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科函〔2018〕70號
劉海洋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我市專業鎮建設的提案,對今后我市專業鎮的發展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建議。經對提案進行認真研究,現答復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實施專業鎮戰略的統一部署,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從2013年開始,出臺了《關于依靠科技創新推進專業鎮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河委發〔2013〕1號),并聯合市財政局出臺了《河源市專業鎮中小微企業服務平臺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河財教〔2013〕418號),2015年出臺《關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河委發〔2015〕4號),2016年出臺《河源市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政策》(河府〔2016〕49號)等一系列促進專業鎮發展的政策文件,積極開展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和專業鎮轉型升級工作。截止2018年6月,我市共有忠信鎮(花生、火蒜),東源縣船塘鎮(板栗)、紫金縣龍窩鎮(茶葉)等23個鎮先后被認定為省級技術創新專業鎮;另認定了鐵場鎮(油茶)、埔前鎮(光伏新能源)等33個為市級技術創新專業鎮。以上專業鎮覆蓋了我市新電子、新能源、新材料、旅游、生態農業等二十多個產業,專業鎮數量約占全市鄉鎮總數的57.8%,其中農業類鄉鎮占66%,工業類鄉鎮占20%,旅游服務類鄉鎮占14%。
二、專業鎮發展的典型經驗和做法
(一)政策引導,加快專業鎮建設步伐
為了推動我市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及轉型升級工作,我市于2016年出臺了《河源市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政策》(河府〔2016〕49號),對新建或擴建的專業鎮協同創新平臺,按平臺建設新增投資的50%給予一次性支持,單個平臺最高100萬元;平臺獲省經費支持的,按省撥付經費的30%給予配套支持,單個平臺最高50萬元。支持專業鎮開展產業轉型升級示范鎮建設,按產業轉型升級示范鎮建設投入的20%給予一次性支持,單個最高100萬元;對我市多個專業鎮聯合建設產業專業合作區或我市專業鎮與珠三角地區專業鎮以產業鏈為紐帶建立對口合作關系進行建設的,單個給予一次性最高100萬元支持。近年來,通過開展專業鎮轉型升級示范建設工作,打造了東源縣上莞鎮等3個市級專業鎮產業創新與示范試點、河源市農產品質量檢測服務平臺等2個專業鎮轉型升級公共技術創新平臺、和平縣優勝鎮等5個市級專業鎮轉型升級示范點,通過實行“一鎮一策”產業轉型升級改造,培育出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馳名商標、名牌產品的專業鎮。
(二)構建平臺,提升科技支撐力度
積極引導各專業鎮根據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狀況,依托高校院所努力構建各類技術創新服務平臺。例如:連平縣上坪鎮已建設完成技術服務平臺(“植物醫院上坪門診部”,廣東省農業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等)、銷售平臺(水果交易市場,農村電商,桃農協會組團到珠三角搭建銷售平臺等)、旅游平臺(深耕細作,一站式休閑生態農業旅游平臺馳名省內)。這些專業鎮技術創新平臺的建立,從技術、信息、生產及技術產品研發、流通、檢測等方面為專業鎮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三)省市聯動,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為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發展創新型經濟,強化科技計劃項目對集聚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環境和落實創新政策的導向作用,通過省市聯動,為我市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工作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努力爭取上級科技部門對山區市專業鎮建設工作的支持。例如,2017年依托河源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綜合技術服務中心與高校協同共建設河源市專業鎮食品農產品產業協同創新中心。
(四)產學研合作,提高產業技術水平
市縣科技部門積極引導各專業鎮開展產學研工作,借助“外腦”提高特色產業技術水平。例如:上莞鎮與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依托其人才、技術、成果為專業鎮的特色產業服務,開展技術咨詢,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增強產品競爭力,形成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連平縣康禾鎮與省茶葉研究所建立了長期的技術合作關系,依托科研部門的科技力量,創辦了“產學研”基地;連平縣科技局和廣東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合作建設的“廣東省農科院植物醫院連平分院第二門診”在上坪鎮掛牌;龍川縣上坪鎮人民政府與龍川縣上坪金豐水果實業有限公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研究所、廣東省基本建設優化研究所簽訂了“廣東省協同創新與平臺環境建設專項資金”產學研合作項目,計劃引進優質品種和進行技術轉讓。通過產學研合作,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全市專業鎮特色產業發展的科技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取得了一批具有相當水平的科研成果。
(五)實施品牌戰略,開展標準化生產示范
我市各專業鎮通過品牌戰略的實施,推動產業升級。例如:河源茶葉專業鎮已形成“上莞仙湖”、“黃田高山油茶”、“康禾貢茶”、“紫鵑茶”、“龍王茶”等一系列特色品牌,已獲得多個國內外產品認證、名牌認證和榮譽認證;下車鎮生產的“下車牌”商標獼猴桃榮獲農業農村部頒發的優質獼猴桃證書;連平上坪鎮被評為“中國鷹嘴蜜桃之鄉”。此外,全市五縣圍繞各縣農業主導產業積極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其主要工作由省市專業鎮承擔。
三、協同創新取得的成效
1、壯大了當地的產業規模,帶動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促進了縣域鎮級經濟的增長,促進農民豐產增收。如:上莞仙湖茶種植基地初期規劃總面積已達2萬畝,遠期規劃5萬畝,2016年茶葉產值9940萬元,占全鎮農業總產值69.0%,茶葉人均純收入達15119元;龍窩2016年全鎮種植面積2.6萬畝,產值3.41億元,規劃于2020年種植面積達6萬畝,總產值在全鎮工農業總值份額占比超70.0%;平縣陂頭鎮的特色產業為優質米、米粉、薯絲粉、竹斬板加工等,2016年依托自身優勢,積極推廣種植優質稻和各種蔬菜,共種植優質稻3萬畝,總產1.4萬噸,收入4000多萬元;種植各類蔬菜1.5萬畝,總產1.5萬噸,收入8100多萬元,2016年底,陂頭鎮米粉加工廠已達200多家,可以創造收入700萬元;和平縣熱水鎮溫泉景區在2016年接待游客量超過10萬人次,創造稅收收入達300多萬,直接解決全鎮500多人的就業問題,間接帶動當地農副產品銷售,改善了當地貧困落后狀況和發展了當地經濟。
2、完善專業鎮協同創新服務平臺建設,通過省、市聯動協同、依托平臺+高校院所共同建設專業鎮產業協同創新中心。例如:2017年我市重點打造河源市專業鎮食品農產品產業協同創新中心,通過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促進了我市專業鎮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流通,加快農業企業和農業合作社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充分發揮檢驗檢疫技術、信息和科技人才優勢,為河源市食品農產品企業提供認證檢測、質量預警、信息查詢等一系列綜合服務,為河源地區專業鎮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持。
3、提高了基層技術人員和產業從業人員的行業素質,帶動了本地技術人才的培養。各鎮每年都邀請省對口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對鎮技術人員及農戶進行技能培訓與技術指導。通過這些培訓,明顯提高了本地科技人員的技術水平,培養了大批基層科技人才,有效緩減了當地科技人才缺乏的窘境。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省市縣聯動推進專業鎮發展。加強統籌、協調和指導,與相關兄弟部門形成合力,圍繞專業鎮轉型升級路線需求,針對新電子、新能源、新醫藥、新材料、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文化創意、資源開發等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采取省市縣聯動和政產學研聯合的形式,鼓勵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實驗室等在專業鎮設立分支機構,構建技術創新平臺,組織開展聯合攻關,集成一批先進技術,攻克一批核心技術,研制開發一批新產品,引導專業鎮內企業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制度,支持企業申請專利、實施專利,推進專利技術產業化,共同推進我市專業鎮發展再上新水平。
(二)完善專業鎮轉型升級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圍繞專業鎮轉型升級的需求打造完整服務鏈,為企業提供“無縫式服務”, 增強企業在市場和技術創新方面的快速響應能力。支持專業鎮整合資源,建設面向中小微企業的公共技術創新平臺;支持國家級、省級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到專業鎮設立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臺;鼓勵和支持專業鎮內大中型骨干企業建立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和專業實驗室,開展產品研發、成果轉化、技術服務、認證檢測、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人才培訓等服務。通過整合科技創新平臺的服務功能完善服務鏈。
(三)鼓勵跨區域的特色產業協同創新。鼓勵地理位置相鄰、產業類型相近的專業鎮共同推進轉型升級,聯合制定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形成上下游配套、專業化分工、全面協作的特色產業鏈系統,做大做強綠色生態產業。推動形成“一鎮一品”與“多鎮一品”齊頭并進的轉型升級格局。鼓勵各專業鎮內的同類企業組建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促進企業優勢互補,資源融合,鼓勵企業采取強強聯合、戰略聯盟、股份合作、兼并重組等多種形式做強做大,擴張企業規模,提升整體競爭力。
2018年8月7日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