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類)
河林函〔2018〕243號
謝海航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夯實生態河源基礎的提案》收悉,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首先,非常感謝您提出的這一議案,體現對我市生態環境和林業發展的關心,對推進我市林業工作、森林資源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其次,對于您在議案中提出的四個方面建議,我們非常認可?,F就針對您提出的四個方面建議向您簡要介紹下我市林業工作開展情況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關于實施林業生態保護工程,加大森林資源保護力度方面
我市堅持以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為引領,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
(一)嚴格把關征占用林地的審核報批。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省有關林地的管理規定,依法依規做好征占用林地審核審批工作,從嚴控制采石、采礦、取土和風電場占用林地的審核報批。強化征占用林地的后續監管,對全市申報的林地項目進行材料匯審和實地核查,對不符合征占用林地條件的建設工程,不予審核上報,對審查合格的形成核查報告報市林地審核小組審定后報省林業廳審批,有效控制了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不批也占的情況出現。今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駐廣州專員辦、省林業廳組織聯合督查組在東源縣,紫金縣,江東新區對去年重點對掛牌督辦的案件進行“回頭看”,對非法占用林地整改不到位、違法用地復綠不徹底、新發現違法使用林地的違法犯罪情況進行督辦,以切實保護我市林地資源。據統計,今年上半年經省審批同意使用林地的項目39宗,涉及面積 265.38公頃,征收森林植被恢復費5153.07萬元。
(二)改革完善集體林采伐管理。林業主管部門不再實行伐前撥交、伐中檢查和伐后驗收的現場監管方式,由林權所有者和采伐者對林木采伐作業伐區進行自主管理、自我約束, 林業主管部門提供指導服務和監督管理,在發放林木采伐許可證時以《告知書》的形式,明確告知林權所有者和采伐者是伐區采伐作業和跡地更新的責任主體,出現違規采伐、沒有及時更新的,將被依法追究相應責任。對集體林不再下達年度木材生產計劃,實行采伐限額和木材生產計劃并軌,以采伐限額作為統一控制指標,切實保障森林資源持續增長。
(三)嚴厲打擊各類涉林違法犯罪活動。針對森林火災、盜伐濫伐、非法征占用林地和野生動物案件這四類案件多發的特點,森林公安機關適時開展專項打擊行動,始終保持對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的高壓態勢。今年以來,我市林業系統按照全市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要求,組織開展好林業系統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春雷2018”專項打擊行動、“打擊整治槍支爆炸違法犯罪專項行動”、“禁毒2018兩打兩控”專項行動,與國土資源部門聯合開展打擊破壞林地資源違法犯罪專項聯合行動“2018紅線行動”,共受理各類涉林案件308起,查處281起,有效遏制了林區案件多發勢頭,保護森林資源安全。
(四)加大森林病蟲害防治力度。全市各縣區多渠道籌措資金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2017年以來,我市共爭取中央資金396萬元,省財政資金745萬元;市政府連續兩年每年落實500萬元以獎代補資金用于松材線蟲病防控。2018年,和平、龍川、紫金等縣分別籌措資金150萬元、200萬元、220萬元用于松材線蟲病防控。今年以來,累計完成監測調查面積約1400萬畝次,及時準確地發現了松材線蟲病、薇甘菊等林業有害生物危害。完成春季防治面積11萬畝;完成林分改造0.75萬畝;新增疫木定點加工企業2家。完成常發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面積3.843萬畝。指導造林企業完成有害生物防控1萬畝次,挽回經濟損失約200萬元。
(五)推進“兩站一所”改造工作。全力爭取省林業廳“兩站一所”項目資金支持,另市政府投入500萬元用于林業“兩站一所”(林業站、木材檢查站、派出所)改造,每個站所改造經市驗收合格后給予20萬元資金補助。截至目前,改造新建“兩站一所”84個,拆除原來的危舊、破爛站所或木板房,從根本上改善基層生產生活條件,樹立了林業新形象。
二、關于實施林業生態修復工程,提升林業生態功能等級方面
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綠色發展新理念,加快構建北部連綿山體森林生態屏障體系,實施林業重點生態工程,推動桉樹林改造,大力建設水源涵養林,不斷提升我市林業生態功能等級。
(一)大力推進森林碳匯重點生態工程。我市各地堅持以綠為主,選用藜蒴、紅錐、香樟、木荷、楓香等優良鄉土闊葉樹種,實行生態修復與生態建設相結合,扎實推進森林碳匯重點生態工程。自2012年實施森林碳匯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以來,全市累計完成任務 426.99萬畝(造林種植面積217.85萬畝,封山育林面積209.14萬畝),森林資源連續多年實現良性增長。截止2017年底,全市森林面積1738萬畝,國家級、省級生態公益林面積1032.47萬畝,森林蓄積量640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4.6%,位居全省地級市前列。與2011年相比,森林蓄積量增加19%,森林覆蓋率增加2.5%,實現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雙增”目標。
(二)分類分步實施桉樹林改造。2016年,市政府出臺《河源市桉樹林改造實施方案》(河府〔2016〕42號),計劃通過5年時間,分期將國省道、高速路、鐵路兩旁、萬綠湖周邊、東江兩岸一公里范圍內及其他水源涵養林區內等重要生態敏感區域26.45萬畝桉樹林全部改造完畢,改種香樟、藜蒴、紅錐、木荷等優良鄉土闊葉樹種或茶葉、中藥材等經濟作物,以3種或以上混交的方式,解決因種植桉樹帶來的林相單一、生態功能等級不高、易造成水土流失等問題,修復重要敏感區域內的生態環境。2017年,全市完成桉樹林改造任務合計52144.5畝。今年,我市將積極推動水源林地桉樹林改造列入2018年市《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重點抓好新豐江水庫周邊1公里范圍內3.58萬畝桉樹林改造。
(三)加快推進水源涵養林建設。爭取上級資金在東江流域范圍內營造水源涵養林,抓好東江水源涵養林建設和管護工作。2012年以來,全市共投入專項資金4184萬元,營造水源涵養林10.46萬畝;爭取中央環保切塊資金2372萬元,對集雨區內面積約16.2萬畝的植被較差、生態功能等級較低的生態林以及新造林、中幼林,通過補植、撫育、施肥等方式進行提升改造,森林生態功能明顯增強、對水源涵養和水質保護效益明顯提高。
三、實施林業生態景觀工程,提高城鄉綠化美化水平
(一)推進生態景觀林帶工程建設。在全省生態景觀林帶建設規劃基礎上,我市將境內主要高速公路、鐵路等納入建設范圍,改善部分路段的疏殘林相和單一林分構成,選擇穩定性好、抗逆性強、生態景觀效益好的優良鄉土闊葉樹種,串聯起碎片化的森林斑塊和綠化帶,建成各具特色、景觀優美的生態景觀長廊。2012年以來,全市完成各類生態景觀林帶建設450.7公里。
(二)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工程。我市以行政村或自然村為單位,以公共休閑綠地、綠化景觀路建設為重點,開展“四個一”標準化建設(一個公共休閑綠地,一條綠化景觀路,一塊庭院綠化示范區,一片水源涵養林),通過修建綠色生態休閑旅游場所,整體推進鄉村道路綠化和村莊綠化美化建設。2013年以來,我市完成鄉村綠化美化示范村建設618個。
四、關于實施林業產業富民工程,建立長效投入機制方面
(一)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一是大力支持珍貴樹種、優質林果等特色產業發展。大膽探索林改后發展林下經濟的新途徑,加強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應用,重點推廣林木花卉新品種繁育及高效栽培、林下資源開發利用、木竹材料及林特產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抓好林業科技示范,組織實施好中央財政和地方各級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充分發揮示范引領帶動作用;實施林業科技示范工程,提高林業科技示范縣、示范基地建設水平和效益;加快林業科技成果轉化,帶動林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培育壯大林產品龍頭企業,推進林產品品牌經濟發展。2017年我市成功申報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4個、省級林下經濟扶貧示范縣1個,省級特色經濟林項目6個。認定市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5個。2017年我市林業總產業133.68億元。二是重點發展油茶產業。我市積極落實各項油茶種植補貼政策,推動油茶產業發展,成功申報龍川縣、和平縣列入全國油茶示范縣,實施“東江油茶產業帶項目計劃,積極申報省級林業發展及保護專項資金(特色經濟林補助項目),鼓勵油茶企業申請國家林業貼息貸款,組織油茶企業與高校開展科技合作。我市現有農綜項目達32個,財政資金占項目總投資接近50%,油茶從2008年的以低產老油茶林為主的發展到現在以豐產林為主。截至2017年,我市油茶面積達66.26萬畝,油茶產值達6.35億元,占林業總產值4.75%。
(二)加快發展森林生態旅游。近年來,我市利用豐富的林業生態旅游資源,積極推動森林生態旅游發展。一是退出一系列森林生態旅游產品。挖掘一批綠色生態觀光點,主要有萬綠湖、桂山、鏡花緣、野趣溝等;開發一批生態休閑度假項目,主要有萬綠谷、九連山森林度假區等;包裝一批優質的綠色食品,主要有板栗、鷹嘴桃、獼猴桃、茶油、五指毛桃等。二是打造多條精品森林生態旅游線路。以野趣溝、鏡花緣為代表的森林觀光旅游線路,以桂山、萬綠谷為代表的森林度假旅游線路,以連平上坪桃園、和平獼猴桃園、紫金茶園等經濟林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線路,以新豐江森林公園為代表的森林科普旅游線路。三是產生了較大旅游經濟效益。在森林生態旅游的帶動下,目前,我市已對外開放的旅游景區39個,其中A級景區13個(4A級7個),星級酒店20家,旅行社44家,從事旅游業人員近40萬人。2017年全市接待入市游客達3201.03萬人次、同比增長12.1%,實現旅游總收入272.86億元、同比增長14.8%,旅游業已經成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和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三)建立健全林業生態補償機制。加大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發放使用的監督檢查力度,督促各地做好山林糾紛調解、林改確權掃尾、補償對象信息準確收集、及時協調財政關系等工作,確保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發放使用及時、足額、準確、規范,使林農真正得實惠。搭建河源市惠民信息平臺,將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的發放列入平臺管理,確保生態公益林資金管理和發放公開透明。我市現有生態公益林1032.47萬畝,2017年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下達補償資金30044.87萬元,其中損失性補償資金23230.57萬元,管護經費6815.3萬元。
接下來,我們會緊密結合您的建議,扎實加強林業生態建設,為建設生態河源和現代河源”兩個河源“作出林業貢獻。
(一)進一步加大森林資源保護力度。一是實施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落實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守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開展專項行動“回頭看”,嚴肅查處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問題,確保整改落實到位。積極開展森林督查,進一步加強森林公安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違法犯罪。二是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嚴防森林火災,進一步加大森林防火宣傳,強化野外火源管理,提高護林防火隊伍的專業化程度和撲火實戰能力,落實重點監管鎮“九個一”標準化管理,加快省級林火遠程視頻監控系統項目二期建設,實現全市林地監控全覆蓋,確保森林防火受害率不超過1‰,不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和人員傷亡事故。重點抓好松材線蟲病秋季普查與防治工作,加快松林林分改造步伐,力爭完成主干要道、城區周邊及主要景區等敏感區域可視范圍病枯死樹清理工作。三是夯實基層保障基礎。繼續推進“兩站一所”基礎設施改造,強化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中央蘇區縣森林防火項目建設。健全濕地管護體系,加濕地公園基礎設施與管理能力建設。健全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完成自然保護區邊界矢量化、本底調查和總體規劃編制。
(二)進一步推進造林綠化提質增效。一是繼續實施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繼續深入推進新一輪綠化河源大行動。大力實施森林碳匯、森林進城圍城、鄉村綠化美化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帶動全市造林綠化工作。繼續推進森林碳匯和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著力改善重要區域、重要地段的生態環境。二是不斷優化造林綠化布局。將造林和造景結合起來,將綠化和美化結合起來,將工程建設和扶貧工作結合起來,將古樹名木普查與保護結合起來,大力推進森林進城圍城和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努力建設一批廣東省森林小鎮和美麗鄉村。三是大力推進桉樹林改造工作。確保完成新豐江庫區桉樹林改造任務。四是優化我市綠色生態屏障體系。加快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新建一批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加快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三)進一步促進林業產業做大做強。一是發展特色林下經濟。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重要內容,加快形成優質高效多樣化的林業供給體系,更好地滿足人民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要。積極爭取中央、省級項目資金和市財政支持,加大對林業產業扶持力度,積極申報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項目和省級特色經濟林補助項目,評定市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5-8家。二是加快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加快編制《河源市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嚴格按照“先規劃后建設”和“嚴格保護、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科學指導森林生態旅游產業有序發展,避免同質化、惡性競爭。培育打造森林生態旅游精品,推進萬綠湖風景區創5A、巴伐利亞莊園二期、響水國際旅游度假區、春沐源嶺南生態小鎮、霍山風景區等重點旅游項目開發建設進度,著力推動恐龍遺址公園開發,推動大型水上游樂項目開發。推動現有森林生態旅游景區轉型升級。依托優良的生態環境,整合規模小、布局散、檔次低的森林旅游景區,由傳統的旅游觀光型逐步向休閑度假、康體養生、會議會展等休閑度假型轉變,拓展新的旅游經濟增長點。強化河源旅游形象宣傳,通過新媒體、旅游博覽會、旅游推介會、旅游主題活動等宣傳方式,加強對“客家古邑、萬綠河源”旅游形象和產品的宣傳,增強河源森林生態旅游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四)進一步促進生態補償綠色惠民。一是積極將生態公益林納入特殊區域補償范圍。今年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分為普通區域和特殊區域,普通區域的標準為31元/畝,特殊區域補償標準比普通區域高(東源縣漳溪畬族鄉補償標準為32元/畝,新豐江補償標準為33元/畝),我市將積極爭取省財政廳和省林業廳支持,將東江流域生態公益林納入特殊區域補償范圍,切實提高我市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標準。二是提高生態公益林林分質量。將生態公益林林分質量較差、生態功能等級不高結合碳匯林等工程進行改造,合理規劃生態公益林區域面積,爭取生態公益林一、二類林率逐年穩步提高,提升河源生態優勢,實現“綠富雙贏”。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河源市林業工作的關心支持。如有意見,敬請反饋。
河源市林業局
2018年9月11日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