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府函〔2019〕160號
省民政廳:
陳纘光委員提出的《關于加強欠發達地區留守兒童教育的提案》(第20190673號)收悉。經研究,我市會辦意見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工作成效
我市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2017年印發了《中共河源市委 河源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河委發〔2017〕10號),建立了由副市長擔任召集人、市民政局牽頭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現已調整為市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市際聯席會議制度),形成政府領導、民政牽頭、部門聯動、家庭盡責、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格局。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扎實推進,具體做法如下:
(一)積極落實農村留守兒童監護責任。
2016年,我市組織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登記造冊,較為全面地掌握了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規模、分布區域、結構狀況、家庭情況等。《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求外出務工人員要盡量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暫不具備條件的應當委托有監護能力的親屬或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不得讓不滿十六周歲的兒童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生活。將摸底排查中發現無人監護、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留守兒童進行干預幫扶,確保留守兒童得到妥善監護照料。2017年起,我市市區實行留守兒童關愛幫扶分片包干,東源縣政府和江東新區管委會負責落實仙塘、新港、臨江等市區附近城鄉接合部的留守兒童等未成年人弱勢群體關愛幫扶工作;市教育局等6個市直單位協助7個鎮(街道)負責源城區留守兒童的關愛幫扶工作。
(二)全力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權。
1.積極推動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建設工作。印發了《河源市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通過改擴建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至2018年秋季全市新增農村寄宿制學位7070個,撤并教學點47個。同時,積極落實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費補助資金發放工作,2018年我市發放資金674萬元,保障困難農村留守兒童的寄宿生活。
2.努力抓好防輟勸學工作。加強春秋兩季開學工作檢查,及時掌握農村留守兒童入學情況,對未及時返校入學的留守兒童,及時勸說學生返校上學。進一步規范中小學校學籍管理,嚴格按程序辦理學生休學、退學和轉出轉入手續,完善學生學籍檔案,防止學生流失。市、縣(區)兩級教育局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對各學校防流控輟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督查,對輟學率超過2%的學校進行通報批評,并督促其進行整改。2018年,我市農村留守兒童入學率為100%,沒有出現輟學、失學等現象。
3.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條件。印發了《河源市農村小學教師培養機制改革方案》,通過“免費入讀、定向分配”的模式,吸引優秀初中應屆畢業生報讀師范大專,從源頭上解決我市農村小學師資素質不高的問題。我市近幾年在教師招聘中,采取定崗定編的方式,向農村、邊遠、貧困、少數民族地區作重點傾斜,加快縮小城鄉教育師資水平差距,均衡城鄉教育資源,確保農村留守兒童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義務教育學校及幼兒園均開展了全員育人導師制結對幫扶活動,由學校老師結對幫扶1至2名留守兒童,與學生家長保持常態化聯系,及時反饋學生學習和生活情況,共同關愛兒童成長。學校在每學期初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動,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識別干預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為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提供便利服務。
我市有將近80萬戶籍人員外出務工,是外出務工人員輸出地。近年來,我市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家就業、創業。
1.加強宣傳本地就業信息。充分利用電視臺、報紙、網絡以及流動宣傳車等新聞媒體和流動載體,切實加強省市“促就業九條”政策解讀宣傳。2019年春節前后,我市共派發2萬多份“春風卡”、5萬多份各類宣傳冊、外出務工人員告知書、招工信息表等,開通精準扶貧就業直通車,將幫扶政策、崗位供求信息送到求職者手中,營造了良好宣傳輿論氛圍。
2.主動出擊,赴珠三角城市舉辦招聘會。2018年我市組織企業赴深圳舉辦專場招聘活動,動員河源籍務工人員返鄉就業。截至目前,我市工業園區企業員工本地戶籍人員占比為75%,且呈逐年上升趨勢,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
3.扶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對符合條件的返鄉人員成功創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可為其提供創業培訓、一次性創業資助、租金補貼、創業帶動就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等扶持政策。2019年我市計劃認定建設2家返鄉創業孵化基地,專門為有意愿返鄉創業的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創業孵化服務。
(二)多措并舉,著力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1.加強基層兒童工作隊伍建設。每個鄉鎮(街道)指定1名從事兒童工作的督導員、每個村居指定1名從事兒童工作的兒童主任,明確了基本職責和工作規范,逐步健全完善兒童福利保障和關愛保護工作體系。我市101個鄉鎮,1435個村(居)委會,已全部配備鄉鎮督導員。
2.面向農村留守兒童開展法治教育、自護教育巡講。2018年我市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法律講座共613場,提升我市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識和自護能力。如中級人民法院到龍川縣赤光鎮下輋村開展法治宣傳暨扶貧助學活動,各村(社區)法律顧問積極開展普法宣傳活動,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法律援助宣傳活動19場,派發宣傳資料上千份。
3.充分發揮兒童之家服務功能,助力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全市577所中心小學校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室內配置了親情熱線電話和電腦,安排有教師值班,為留守兒童與異地務工父母通話或視頻聊天創造便利。我市在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村(社區)創建了775個兒童之家,每個兒童之家都配備智伴機器人,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兒童活動陣地結合未成年人需求,策劃開展系列活動,如家庭教育大講堂、親子活動、心理輔導、“四點半學堂”等服務,讓孩子切身感受到“家”的貼心與溫馨。
4.打造品牌活動,推動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深入發展。我市組織開展了“大手牽小手”團員志愿服務活動,通過實施紅領巾微心愿圓夢行動、做好“紅領巾基金”助學項目、建設“幸福廚房”、開展“福彩育苗班”“愛心匯聚小鳥巢”“南粵會親”等品牌活動為載體,切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動員社會各界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幫助,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愛護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每年暑假還舉辦留守兒童“福彩夏令營”活動,由我市本級福利彩票公益金資助,夏令營的主題以“中國夢?青春七彩夢”為主,以“夢想、自強、快樂”為基調,旨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留守兒童播種夢想、點燃夢想,目前已成功舉辦八屆。
5.開展一系列的關愛活動。開展春節送溫暖活動,讓留守兒童在新春佳節感受來自黨和政府的關懷;開展“遠離性侵,快樂成長”兒童防性侵進社區大型公益宣講活動;發揮我市留守兒童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各成員單位在“六一”兒童節期間,積極開展各種關愛幫扶活動,讓留守兒童們度過快樂又有意義的節日;舉辦“七彩空間——為河源市留守兒童打造私密空間”公益活動,為河源的困境留守兒童打造一個獨立成長的空間,呵護孩子們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一項復雜性、綜合性的工作,需要多部門聯動、多管齊下共同努力與探索,我市將進一步規范化、機制化、常態化做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
特具此函。
河源市人民政府
2019年4月26日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