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文函〔2019〕221號
鄭杰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通過加快農業及旅游結合發展,讓農旅產業成為振興鄉村經濟發展的先行力量的提案收悉。您針對全市農業及旅游發展現狀,提出了提升優質農產品、打造特色農產品為主題的旅游項目、農旅整合資源、人才引進及培訓等建議,很有建議性和指導性。我局及相關會辦單位高度重視此提案。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一、主要工作開展情況
近年來,我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目標,以燈塔盆地示范區建設為重要抓手,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不斷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積極實施休閑與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優化結構,推進燈塔盆地示范區的建設。一是加快三產融合發展。燈塔盆地示范區正在積極發展“農業+互聯網”、“農業+休閑觀光旅游”等新業態,多次對接深圳正威集團、泛華集團、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并成功組織參加深圳國際現代綠色農業博覽會,為科技農業、休閑農業、農產品精加工及現代物流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重要機遇與平臺載體。二是孵化和培育企業。燈塔盆地示范區現已形成了以綠地美公司和犇眾森公司及麒麟山公司為龍頭的生態旅游觀光產業群,成為生態農業旅游觀光基地。三是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通過建設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體、核心區干線公路、燈塔盆地田園綜合體接待中心、田園風光、“順天田園”電商、古樹公園、“一河一花”、大坪農耕文化體驗道路、沙溪大坪“穿衣戴帽”工程、客家移民文化廣場、田園綜合體核心區道路、民宿樣板改造工程、中興綠豐檸檬產業園、廣東融和藍莓莊園(農業公園)、南藥養老養生示范農莊、廣東雄達實業發展有限公司食用菌園區、東源縣源輝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農戶)等項目,全力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
(二)農旅融合,打造鄉村旅游產品。一是開發了一批鄉村旅游景區。目前,我市鄉村旅游景點近30家,主要包括春沐源、蘇家圍、東江畫廊、南園古村、葉園溫泉、萬綠谷、黃龍巖畬族風情旅游區、檸檬莊園、林寨古村、熱龍溫泉度假村、佗城景區、霍山風景區、龍飛知青俱樂部、連平內莞田園風光、圣跡蒼巖、九連山森林度假村、紫金盤古度假區、越王山等。其中獲4A級旅游景區的鄉村旅游景區有蘇家圍、東江畫廊、葉園溫泉、熱龍溫泉度假村等。二是開發了一批鄉村旅游新業態。打造了一批集農業觀光、休閑旅游、農事體驗、特產購物、娛樂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歷史文化游徑線路。如打造福源果場、上坪桃園等鄉村旅游示范點。積極引導了大水井特色文化民宿、東源縣梨花屋舍、康匯·酒坊民宿等一批精品民宿健康發展。這些鄉村旅游景點、鄉村旅游示范點、民宿、農家樂等的建設,一定程度優化了當地的基礎配套設施,提升了文化內涵和鄉村整體環境。
(三)注重人才,提高鄉村旅游人才素質。一是加強培訓。近年來,我局積極舉辦各種旅游人才主題培訓,包括全市鄉村旅游人才培訓、出外考察學習等,累計培訓人員上萬人次,旅游行業隊伍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旅游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二是引進人才。出臺《關于加快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意見》,鼓勵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將現代科技、文化創意、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引入鄉村旅游發展,推動鄉村旅游規模化、品牌化、特色化、規范化發展。
(四)創新形式,發揮鄉村旅游扶貧作用。我市各鄉村旅游點結合精準扶貧工作,用活扶貧政策和資金,帶動就業和鄉村振興。一是打造了一系列農節事節慶活動,如連平上坪桃花節、鷹嘴桃節、忠信花燈節、和平獼猴桃節、東源板栗節等;二是挖掘和包裝了一批原生態的農業旅游商品,包括霸王花米排粉、萬綠寶、聰明人獼猴桃飲料、客家釀酒、仙湖茶、檸檬酵素、望郎回板栗、連平鷹嘴桃、紫金牛肉丸、龍川牛筋糕等;三是涌現了一批以提供苦筍、野艾、五指毛桃、野菜等農家美食為特色的農家樂;四是帶動了景區周邊農民以多種方式參與到鄉村旅游業中來,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如,東源縣新回龍鎮東星村原來是全市最貧困的行政村之一,自萬綠谷景區建成開放以來,當地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參與鄉村旅游產業,有效帶動和解決了當地村民的經營生產和就業問題,成為名副其實的山區生態富裕村;五是拓寬了村民的就業門路。旅游扶貧景區的開發,為景區內及周邊的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如萬綠湖旅游直接和間接帶動從事旅游業(包括經營旅游船艇、車輛、餐飲以及土特產品和農副產品的種植、加工、銷售)的總人數達1萬多人。全市鄉村旅游景點招聘的員工中,本地的員工占70%以上,當地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三、下一步工作設想
下來,我市將全力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大力開發鄉村旅游,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一)抓全域旅游。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將持續做好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在綜合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多規合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體系、“旅游+”、整體營銷、旅游數據和旅游扶貧等方面取得突破,確保全域旅游創建工作取得成效。
(二)抓精準扶貧。根據省市鄉村振興精神,結合新農村建設和精準扶貧工作,繼續創新和拓寬資金籌措渠道,主動爭取省市縣旅游扶持專項資金,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上來;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大力完善旅游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加大完善停車場、旅游廁所、游客服務中心、旅游標識等旅游設施建設力度,完善旅游服務功能,從根本上改善我市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使村容村貌得到了較大改善,打造一批特色明顯、產業帶動強、環境優美的特色小鎮和鄉村旅游示范點。
(三)抓整合資源。整合資源,做好“山”、“水”、“古驛道”文章,利用自然生態、田園風光、客家民居及特色農業,依靠臨近景區景點、鄉村旅游示范點、農場果場特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打造成集農業觀光、休閑旅游、農事體驗、特產購物、娛樂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特色產品。依托當地的鄉村文化、傳統鄉土風情、特色民居、傳統手工藝、農耕文化、節慶活動等豐富鄉村旅游產品。
(四)抓規范管理。出臺標準,完善管理。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制定全市鄉村旅游相關工作指引,加強指導管理工作。實行獎補制度,對發展旅游較好的鄉村安排一定扶持資金給予一定獎勵,推進鄉村健康有序發展。
(五)抓品牌推廣。印制全市鄉村旅游發展畫冊,繼續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和新媒體加大宣傳報道,繼續加強和主要客源地的聯系,定期舉辦旅游節會,增加具有表演性、觀賞性和參與性的鄉村旅游節目,做活鄉村旅游市場。、
(六)抓人才培訓。成立鄉村旅游發展專家指導團,由文旅體、農業、生態資源、區域經濟、地質等方面的專家學者或知名旅游企業高管組成,開展考察調研,在鄉村旅游規劃引導、精品打造、文化挖掘和包裝、市場營銷等方面加強指導;加大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力度,注重引進人才,以扶貧方式優惠或免費對當地的旅游人才進行培訓,輸送旅游人才、學生到鄉村旅游點實習、就業。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我市文化旅游及“三農”工作的關心支持。
河源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2019年8月30日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