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文函〔2019〕220號
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
你會提出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我市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提案收悉,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一、我市非遺傳承現狀
我市始終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來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發展工作,近年來,經過非遺工作者、非遺傳承人群及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扎實地開展了基礎性的保護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建立了名錄保護體系:2007年著手建立市、縣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的保護機制。截止2019年8月,全市公布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107項,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7項;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傳承人101人,其中列入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3人。
成立了專門工作機構:2008年6月成立了河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配合文化主管部門開展全市非遺普查、搶救、保護、管理、宣傳推介、交流傳播、研究和利用等工作。
出臺了系列政策措施: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將非遺保護與開發工作納入《河源市建設文化河源規劃綱要(2011-2020年)》,出臺了《關于支持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設立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每年專項扶持傳承人傳承工作補助1000元,并逐年加大非遺保護方面的財政資金投入。僅2018年,爭取國家級60萬元(用于國家級項目)及省級40萬元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含國家級傳承人3萬元補助及省級傳承人2萬元補助)。
做實了非遺傳承傳播:積極開展“非遺+”系列群眾活動和文化交流品牌活動,大力推動非遺傳承人群研習培訓和公眾傳播工作;普及性地開展非遺進農村、社區、校園傳承活動,惠及學生近6萬人次;全市建立市級非遺傳習基地16個;在市文化館二樓開設立非遺項目展示廳,集中展示市級以上非遺項目100多項,常年對市民群眾免費開放;出版了《河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等冊集圖典及音視頻數字資料專輯,《古邑流韻、魅力非遺》專題片,《南粵瑰寶》文藝精品系列紀錄片。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根據委員們的建議,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傳承保護工作力度,推動河源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完善頂層設計
結合河源非遺資源特點,擬制定未來三年的科學發展規劃,出臺配套政策文件,積極配合落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發展、省十件民生實事督辦等關于推進河源非遺發展的政策,有序有策略的推進傳承保護工作。積極推動國家、省級和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目錄建設和推薦申報工作。
(二)爭取經費投入
一是我局要及時響應國家及省廳關于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申請事項,積極做好國家級、省級的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申報;積極爭取上級部門對我市非遺保護工作的政策和經費的扶持;2019年爭取戲曲進農村、進校園資金28萬元,開展“未覆蓋”工程。
二是充分爭取市財政專項經費,推動非遺傳承保護基地、傳承人每年傳承工作費、非遺專項辦公經費、非遺進基層進校園、非遺展示展演傳播活動、非遺工作隊伍、非遺傳承人隊伍建設等。
三是積極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多渠道、多形式的推進非遺保護工作,鼓勵社會力量設立非遺館、傳習基地。支持和平福樓醒獅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建設醒獅扎作傳統技及獅舞藝術傳播,提升三友集團投入打造的“客家黃酒展示館”開放服務能力,支持紫金商促會投入資金扶持花朝戲開展傳習、展演活動,指導連平引進外出鄉賢投資成立的縣級“非遺研發中心”的發展。
(三)壯大傳承人群
一是組織好每年一度的非遺培訓。2019年培訓業務骨干50人以上,培訓傳承人80人以上;持續“強師工程”培訓校園非遺課程師資200人。
二是加大力度開展非遺進校園工程。持續在全市五縣兩區全面開展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在忠信花燈、和平塤(泥雞)項目的周邊學校增設傳統技藝課程,在紫金縣第一小學、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紫金金山幼兒園、紫金縣第四小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朝戲推廣普及示范基地”,將紫金花朝戲、忠信花燈引入深河中學及市直小學、幼兒園等,將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融合,向未成年人群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我市非遺傳承的可持續發展。
(四)加強學習交流
借助“一帶一路”、河源“融灣”、深莞惠汕河五市文化合作等契機,開展城際交流互動。計劃組織項目和傳承人參加“中國深圳文博會”“2019廣東國際旅游博覽會”“共筑中國夢·同唱幸福歌深圳市流動大舞臺綜合文藝演出暨河源市精品節目展演”、參加東莞非遺墟市活動,組織我市人員參加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觀摩學習。
(五)廣泛展演傳播
借助今年的“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河源馬拉松”“河源市文化旅游節”等文旅體融合活動,將全市非遺項目集中展示展演,讓非遺項目進入百姓視野、得到活態傳承。
結合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走進景區、村落、古驛道、學校等,開展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系列展演、宣傳、體驗等活動,讓廣大市民走近非遺、了解非遺。
計劃編印“源河-客家美食地圖”“河源地方戲曲校園讀本”等非遺相關冊籍,與河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客家山歌宣傳冊、河源非遺小手冊等進行免費發放傳閱,提升河源傳統文化的品味和魅力。
聯合報社、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形成完善的教育與推廣平臺,動員我市院團、館站、民間團體及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推出“非遺你好”“我和我的祖國”“行走的非遺”等主題的媒體欄目、公眾號推文、抖音、專題片等宣傳。2019年度發布相關信息數量不低于300條。
(六)推動創新發展
推動傳統工藝振興,建立良好的河源地方戲曲發展生態,鼓勵各級及民間傳統工藝工作站、非遺展館建設。
加強與深莞惠的合作交流,組織河源非遺項目參加深圳文博會,積極與深圳、東莞、廣州相關部門、高校、文化創意企業及專家、設計師的對接,聯合舉辦“覓匠心”非遺文創產品設計城際交流活動、開展“覓·匠心”鄉村非遺文創公益行等,推動河源非遺創新發展和市場轉化。
感謝你們對文化事業的關心和支持,我們將繼續努力,把非遺保護工作做得更好!
河源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2019年8月29日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