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類)
河發改函〔2019〕444號
河源市發展和改革局關于政協第七屆河源市委員會第三次會議
第20190110號提案答復的函
鄧運德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快推動河源經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以及爭做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排頭兵的提案》收悉,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去年8月,省委李希書記在河源調研時要求河源要搶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機遇,努力建設成為全省綠色發展的示范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排頭兵。您圍繞中心搞調研、呼應民聲獻良策,及時就河源如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提出加快推動河源經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以及爭做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排頭兵的提案,突出在交通對接、產業布局、營商政策、新區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提出了富有針對性、建設性的意見建議,真正將河源自身區位、生態資源等特色優勢轉化成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強大優勢,對“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自國家和省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來,市委、市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積極應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和挑戰,從多方面及早作出部署和行動,為推動河源全面全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付出了諸多努力。
一是切實做好融灣頂層設計。市委、市政府謀長慮遠,緊扣實際需要,積極做好河源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各項工作的頂層設計,成立了河源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丁紅都同志擔任組長、市長林濤同志擔任常務副組長,將建設“示范區”“排頭兵”作為全市發展的總目標和戰略定位,納入市委七屆五次、六次和2019年市政府工作報告。市委七屆五次全會報告提出,“要堅持把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最重要的戰略方向,把提升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戰略功能作為最突出的戰略支點,積極投身廣東改革開放“二次創業”的發展大潮,加快培育形成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核心城市的功能要素。”市委七屆六次全會報告提出,“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大力建設人民幸福“心城”,奮力推動“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提效破局”。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努力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同時,市委五次、六次全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分別就融入大灣區灣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為“示范區”“排頭兵”建設提供了遵循。7月,我市召開河源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研究部署下一階段工作。
二是科學編制融灣計劃意見。國家已于今年2月份公開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省委、省政府對規劃的實施作出了系列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多次進行了研究和部署,組織深入學習貫徹,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意義和工作重點。圍繞去年李希書記關于河源工作的講話精神,市發展改革部門積極協助省推動出臺《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河源建設成為全省綠色發展示范區融入大灣區生態排頭兵的實施意見》(該實施意見于今年4月上報省發展改革委,并征求省有關部門意見,待完善后由省發展改革委報省政府印發實施);并盯準省編制大灣區建設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計劃機遇,組織開展河源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三年行動計劃和實施意見編制工作,初步明確了河源融灣的具體目標和主要任務。同時積極推動河源納入粵港澳大灣區交通、信息、能源、水資源等基礎設施的專項發展規劃,逐步實現與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與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加快構建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我市正在全力推動東江流域水安全保障工程建設,即原東江水系連通工程、該項目已由省發展改革委增列入大灣區基礎設施規劃,并以省政府名義報國家發改委,目前省發改委已與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和基礎司協調積極爭取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納入規劃后再繼續開展相關工作)。接下來,省、市系列行動計劃和實施意見將有力指導我市加快全面全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三是扎實推動融灣交通建設。近年來,我市堅持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為著力點,扎實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各項工作,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絡。與知名央企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編制河源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燈塔盆地等重點區域綜合交通路網規劃以及交通項目滾動發展計劃,推動河源交通事業科學發展。目前,汕湛高速、大廣高速、汕昆高速、武深高速等一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河惠莞高速河惠莞高速公路、粵贛高速熱水至埔前段改擴建工程穩步推進。贛深高鐵加快推進,河源段的征地拆遷、“三電”及管線遷改、施工進展等均位居全線前列。河惠汕高速、河增高速、廣河高鐵、龍梅龍客專、贛廣客專、龍汕鐵路、龍韶鐵路、支線運輸機場規劃選址等前期工作有序推進,東江航道河源段恢復通航和擴能升級、東源縣新港客貨碼頭改造、河源港源城港區碼頭選址工作有序推進。國省道和縣鄉公路升級改造工程扎實推進,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主骨架,國省道干線為重要支撐,縣鄉公路為聯絡支線,這將為加快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構建與大灣區“水陸空鐵”立體交通一體化體系,打造與大灣區核心城市1小時交通圈、生活圈,努力實現與大灣區交通的多維對接、快速通達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四是大力推動融灣產業發展。一直以來,我市堅持主動融入大灣區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重要戰略腹地。精心編制中心城區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明晰中心城區產業方向和空間布局;擬定市優勢礦產資源精深加工產業發展規劃,推動稀土、石英石、瓷土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深入實施新一輪工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大力引導企業加快技改創新;承接大灣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外溢,建設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規劃建設數據產業園、數據集聚區,引進數字經濟產業落戶河源,打造大數據網絡中心。2018年,全市工業投資增長37.8%,技改投資增長11.7%,增速均排全省前列;全市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和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37.2%和50.6%,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超10億元的企業分別達220家和20家,實現了產業質量效益“雙提升”。積極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項目轉移,以園區為平臺,推行“深圳總部+河源基地”模式,主動承接服務大灣區現代產業疏解項目,與深圳探索發展“飛地經濟”。推動江東新區納入深河產業共建范圍,組織開展了全市產業園區提質增效暨項目建設推進會。2018年全市完成產業項目轉移58個,超額完成任務,產業共建億元以上工業項目48個,排名全省第一。與此同時,我市科技、農業不斷發展,去年深圳大學河源國際研究院,省科學院河源研究院建設順利推進,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工作成效明顯,全市新增省級重點實驗室2家,新認定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家;組織燈塔盆地現代農業示范區申報國家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五是著力優化融灣營商環境。我市堅持把精力聚焦在發展環境的營造上,進一步做實改革舉措、提高改革效能、強化改革配套,全力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先后成立了市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小組、市招商項目協調小組,啟動組建投資顧問委員會、招商咨詢委員會,啟用招商工作流程制度,出臺了《河源市招商引資獎勵辦法(試行)》《河源市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等政策文件,有力改善了招商環境。在去年“1·3·6·9·12”系列經貿活動碩果累累的基礎上,今年5月組織舉辦了“5·20”系列經貿活動,總投資達1400多億元的57個項目集中簽約動工投產。落實《河源市深化投資項目審批改革實施辦法》,對企業項目投資審批基本做到“一站式”服務,推動投資“并聯審批制度”的落實;實施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印發了改革實施方案,全力打造工程建設審批“高速公路”,政府、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不短縮減。出臺了《河源市促進人才優先發展若干措施》,對高層次人才、技能人才、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激勵等方面提出了更明確、更具操作性的實施意見;大力申報“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揚帆計劃”,推動人才引進政策有效落地。2018年,新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3人,新入選“珠江人才計劃”創新科研團隊1個。加快推動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河源校區建設,該項目已完成立項和選址等工作,現正進行方案設計等前期準備工作。深化“平安河源”建設,實施“智慧新警務”戰略,大力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2018年,全市打掉涉黑組織3個、惡勢力犯罪集團13個、涉惡團伙126個,有力推動平安河源、法制化河源深入民心。
六是充分發揮新區先行帶動。自江東新區掛牌成立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江東新區開發建設,強調要推動江東新區打造成為河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尤其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不斷建設,我市與深圳市謀劃建設深河特別合作區,把江東新區打造成河源融入大灣區的重要陣地。此外,贛深高鐵的建設,必然推動江東新區更好地與大灣區實現便捷聯通,促進江東新區充分發揮先行帶動作用,以重大投資項目為載體,搭建河源與大灣區青年交流與創業平臺。這些年,江東新區高度重視與粵港澳的合作交流,加強了與粵港澳職業院校在第三產業類職業教育專業方面的合作交流,不斷探索建立職業技能聯合培訓和認證基地,探索在港澳獨資或合資企業中開展技能人才的培養工作,加強港澳同胞上崗培訓和崗位技能培訓,進一步優化提升人才結構。以“客家菜師傅工程”為契機,引進深圳、惠州等地師資,全力打造了一批廚藝精湛的客家菜師傅,并將優異者輸往粵港澳大灣區。全面開放粵港澳高層次人才需求通道,定期發布緊缺人才需求,拓寬國際人才招攬渠道;完善港澳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暢通人才申請永久居留的市場化渠道,為港澳高層次人才在新區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為提升新區對大灣區創新人才的吸引力,充分激發人才活力,新區推進人社制度的改革創新,試行專業技術崗位聘用制及一事一議薪酬待遇機制,同時推進跨境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銜接,為港澳人才提供“極簡審批”和“時間倍減”服務,讓在新區工作生活的港澳人才在創新創業、社會保障、子女教育、醫療服務、用房購車等方面可享受優惠待遇。新區堅持嚴格落實《河源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河源市進一步促進就業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對符合條件的港澳創業者提供最高30萬元,最長3年的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對合伙經營或創辦小企業的港澳居民可按每人最高30萬元、貸款總額最高300萬元實行“捆綁性”貸款;將一次性創業資助標準提高到1萬元,同時將鄉村經營驛道客棧、民宿、農家樂的港澳居民創業者納入一次性創業資助、租金補貼和創業帶動就業補貼等政策范圍。
七是持續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我市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不斷加快構建和鞏固生態保護屏障。切實加強了水環境保護,出臺“河源市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方案和考核細則”,確定了我市2016—2030年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和2016—2020年用水效率控制指標、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指標;先后編制了河源市流域綜合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十三五”水利發展規劃、飲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等水利水資源規劃。全市共劃分了39個省級地表水功能區一級區,并啟動了市級水功能區劃工作;積極推進水污染防治行動和南粵水更清行動,突出抓好山區中小河流綜合治理、灌區節水改造、水土流失治理、中小河流水系連通治理等水利水資源工程建設,去年我市有效解決99萬農村人口飲水問題,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79公里,目前新豐江水庫被評為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之一,新豐江水庫、東江河源段水質分別保持國家地表水Ⅰ類、Ⅱ類標準,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100%,縣以上集中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水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全省排名第一;全面推行河長、湖長制,全市共設立河長8876人,其中市級河長6人、縣級河長75人、鎮級河長762人、村級河長8033人(含自然村)。同時,開展大氣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全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95.6%,在全省排名第二;推進土壤環境綜合治理,基本完成固體廢物企業“三個一”工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推進,“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動穩步開展;全面完成中央環保督察組“回頭看”期間交辦案件。林業生態建設持續強化,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2.78%。全域旅游不斷推進,客天下水晶溫泉國際旅游度假區等一批優質旅游項目加快推進。通過一系列有效措施,持續改善保護了生態環境,有力推動河源建設成為大灣區優質生活圈重要承載地。
今后,市相關職能部門將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結合您的提案建議,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順勢而為、真抓實干,全力推進河源全面全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促進大灣區產業、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我市流轉集聚,推動我市建設成為綠色發展示范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排頭兵。
衷心感謝您對河源融灣工作的關注,您的意見一石激起千重浪,必將有力加快推動我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再次感謝您的支持!
河源市發展和改革局
2019年7月15日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