文化體驗百里旅游長廊。
(三)積極將文化元素融入佗城、林寨古村落、巴伐利亞莊園、客天下、春沐源等旅游景區建設。力行“城即景、景融城”的理念,積極打造“太平古街”、“佗城”等傳統文化街區,融入等文化元素,增強游客吸引力。
三、植入傳統體驗,讓全域布滿情懷“棲息地”
(一)行走中的故事。近兩年來,我市高度重視粵贛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著力整合粵贛古道及周邊歷史文化資源,梳理古道與尋烏水系、東江縱隊的歷史淵源,結合古建筑、古村落、古驛道等歷史文化遺跡的挖掘利用,組織徒步、馬拉松等活動,傳播河源故事,體驗健康運動新方式,力爭將古道打造成紅色革命之路,擴大古道的文化影響力。
(二)記憶中的鄉愁。2017年舉辦“河源市首屆文創產品設計大賽 ”,發展非遺文化產業,拓寬非遺傳承的渠道,進一步挖掘傳統工藝、技術的潛力,鼓勵和支持民間藝人大膽創新,使傳統技藝、傳統美食、地方戲曲從自給自足向市場需求型轉變,使非遺文化產業化成為傳承和保護非遺的一個重要渠道。
(三)村落里的民俗。突出特有的地脈、文脈和客家元素,打造“大將軍出巡”、“汶水塘捕魚節”、“花燈民俗文化節”等節慶品牌活動。豐富提升傳統民俗文化、體育賽事、農耕文化等節慶活動,形成以節旺市的格局。
(四)鄉野中的港灣。編制文化旅游地圖,讓非遺進民宿系列活動,動員和激發文藝社會團體參與到民宿經濟建設,通過文化有力激活民宿經濟發展。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河源市文化事業的關心支持。
河源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2018年8月24日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