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芳,賴思平,王云全,何杰,鄧昌有,趙翔,邱慧娜,張達,巫志宏,曾永貞,劉質佳,張增強,黃東彪:
你們好,你們的《關于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助力“迷航”少年回歸正途的提案》已由市政協轉至我局辦理。關于你們提出的“爭取地方立法,進一步明確監護人在未成年人有不良行為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及因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為他人造成傷害而產生的經濟賠償責任。”“要加強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宣傳教育。”及“明確司法行政部門應履行的幫教責任,將其納入對相關部門的考核”的提議,我局作如下回復。
一、關于“爭取地方立法,進一步明確監護人在未成年人有不良行為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及因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為他人造成傷害而產生的經濟賠償責任”。根據《立法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規定“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我市只能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進行立法,沒有青少年保護相關領域的立法權限,無法進行相關立法。
二、關于“要加強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宣傳教育”。近年來,為全面深入開展我市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加強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切實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預防青少年犯罪,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市司法局、普法辦積極開展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市司法局結合自身職能,從提升青少年法律素質、推進依法治市進程的高度出發,采取多種措施,豐富宣傳形式和教育內容,初步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促進了青少年法治觀念的增強。主要做法如下:
(一)組織網絡健全,普法工作到位。目前,我市已將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納入到“七五”普法規劃重點工作,并將青少年列為“七五”普法的重點對象,各縣區及相關部門普遍將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列入年度法治宣傳教育工作計劃當中,做到年初有計劃,年終有總結,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全市各中小學校法治副校長配備率達100%,大部分中小學校也成立了由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的法治宣傳教育領導小組,統籌領導、協調和督查青少年普法工作,為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全市法治副校長上法治課900余次,受教育師生44萬余人次。
(二)創新宣傳形式,多渠道開展法治教育宣傳。一是各學校按規定開設了法治教育課,做到“計劃、課時、教材、教師、教案、考核”六落實。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在法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在相關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二是市普法辦、市司法局、聯合河源廣播電視臺和各中小學校,開展“民法典教育大課堂”活動。課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身邊發生的案例、法治文化產品以及現場互動四個方面,通過“尊崇憲法、學習憲法、以案說法、誦讀憲法”四大模塊內容,以視頻播放、搶答問題、校園案例分析、體驗憲法節目直播主持及分組PK等形式,將抽象的法律知識直觀生動地呈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法熱情,播撒法治信仰的種子,激發學生學習憲法、尊崇憲法的熱情。大課堂采用雙師教學制,專業的律師和電視臺主持人共同為學生上一堂生動的普法課。現場分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四組,通過現場問答、判斷、模擬主擬等互動環節進行相互PK,激發學生踴躍參與。目前,全市共開展“民法典教育大課堂”活動63場次,受教育師生1.2萬余人次。三是全市7個省級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常態化運作,市、縣區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的相關運作協議,組織各協調學校學生到基地開展法治教育,2020年,全市共組織80余批次學生到各級基地開展法治教育培訓,受教育學生達3萬余人次。四是將把每年3月份確定為全市中小學法治教育宣傳月,每年12月份的第二周為全市中小學“法治宣傳教育周”。各中小學通過板報、宣傳欄、校園廣播等形式進行法治宣傳,采用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校班隊會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五是突出宣傳主題,3月份舉行安全法治宣傳月活動;6月份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拒絕毒品,反對邪教”的宣傳教育;9月份開展“安全教育月”系列活動,邀請法治副校長到校舉辦法治報告會;高中和初中舉行軍訓活動,進行《國防法》知識宣傳教育。六是充分運用互聯網+法治宣傳,把預防青少年犯罪和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相關法律知識通過河源司法行政微信公眾號進行廣泛宣傳,同時在今日頭條、天天快報等手機新聞客戶端里進行同步推送,不斷擴大宣傳覆蓋面。七是創新開展“《法治日報》進班級”“憲法晨讀”等法治宣傳教育新模式,推進法治文化建設貼近師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八是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市教育局聯合市檢察院、共青團河源市委共同舉辦河源市“法治進校園”巡講活動,通過開設法治教育講座、舉辦模擬法庭、微電影展播等形式,進一步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法治意識,讓法治走進校園,讓師生接受法治教育,學會利用法律知識進行自我保護,共同建設平安、和諧校園。
據統計,2020年,全市開展各類法治進校園活動2300余次,參與人數120萬人次,開展各類圖片展覽進校園200次,參與人數50萬人次,開展各類法律知識競賽50多場次,參與人數3萬余人次。
(三)多方通力協作,發揮綜合效應。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涉及部門多、范圍廣,必須注意建立健全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我市充分調動各職能部門的積極性,發揮中小學校法治宣傳教育和相關單位的職能作用。各學校與公安局(派出所)建立了聯系制度,定期召開校園及校園周邊治安工作形勢分析會,及時幫助學校解決問題;市教育局聯合市司法局、市法律援助處,積極開展“知心律師進校園”活動。相關單位在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和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關于“明確司法行政部門應履行的幫教責任,將其納入對相關部門的考核”。近年來,我局與團市委、河源市心理咨詢師協會、河源市一片天社工機構深入配合協作,通過風險評估、建立檔案、上門探訪、一對一訪談、邀請律師及警察上法治教育課等方式,深入開展“伙伴同行”項目,進一步加強對青少年社區矯正對象的教育幫扶,充分發揮社工機構的協作能力,推進我市青少年社區矯正工作發展,提升教育矯治效果。截至2021年4月,已對我市125名青少年社區矯正對象進行了心理疏導和法治教育,目前已建檔125個,開展活動26場,個案回訪213人次,電話回訪245人次。有效地幫助了社矯青少年更好地認識自我、調適不良情緒及改正不良行為。
河源市司法局
2021年4月13日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