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發改函﹝2020﹞第226號(A)
關于政協第七屆河源市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20200083號提案答復的函
謝偉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構筑我市產業體系新支柱”的提案收悉,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一、關于找準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方向的建議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河源釋放后發地區發展潛能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已初步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已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初步形成主導產業突出、特色產業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近年來,我市立足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等內部條件,結合產業發展趨勢及外部環境,大力培育發展以新電子、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四新”產業為重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建材陶瓷和礦產冶金、食品飲料等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已初步形成以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以礦產冶金和新材料、高端裝備、食品飲料、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為主要特色產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其中,電子信息產業是河源市規模最大的主導產業,我市已被認定為“廣東省手機生產基地”和“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列入“省市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河源新一代通信終端)”,建成了華南地區目前唯一的國家級移動通訊終端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在經濟發展中的支柱作用不斷凸顯。
二是加強產業空間布局謀劃,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結合我市各縣區自然資源條件和區位交通環境,我市加大針對性招商和產業布局規劃力度,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已形成若干集聚效應好、產業規模大的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河源高新區園區積極主動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資源,做大做強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培育扶持太陽能與光伏應用、新材料、食品飲料等特色優勢產業,已成為我市創新驅動發展的引領區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策源地,輻射帶動各縣(區)產業園區協同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以市高新區、源城區為重點發展區域,逐步形成了從電鍍、芯片、噴油、線路板、模具、顯示器、集成電路、軟件開發和整機組裝以及檢測平臺等完善的手機產業鏈條,擁有中興通訊、西可通信、美晨通訊、中光電通訊等龍頭企業;礦產冶金和新材料產業以硬質合金和新型建筑材料為主要優勢領域,不斷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新型建筑材料主要依托東源縣豐富的石英礦石資源,逐步形成了特種功能玻璃、混凝土及加氣砌塊、陶瓷制品等建筑材料集群,礦產冶金主要以紫金縣鋼鐵龍頭企業為核心,形成了建筑用鋼材、機床類鋼鑄件、五金模具及配件等有色金屬加工產業集群;高端裝備產業以機械裝備產業為基礎,推動機械制造企業向智能化、高端化轉型,在源城區、市高新區,東源縣逐步形成了涵蓋智能生產設備、汽車配件、精密模具制造等環節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擁有宏達機械、銳天科技、長盛電機等龍頭企業;食品飲料產業在市高新區、東源縣等各大農業種植區、水源地周邊逐步集聚了飲料、肉制品加工、油茶種植加工、米粉加工、茶葉種植加工、休閑零食等多種類型的食品飲料加工企業,擁有農夫山泉、匯先豐、綠保生物、霸王花等龍頭企業;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依托我市南藥種植資源優勢,以紫金縣和東源縣為重點區域,在紫金縣主要發展化學藥和醫療器械,擁有立國制藥、鴻德醫療等企業,在東源縣主要發展獸用生物制品,擁有雙胞胎、瑞昌等龍頭企業;新能源產業在龍川縣紐恩泰空氣能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在市高新區等區縣落戶一批光伏產業鏈上下流項目,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列為“省市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初步形成從石英砂開采加工、硅微粉、特種玻璃、光伏電池、微電子等完整的光伏產業鏈條。
三是融灣融深不斷深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招商格局不斷完善。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廣東省產業扶持政策及深圳對口幫扶政策優勢,搶抓“雙區”建設機遇,主動承接深圳、廣州、東莞等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轉移和外溢,推動深河共建園區擴能增效。積極發展“飛地經濟”,主動推廣“雙區”總部研發設計+河源制造基地等產業協同發展模式,搭建開放型招商體系,組織開展廣州、深圳等地招商推介會,圍繞廣州深圳國企、大型民企等“四個招商體系”逐漸成熟,境外招商模式不斷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招商引資新格局已初步建立。
下一步,我市將以“4+4”為思路,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加快打造布局合理、集群集聚、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大力推動園區建設和企業轉型升級:
一是以“4+4”產業發展思路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為大力推進“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全力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為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展現河源擔當,我市將以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著力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和食品飲料四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加快培育生物醫藥與健康、汽車零部件、節能環保、新能源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以“4+4”發展思路推動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是加快打造布局合理、集群集聚、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依托全市“一區七園”和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等重點平臺,結合各縣區、園區產業基礎、交通區位和比較優勢,按照“產業協同、行業錯位、資源共享、集聚發展”的原則,深度對接深圳等珠三角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礦產冶金和新材料、食品飲料、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生產制造環節和科研成果產業化項目,加快形成環河源市區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地,培育發展龍川、和平、連平等綠色產業增長極。
表2河源市各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規劃
三是抓好園區招商和配套建設。以工業園區為主戰場,圍繞構建布局合理、集群集聚、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的發展目標,加強對園區招商工作的領導,圍繞園區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大力開展重大投資項目招商和個性化招商,著力引進關聯度高、互補性強的重大項目,進一步提升項目引進質量和產業發展水平。強化項目落地建設服務責任制,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縮短項目審批辦理時限,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的困難,促進項目加快履約開工建設和建成投產。加快推進深圳(河源)產業園共建,高效推進各縣區產業園對口共建,推動形成河源與珠三角產業相同水平、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分工合作格局。創新園區服務功能配套新模式,加快推進園區生產生活服務配套建設,打造園區生產生活“兩優”環境,打造“產城融合”更高平臺。
四是推進企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加大工業技術改造扶持力度,支持現有企業加快技術改造,鼓勵新引進企業在轉移過程中實現轉型升級。積極爭取省促進粵東西北產業園區提質增效、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產業共建財政政策扶持,通過產業共建普惠性獎補、疊加性獎補等形式,引導深圳等珠三角轉移落戶我市項目在轉移過程中實施異地技改、增資擴產和轉型升級。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實施管理創新戰略,支持和引導企業深入對接“互聯網+”,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營造品牌成長的良好氛圍,引導企業強化品牌意識,以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
二、關于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的建議
為充分發揮政府政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宏觀調控作用,我市不斷加強產業前瞻規劃和政策扶持:
一是研究制定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加大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劃引領作用。2019年,我市印發《河源市加快5G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河府辦〔2019〕43號),提出加強5G基礎設施建設、加強5G技術創新,積極打造5G產業鏈、開展重點領域5G應用試點示范等多項措施,能加快我市5G商用步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力促進我市制造業與信息技術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轉型,壯大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2020年,我市研究制定《河源市關于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一體化”進程,推進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數字經濟、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初步明確了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重點,具有一定的規劃指導意義。
二是出臺科技創新扶持政策措施,激活產業創新發展動力。2019年以來,我市分別出臺了《河源市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拓展區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河府〔2019〕49號)、《河源市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河府〔2019〕63號)、《河源市推動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方案》(河府辦〔2020〕29號)等統領性的科技創新專項政策,從創新合作、主體扶持、環境優化、成果轉化等方面明確對于我市科技創新發展的扶持措施,大大激活了我市產業創新發展動力。創新合作方面,借鑒粵港澳大灣區各地行之有效的科技創新政策,充分發揮大灣區科研力量,鼓勵我市企業聯合知名企業和科研機構聯合培育我市所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主體扶持方面,鼓勵、引導企業加大研究開發力度,對已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的企業,研發費用(企業研發費用依據上年度稅務部門稅前加計扣除備案確認的企業研發費用數額)按一定比例給予補助,依托骨干企業,發展一批由企業主導,科研機構、高校積極參與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創新環境優化方面,加強產業集聚區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降低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門檻,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四鏈融合,大力發展科技信貸,實施引入投資補貼,建立財政科技經費與創業投資協同支持科技項目的機制,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切實緩解企業融資問題,有力提高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成果轉移轉化方面,建立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精準對接機制,實現技術需求與研發資源的精準對接、創新成果與產業的精準對接、項目與資本的精準對接,通過技術轉移機構資金支持、技術交易額補助、技術服務機構租金補貼、技術經紀人資助等扶持措施,促進灣區科技成果在我市轉化落地。
三是出臺人才專項政策,加大針對性補助力度。2016年,我市印發《關于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實施急需緊缺人才引進計劃、實施創新創業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引進計劃、實施杰出人才引進計劃等多項人才引進專項計劃,并明確提出針對企業、科研平臺引進高精尖人才、高層次人才、緊缺人才的優惠政策措施,創造性拓寬了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高精尖和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渠道。2017年起,我市在征集人才需求信息的基礎上,結合我市產業布局和發展實際,每年編制發布《河源市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崗位需求目錄》,所招錄人才享受《河源市促進人才優先發展若干措施》規定的獎勵補貼,截至目前,已發布急需緊缺崗位目錄二批共321個,引進急需緊缺人才100多人;此外,我市不斷完善人才配套政策方面,從評價認定、住房保障、醫療保健、配偶安置、子女入學、創新創業支持等全方面給予政策配套,營造人才干事創業、安居樂業的環境。
下一步,我市將大力貫徹已出臺各項扶持政策,高質量完成先進制造業、工業園區等各項“十四五”規劃工作,充分發揮政策規劃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領作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
一是貫徹落實各項扶持政策,確保政策落到實處。貫徹落實我市針對制造業、科技創新、5G產業、人才培育引進等領域已出臺的專項扶持政策,確保各項政策扶持資金落實到位,充分發揮扶持政策對企業主體、創新平臺、兩化融合、人才集聚的促進作用,鞏固提升河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礎,提升河源在珠江東岸新興產業帶的功能,實現河源產業結構和產業實力雙提升。
二是高質量完成先進制造業、工業園區等“十四五”專項規劃編制工作。今年為“十三五”收官之年,處于“十四五”規劃前期編制階段。為把握好“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我市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論述和對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精神、省加快“一核一帶一區”建設工作部署和李希書記關于河源工作的指示要求,深入結合我市產業發展實際,加強頂層設計,高質量完成我市先進制造業、工業園區、信息通信業等專項規劃,明確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重點、發展路徑,引領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大幅增長、產業鏈不斷完善、集聚效應快速提升。
三、關于培育和營造穩定的市場需求的建議
我市針對市場需求的培育和穩定,不斷創新頂層設計,持續進行重點改革,以激發新興產業的市場活力。
一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至2018年化解商品房庫存123.8萬平方米,2016年以來共為企業減負超過140億元,完成各類軟硬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投資超200億元。
二是深化營商環境改革,目前市級權責事項由5082項壓減到400項,106項涉企行政審批事項實施“證照分離”,企業開辦時間壓減至1.5個工作日內,投資審批事項由123項壓縮至70項,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減壓至100個工作日之內,商事登記便利度位居全省前列,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80.3%,“數字政府”建設成效顯著。
下一步,我市將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繼續優化和穩定市場。
一是推動營商環境綜合改革,深入推進“數字政府”建設,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簡化商事審批流程,健全完善“融深”、“融灣”工作機制,全面對接“雙區”政策環境,建立健全規范化、機制化政企溝通渠道。
二是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建立機會均等、交易平等、定價公平、運行機制公開透明的產權交易市場秩序,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和財稅體制改革。
三是推進投資領域改革創新,健全投資項目儲備實施機制,建立發改+財政、國土、國資的“1+3”重大項目聯動機制,深化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改革。
四、關于加強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建議
我市針對培養人才和建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強高精尖人才培育引進力度,不斷創新和拓寬人才培育引進渠道,大力建設創新平臺。
一是加強高精尖人才培育引進。我市近年來加大高精尖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針對我市高精尖人才引進難的實際,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住,但求常來”的原則,不斷完善“兼職兼薪、輪流在崗、項目合作”等柔性引才模式,鼓勵企事業單位以“假日專家”、“周末工程師”等形式,柔性引進“高精尖”人才來我市開展交流合作或短期服務。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以來,全市共柔性引進各類高精尖人才3000多人次,已成功新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3人,新入選“珠江人才計劃”創新科研團隊1個。
二是創新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模式。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方面,培育本土創新創業團隊方面,培育了一大批本土創新創業團隊,其中,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的低功耗海量通訊視頻前端毫米波芯片核心技術及應用團隊成功入選2017年“珠江人才計劃”本土創新科研團隊,是粵東西北地市中第二個入選此計劃的團隊;河源市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現代農業科技人才開發計劃等11個團隊入選“揚帆計劃”市縣重點人才工程項目;實施人才培養基地共建方面,依托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深圳大學灣區(河源)研究院在我市建設研究生培養基地,培養在職碩士研究生和工程類(非學術)碩士研究生;實施項目引才方面,圍繞產業發展需求設立聯合培養項目,靈活運用產學研合作、“人才+項目”等方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能帶動產業發展的高層次或高技能人才,如我市先后與中國中鐵、中國交建和阿里巴巴等大型知名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通過項目合作,能將這些知名企業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整體引進到河源,從而為“融入大灣區”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實施創新創業團隊引才方面,鼓勵企事業單位與創新創業項目團隊合作,引進了一批創新創業科研團隊,為企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如廣東美晨通訊有限公司引進的移動終端智能化制造平臺制造創新團隊和河源市眾拓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引進的高性能低成本LED外延材料與芯片研究團隊,在企業的創新和產品研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成功入選2016年和2017年“揚帆計劃”團隊項目。
三是加快建設創新平臺、提升創新水平,截至2019年,全市共有省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家,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8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91家,省級重點實驗室2家,擁有新型研發機構15家;而企業創新方面,全市共有141家高新技術企業,年總產值達428.2億元,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7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93家,規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占比25.2%,形成企業積極創新的良好氛圍。
下一步,我市將加快引進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的高層次人才,推進區域協同創新,不斷增強發展新動能。
一是加快引進培育創新人才,不僅加強高端創新人才引進,引進培育急需緊缺創新團隊、高端人才和高技術人才,還著力培育本土科技人才,落實省高技能人才振興等計劃,完善創新創業人才配套,完善創新人才激勵與評價機制。
二是完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進大灣區的創新研發平臺建設,加快完善孵化育成體系,打造“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孵化鏈條,加快發展科技服務平臺。
三是加快培育科技創新主體,持續推進高新企業“倍增計劃”和“樹標提質”行動計劃,完善企業自主創新激勵機制,完善我市知識產權保護扶持激勵政策,落實《河源市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
感謝您對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支柱產業發展相關工作的關注和支持。
河源市發展和改革局
2020年11月6日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