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發改函〔2020〕216號(B)
關于政協第七屆河源市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20200103號提案答復的函
您提出的關于支持縣區經濟發展的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視,立即組織相關部門進行研處,現將辦理意見答復如下:
郡縣治,天下無不治。縣一直是我國國家結構的基本單元,縣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層次,對區域發展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發展,提出了縣域治理“三起來”的要求,即“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您圍繞中心搞調研、呼應民聲獻良策,及時就河源如何加快縣區經濟發展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提出延長旅游觀光產業帶,培植經濟增長點;支持工業園區發展,夯實縣區經濟基礎;壯大農業龍頭產業,統籌城鄉發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盤活經濟市場等富有針對性、建設性的意見建議,真正將河源自身區位、生態資源等特色優勢轉化成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優勢,對我市打造生態經濟新標桿,推進“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市委、市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積極應對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從多方面及早作出部署和行動,為推動河源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付出了諸多努力。
一、把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擺在更突出的位置
市委、市政府謀長慮遠,緊扣實際需要,積極做好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將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全市發展的重點工作,納入市委七屆十次工作報告。市委七屆十次全會報告提出,“要把縣域作為推進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的重要陣地、融入雙循環的重要單元,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標志性、控制性、骨干性重大項目,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推動我市各縣進入全省前列。”。市委市政府還制定了《加大有效投資力度加快推進“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以區域基礎設施均衡化建設為著力點,帶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并就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推動縣域經濟差異化發展、推動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作出具體部署。
二、不斷壯大旅游產業規模,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河源樣本
(一)培植旅游經濟增長點。我市緊緊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示范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排頭兵的契機,積極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圍繞一流的生態資源、世界級的恐龍遺跡資源、稀缺的溫泉資源、獨特的客家文化及紅色文化等文旅資源,成功打造了“客家古邑、萬綠河源、溫泉之都、恐龍故鄉、紅色經典”五大特色文旅品牌。目前,我市已對外開放的旅游景區有39個,A級景區有15個,其中4A級景區有7個。全市擁有旅游酒店、社會旅館700多家,總床位3萬多張,希爾頓、萬綠湖美思威爾頓等一批檔次較高的新建酒店也相繼落戶河源。全市有旅行社55家,旅游從業人員達10萬以上,間接帶動相關行業就業近40萬人,文旅產業已經成為河源第三產業的龍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穩步推進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河源樣本。去年以來,我市根據國家、省出臺的全域旅游創建和驗收相關文件及標準,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意見》(河府辦〔2019〕4號)《河源市全域旅游發展規劃》、《河源市進一步推動創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三年行動工作方案(2019—2021年)》。
(三)高質量打造精品旅游線路。結合市場需和游客個性化需求,推動“旅游+”,打造了康養、研學、紅色教育、自駕房車、農事體驗等定制性的旅游線路,并根據旅游資源產品推出系列旅游精品線路,形成了示范帶動力強、節點配套完善、游客滿意率高的精品線路產品,初步實現“縣縣都有旅游景區、縣縣都有精品旅游線路,縣縣都是全域旅游目的地”。
三、多措并舉支持工業園區發展,夯實縣區經濟基礎
(一)大力推進工業園區產業共建及貸款貼息工作。對農夫山泉萬綠湖飲料有限公司等46家符合2020年度產業共建財政扶持資金項目入庫要求的企業進行事后獎補,第一批獎補資金已于6月底下達,32個項目共獲得獎補金額1.38億元。聯合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開展以“協助企業共渡難關,助力復工復產”為主題的產業園區貸款貼息資金申報工作,對園區管理機構認定的重點產業企業項目銀行貸款利息給予最高50%的補貼。經審核2019年發生貸款的111個申報項目最終核準貼息金額2648萬元。
(二)加快深圳河源招商引資項目庫系統建設。通過“互聯網+園區管理+項目管理”技術平臺建設,建立起深圳產業疏解清單和河源引進項目管理清單,促進各方工作協同;實現有效采集深圳企業轉移需求和河源入園項目建設進程、后續管理等;加強項目數據采集、匯總、統計、分析工作,為深圳河源兩市領導決策提供數據支持。計劃今年12月前開發建成深圳河源招商引資項目庫系統并持續運營,建立起包括深圳產業疏解清單和河源引進項目管理清單的項目庫,實現深圳河源兩市產業共建億元以上項目20個、河源承接產業轉移項目50個。
(三)推進工業園區發展“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目前規劃已完成工業園區的基礎分析,已進入發展路徑與任務謀劃階段,根據目前已基本完成初期走訪調研、資料收集工作,并初步形成“中心城區四園協同,縣域園區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明確工業園區產業差異化定位,實施“空間優化、產業集聚、服務提質、平臺提升、產城融合、機制創新”六大工程,把我市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全市經濟發展引擎、產業創新發展平臺和產城融合示范區的規劃思路。
四、壯大農業龍頭產業,統籌城鄉發展
(一)發展農業特色主導產品。立足資源優勢,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重點發展優質稻、無公害蔬菜、生態畜禽、健康水產、特色水果、高山茶葉、良種油茶、嶺南藥材“八大特色產業”形成了“一縣數品”和“一鎮一品”的區域特色格局。積極做好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作,2018年啟動以獼猴桃、鷹嘴蜜桃、荔枝、葡萄、春甜桔、板栗、茶葉、油茶、中藥材、優質蔬菜、生豬等特色主導產業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活動。全面推進“一縣一藍圖”“一園一規劃”“一業多龍頭”建設布局,至2020年獲批9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縣區全覆蓋。產業園總投資18.6412億元,園區范圍覆蓋34個鎮,帶動農戶共59795戶,戶均增收約1.7萬元。
(二)壯大農業經營業主體。繼續培育發展潛力大、帶動農戶增收效果好、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高、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指導各縣區做好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發展工作。2019年新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0家,新增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524家,制訂河源市市級示范社評定和監測管理辦法。評選了第二批省級示范家庭8家,第二批市級示范家庭農場25家。推動農業生產向加工產業集群延伸。著力建立企業、合作社和農民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鼓勵引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重點通過股份合作等形式入園創業創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搭建一批創業見習、創客服務平臺,降低創業風險成本,將產業園打造成為新型經營主體“雙創”孵化區。支持農民以產權、資金、勞動、技術、產品為紐帶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構建農戶分享全產業鏈利益保障機制,帶動小農戶、鼓勵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促進“四個轉變”(產品由簡單買賣向契約合作轉變,土地由簡單流轉向股份合作轉變,扶持資金由新型經營主體享有向與農戶共享轉變,農村資產由權屬不清、閑置分散向產權明晰、整合盤活轉變)。
(三)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深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強力推進農村土地確權、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項目建設工作。重點推進東源縣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各項工作任務,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打造一批特色化、品質化的縣城和中心鎮。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燈塔盆地核心區、東源縣船塘鎮、紫金縣藍塘鎮納入省級城鄉融合試點。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為建設“兩個河源”提供有力支撐。將燈塔盆地打造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引擎。推動燈塔盆地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省級綜合性現代農業產業園,引領全市農業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應用、提高市場培育開拓能力、加強經營管理模式創新,帶動完善全市農業產業鏈、供應鏈。
河源市發展和改革局
2020年10月9日
(聯系人:何世杰;聯系電話:3186206)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