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衛健案函〔2020〕17號
范志君,管小明委員:
你們在政協第七屆河源市委員會四次會議提出的《關于提升應對疫情防控能力的系列提案》(第20200121號)收悉。首先,對你們高度關注和支持我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工作,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設性意見表示衷心地感謝!下面,就該提案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設健康河源、打造衛生強市的決策部署后,近年來,我市各級加大財政投入,不斷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疾病預防控制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疫情暴發后,不斷健全完善了衛生應急體系、處置機制。主要體現在:
一、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建設
(一)落實強基工程項目建設,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從2017年開始,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實施衛生強基工程建設,各級財政共投入500億元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其中我市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資金投入超過了30億元。一是積極推進3間中心衛生院升級建設。龍川縣麻布崗鎮中心衛生院、紫金縣藍塘鎮中心衛生院、東源縣船塘中心衛生院納入了省47間中心衛生院升級建設,于去年底完成了主體工程建設并投入使用。二是積極推進縣級醫院升級建設。全市共有13間縣級醫院納入了升級建設項目。目前,除了有1間正在建設,其他12間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有4間投入使用。三是全面完成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按照省的要求,對全市鄉鎮衛生院進行了標準化建設。四是積極推進村衛生站建設。全市1251個行政村衛生站除37間已有村站或符合省不建的條件外,現已完成1174間,正在建設40間。通過各級財政加大投入,加強縣、鎮、村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我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醫環境和條件已有了顯著的改善。五是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服務改革。全市所有鄉鎮衛生院接入全省居民健康信息管理平臺,實現了與粵港澳大灣區醫療衛生機構間的互聯互通;市直3家公立醫院和各縣人民醫院接入省遠程醫療平臺,實現在我市住院病人可由省內知名醫院專家診治或會診。
(二)積極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一類財政供給二類績效管理政策,提升基層人員積極性。為了調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基層人員的積極性,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水平,根據省的要求,我市2019年以來積極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一類財政供給二類績效管理。各縣區總體進展較順利,都落實了一定的財政保障,其中源城區和江東新區按照當地一類事業單位保障水平保障,和平縣人均保障水平達到了10萬元左右,龍川、連平、紫金縣按照每個編制3萬元的標準保障,東源縣按照每個編制約5萬多元的標準保障。今年,市委繼續將落實這項工作作為深化醫改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整合優化縣域內資源,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是當前國家為了解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低、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的一項重大決策。2017年省在我市和平縣試點,2019年和平縣和龍川縣納入了國家試點縣。去年10月份,省政府印發了《廣東省加強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全面啟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工作。我市黨委政府領導高度重視,迅速啟動工作,市政府分管領導帶隊到縣區調研、組織人員外出參觀學習、邀請省衛健委領導前來指導,并于去年12月底在和平縣召開全市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動員大會,啟動全市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截止今年6月,所有縣區均完成了掛牌進入運作階段。其中和平縣作為我市率先試點的縣,已依托縣人民醫院先后完成了遠程心電診斷中心、急救指揮中心、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醫學檢驗中心、遠程病理診斷中心、消毒供應中心等“六大中心”建設,充分利用總院在診療技術、設備、人才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向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站提供遠程診斷、檢驗、消毒用品供應等服務,有效提升了基層衛生機構服務能力。
(四)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一是落實基層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站醫務人員崗位津貼和補助標準。對邊遠山區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崗位津貼按照平均每人每月1000元的標準發放;全面落實省財政對粵東西北地區村衛生站醫生補貼政策每村2萬元。二是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補助項目。我市共有232個特設崗位,于2017年完成了崗位設置。2018年度公開招聘了107名特設崗位全科醫生,2019年度選派了21名特設崗位全科醫生。每個崗位省補助6萬元。三是落實全科醫生、產科、兒科醫生轉崗培訓。從2017年開始,實施全科醫生、產科、兒科醫生轉崗培訓,著力解決基層全科、兒科、產科醫生不足、能力不強的問題。四是實施高等醫學院校農村訂單定向免費培養項目,為鄉鎮衛生院培養醫學技術人才,全市計劃培養訂單定向醫學生70人。五是組織基層衛生人員開展線上業務能力培訓。通過“云鵲醫”“糖醫幫”“基公講堂”等線上平臺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衛生人員進行培訓,著力提升基層衛生人員的高血壓、糖尿病診療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及水平。
二、強弱項補短板,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我市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央政策導向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指揮下,各部門密切配合,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下,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戰略成果。但同時,正如您倆所提到的:“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也暴露出了我市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醫療衛生救治等方面的短板”,今年我市“兩會”其他代表、委員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提案。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及時召開會議,研究部署補短板強弱項工作。
(一)進一步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一是市委市政府決定選址新建河源市疾病預防中心;二是新建河源市公共衛生醫學防治中心(主要包括市傳染病醫院、市慢性病防治院、職業病防治院、市婦幼兒童保健中心等);三是成立了源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解決了源城區無疾病預防控制、衛生應急體系不健全問題。
(二)進一步健全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制定了河源市應對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醫療救治工作方案,按照“四集中”原則,確定了市人民醫院為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省級、市級定點收治醫院,確定了第一批后備定點醫院6家(每縣區1家)、第二批后備定點醫院3家(東源、龍川、紫金各1家)。定點收治醫院制定了48小時的整個醫院和病區的清空方案,以應對發生聚集性疫情需求。加快發熱門診、發熱診室改擴建工作,其中需改擴建的發熱門診9家均已完成改擴建工作,新建的7家發熱門診正在施工中,預計12月底前可完成;107家發熱診室已全部完成改擴建工作。9月上旬市疫情防控指揮辦例會確定了河源市體育館作為改建方艙醫院備用場所,目前正在制定改建設計方案。
(三)組建和強化疫情防控相關隊伍。一是健全了市、縣(區)、鄉鎮由衛健、政法、公安、民政等多部門人員組成的應急處置隊伍,落實“四個一”機制;二是強化鄉鎮(街道)、社區“三人小組”,建立了由鄉鎮(街道)政府、派出所、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管領導組成的鄉鎮(街道)“三人小組”和由村(居)委主任、輔警、鄉村醫生組成的社區“三人小組”,完善了“三人小組”工作機制;三是調整充實了突發傳染病類衛生應急隊伍和后備應急隊伍;四是組建了2支廣東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河源市專家隊,平戰結合,統一調配;五是充實了現場流行病學調查隊伍。通過整合醫療衛生資源,調整充實了我市、縣區流行病學調查隊伍,人員以疾控中心為主,從綜合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衛生監督所等醫療衛生機構抽調具有預防醫學、疾病控制、衛生管理等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組成,目前市、縣區共建立9支現場流行病學調查隊伍(含后備隊伍)。
(四)建立了應急物資儲備機制。分級建立完善了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目錄,健全了市、縣(區)、專業機構、企業、家庭5級儲備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完善了應急物資生產儲備機制和預案。加強了藥品、檢測試劑、防護用品、消毒用品、醫療設備等應急物資儲備工作,儲備量基本能滿足30天的運轉需要。各級財政按要求給予了資金保障,其中市財政每年都安排有7000萬元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資金。
三、全力推進疫苗冷鏈配送和預防接種門診標準建設
根據省的要求,我市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疫苗冷鏈配送和預防接種門診標準(數字化)建設,各級財政共投入近5000多萬元建設和改造6家疾控機構冷鏈系統和112家預防接種門診標準化建設,并此項工作列入了2020年市縣區十件民生實事,今年底前將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數字化預防接種門診投入使用后,一可以保證疫苗從出廠到注射全流程的溫控監管和閉環管理,確保疫苗質量安全;二進一步規范了接種流程,保障兒童接種安全;三接種環境整潔度、舒適度大幅提升;四預防接種預約提示功能更加完善,有效提高疫苗接種率;五預防接種知識宣傳途徑、方式更廣、更新穎,效果更明顯。
四、廣泛開展衛生健康知識宣傳
全市各級衛生健康部門高度重視衛生健康知識宣傳工作,通過新聞媒體、三大運營商、公眾號、網站、宣傳日、宣傳欄、印發資料、進學校、進社區等多渠道、多層次廣泛宣傳疾病預防、健康教育等衛生健康知識,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暴發,市政府投入300萬元,加大了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及相關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主要宣傳方式方法有:一是加強與報紙、電視臺聯系,開設專欄或定期不定期開展衛生健康知識宣傳。每個縣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還與當地的電視臺簽訂了有償或無償的衛生健康知識宣傳協議,高頻率播報國家基本公共衛生知識。二是每年舉辦醫師節、護士節活動,廣泛宣傳白衣天使形象。近年來每年都舉辦最美護士、最美醫生活動。三是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向本轄區的群眾印發了糖尿病、高血壓、預防接種、結核病等常見病、慢性病防治宣傳手冊(折頁);四是利用宣傳日、宣傳周大力宣傳相關知識,如艾滋病宣傳日、食品安全周、結核病宣傳日、精神衛生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等均在公眾場所舉辦大型宣傳活動,如今年開展了第六屆“全民營養周”和“5.20”中國學生營養日等主題宣傳活動,提高公眾健康意識。五是根據省的要求每個縣區都開展了健康促進縣(區)活動。六是啟動建設健康主題公園,今年制定建設方案,列入了十件民生實事。擬以客家公園、東江灣公園人行道、單車道兩旁設置健康宣傳欄、牌,在沿途亭、廊建設健康主題亭、健康主題廊,以中國健康素養66條、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四大基石為核心,融合傳染病防控、優生優育、中醫藥養生知識等健康核心信息融入到公共設施和景觀中。七是通過三大運營商、局網站大力宣傳疾病預防控制知識和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其中通過三大運營商公益短信宣傳17條。
近年來,雖然通過各級各部門的努力,我市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有所提高、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不斷健全、疾病防治能力水平不斷提高、衛生健康教育宣傳不斷深入,但與上級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特別是由于我市各縣區財政都比較困難,大部分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財政補償機制不健全,財政補助不到位,基層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還不完善,疫情防控能力水平有待提高。針對這些問題,結合你們提出的意見,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礎上,下來將努力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突破:一是進一步強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特別要加強源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能力建設。同時,在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健全基層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二是積極做好應對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項準備工作,確保人員到位、設備到位、物資到位、能力到位。全面組織防控漏洞再排查,防控重點再加固,防控要求再落實,不斷組織大培訓、大演練、大排查,及時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三是全面完成強基工程建設。到今年底前,全面完成村衛生站標準化建設、縣級醫院升級改造建設和120急救指揮體系建設,全面投入使用。四是繼續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一類財政供給二類績效管理政策的落實,充分調動基層衛生人員的積極性,提高福利待遇,提升引進人才、留住人才體制機制,提高基層衛生服務水平。五是積極推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落實縣域醫共體“六統一”管理,通過由縣級龍頭醫院牽頭,統籌縣域內醫療資源,建立縣域內醫療衛生資源共享機制,人員上下流動,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的良好就醫秩序。讓醫共體承擔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努力實現讓群眾少生病、不生病的目標。六是進一步創新和深化衛生健康教育宣傳工作,提高宣傳覆蓋面和效果,不斷促進廣大群眾健康生活方式,增強防病意識,提高廣大群眾自我防病能力。
河源市衛生健康局
2020年10月10日
(聯系人及電話:賴仲輝,0762-3238386)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