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文函〔2019〕215號
王小麗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推動農村文化振興的提案收悉,經綜合市財政局意見,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網絡初步建成,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加大文化扶持力度方面
先后制定《河源市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河源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2015-2020年)》《河源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河源市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方案》《河源市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標準(2016-2020)》等政策文件,并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納入每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等考核指標體系,列入市政府年度重點考核任務和“十件民生實事”,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領導保障、組織保障和政策保障。同時,逐年增加文化建設財政資金投入,據統計,2018年我市人均文化投入為164.65元,超出省下達160元任務指標4.65元。
盡管我市在推動公共文化發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財政底子薄,財力有限,仍面臨著較大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在公共文化保障方面、對農村文化振興方面的投入仍然存在差距。下一步,我市將進一步加大公共文化財政投入,同時結合財力實際、文化發展需要和進展情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向農村傾斜,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不斷提高農村文化建設水平,讓廣大農民切實享受到文化建設成果。
二、夯實文化傳播基礎方面
一是推進農村文化場地建設。2016年以來,通過整合村文化活動室、黨組織活動場所、村委會辦公樓、農村閑置學校、祠堂、舊民居等現有資源,因地制宜地完善文化活動室、文體廣場、宣傳欄等功能設施推進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為基層群眾打造集文體活動、法治宣傳教育、黨員教育、科學普及,以及就業社保、養老助殘、婦兒關愛、人口管理等“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截止2018年底,我市基本實現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二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城鄉聯動。實施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建立以市級館為中心館,縣(市、區)級館為總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為分館,村(居)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服務點的總分館體系,實現區域文化資源互聯互通、流通共享。目前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成率已分別達到50%和68%。三是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所有行政村聘用1名文體協管員,協助農村文化設施管理和組織開展文化活動;同時注重發揮農民文化主體作用,積極培育業余文化隊伍建設,扶持發展民間文藝院團53個,培育業余文藝隊伍1000多個,建立文化志愿隊伍200多支,不斷提升村民自我服務能力。四是探索建立市、縣(區)級文化體育等相關機構、骨干文藝團體與鄉鎮文化站、農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結對子”幫扶機制,在“送文化”的同時重視“種文化”工作,提高農村辦文化的能力水平。
下一步,我們將依托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充分發揮教育、科協、民政、工會、共青團、婦聯等部門和群團組織的作用,加強藝術普及、科學普及、法治文化教育、農技推廣以及防災減災知識和就業技能等培訓工作,開展職工文化交流、青少年課外實踐、婦女文藝健身培訓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進一步發揮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作用,到2020年,全市鄉鎮(街道)圖書館分館有效覆蓋率達到90%以上,村(居)圖書館服務點有效覆蓋率達到30%以上;以一村至少有一支文化志愿服務隊、一個業余文藝隊、一名鄉土文化人才為目標,全面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提高村民自我服務能力。
三、深化惠民文化服務方面
一是打造群眾性文化活動品牌。創辦了“大美河源·百姓舞臺”、忠信花燈節、花朝戲藝術節、“書香河源”全民閱讀、“春風送暖”文藝下基層、客家山歌大賽、非遺展演周等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同時利用鄉鎮文化站、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廣泛組織開展舞龍(含香火龍)、舞獅、打馬燈等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有效形成“政府搭臺,我唱戲”的公共文化服務共建格局。二是做好文化下鄉服務。對各級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提出四項主要任務(即開展流動圖書館、流動電影院、流動大舞臺和流動傳習所活動)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的重要補充。據統計,2017年以來我市每年深入基層開展文藝演出2000多場次,培訓(講座)500多場次、非遺進校園、進農村活動300多場次,流動展覽200多場次,送春聯20000余份,公益電影放映15000多場次。三是提供數字文化服務。建成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全覆蓋網絡,公共文化場館公共電子閱覽室及免費上網設備設置率達到100%。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做好文化下鄉服務、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同時,加快完善數字圖書館、文化館數字服務資源,加強線上數字化服務,重點覆蓋公共文化活動開展、數字資源、藝術普及、非遺傳承、公益講座、公益培訓、群眾需求對接等,利用網絡(網站)和手機終端(微信公眾號)平臺,讓市民足不出戶就可享受或預約公共文化場館的“一站式”文化服務,讓公共文化服務更加便捷和有效。
四、打造特色品牌文化方面
河源擁有一流的生態資源,世界級的恐龍遺跡資源,稀缺的溫泉資源,獨特的客家文化及紅色文化等豐富的文旅資源。近年來,我市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內涵,大力推進“文化+”多元融合發展,成功打造了“客家古邑”“萬綠河源”“溫泉之都”“恐龍故鄉”“紅色經典”五大特色文旅品牌。一是以萬綠湖、桂山、鏡花緣等為代表的生態觀光、生態休閑文旅產品。二是以佗城景區、林寨古村、蘇家圍等為代表的客家風情旅游、歷史人文文旅產品。三是以巴伐利亞、御臨門溫泉、客天下水晶溫泉、熱龍溫泉、葉園溫泉等為代表的健康養生文旅產品。四是以集恐龍骨骼、恐龍蛋、恐龍足印化石“三位一體”的獨特恐龍資源等為代表的恐龍文化文旅產品。五是以阮嘯仙故居、紫金縣蘇維埃政府舊址、“血田”紀念廣場等為代表的紅色文旅產品。六是打造了一批以龍川縣佗城鎮、東源縣義合鎮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旅游名鎮、名村鄉村游文旅產品。同時,積極推動文旅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推進旅游與農業、林業、文化、科技、醫療衛生、教育、體育、工業、商務互動融合,形成了生態觀光、休閑度假、鄉村旅游、養生健身、文化創意、科普教育、森林探險、工業旅游、商務旅游等多元產品,鄉村游產品逐漸形成。
下一步,我局將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建設。實施鄉村旅游提質升級行動,積極爭創國家級、省級鄉村旅游品牌。重點推進埔前特色旅游小鎮、高埔崗特色智慧旅游街鎮、埔前“鄉村體驗式休閑旅游”5村連片開發等鄉村旅游項目建設,引導規范源城區大水井特色文化民宿等精品民宿健康發展,打造一批特色明顯、產業帶動強、環境優美的文旅特色小鎮、精品城郊鄉村旅游線路和精品民宿。
五、加強道德文化建設方面
近年來,我市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以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為目標,以弘揚優秀客家傳統文化、培育鄉土鄉風文明為著力點,大力推動農村道德文化建設。一是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將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納入鄉村振興規劃,全市1251個行政村全面建成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加強農村道德文化建設夯實了陣地。二是開展移風易俗工作。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告別陋習、樹立新風”“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倡導綠色生活反對鋪張浪費”等主題實踐活動。深入推進“掃黃打非”,凈化農村社會文化環境。發揮村規民約、群眾組織的積極作用,引導農民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有效遏制婚喪嫁娶、建房喬遷、民俗節慶中存在的大操大辦、封建迷信、攀比浪費風氣。三是發揮典型示范作用。深入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等創建活動,全市255個省定貧困村中有153個達到省級文明村創建標準,達標率60%。全市文明鎮3個、全國文明村3個,省級文明鎮4個、省級文明村13個,市級文明村49個,推動形成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下一步,市有關部門將廣泛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讓群眾在多姿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中獲得精神滋養、增強精神力量;進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與村規民約相融合的鄉風民風,抵制陳規陋習;深化農村普法教育,發揮村規民約、人民調解作用,引導農民群眾協商解決糾紛矛盾,依法理性表達利益訴求,維護合法權益;深入開展文明鎮、文明村、文明戶創建活動,廣泛開展發現道德模范、身邊好人、五好家庭等活動,培育優良家風、文明鄉風和新鄉賢文化。不斷增強農民凝聚力、筑牢共同思想基礎,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六、保護地方特色文化方面
一是做好農村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全面制定公布全市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目錄和可開發利用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目錄。東源縣阮嘯仙故居、和平縣小延安革命舊址、龍川縣五興龍蘇維埃舊址、紫金縣蘇區革命遺址群、中共連平縣工作委員會舊址、江東新區陳家祠等一大批文物保護單位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利用。粵贛古驛道河源段的清理修復和保護利用進展順利,舉辦賽事活動推動活化利用,促進了沿線鄉村特色文化建設。二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建立河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其中國家級項目2項,省級17項,市級88項;建立河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其中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13人,市級90人。通過建立“家訓文化傳揚示范基地”“花朝戲傳承基地”“忠信吊燈習俗傳承基地”等教育傳習基地,開展經典誦讀、文化講壇、“微家書”“非遺展演周”“非遺進校園”“我們的節日”等活動,推動了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
下一步,市有關部門將將繼續推進紅色革命遺址、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設立一批博物館、紀念館、文化創意園區、遺產客棧,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嶺南優秀農耕文化產業展示區,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河源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2019年8月28日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