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文函〔2021〕133號
王小麗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我市公共文化建設的提案收悉。綜合市財政局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近年來我市加強公共文化建設的措施和成效。
(一)加大財政公共文化支出。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工作,“實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也被列入省十件民生實事。2018年我市人均文化財政支出164.65元,超出省下達160元任務指標4.65元;2019年我市人均文化財政支出182元,超出省下達180元任務指標2元;“十三五”期間,我市投入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超過10億元;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我市經濟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人均文化財政支出有所減少;2021年,省財政廳下達我市補齊人均公共文化財政支出短板獎補資金4780萬元,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市圖書館、市博物館、市文化館新館于2016年底建成開放,市圖書館、市文化館評定為國家一級館,市博物館評定為國家二級館;東源縣、和平縣、連平縣三館改造完成,現已經正常開放;紫金縣、龍川縣三館工程正按計劃推進。大力推動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建設,目前全市共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00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436個,實現鎮村全覆蓋。2020年開展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評估定級、效能抽查和專項治理工作,目前全市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全部達到省二級站標準,其中特級站6個,一級站21個,二級站73個;積極開展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服務質量摸底調查,根據《廣東省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提質增效標準指引》,啟動了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提質增效達標建設,有效夯實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陣地;目前,全市共建成3個“粵書吧”、11個“源悅書吧”,14個“槎城書吧”,使閱讀服務更加便捷豐富;2020年完成8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與旅游服務中心融合發展試點建設,實現更好地調配人力物力資源和發揮“兩融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央、省、市每年補助大量資金大力保障各級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免費開放;積極推動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目前我市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成率均達到83%(其中源城區和連平縣經省文旅廳評定為全省縣級文化館總分館制示范地區),建立鄉鎮(街道)文化館分館78個、村(社區)文化館服務點182個,鄉鎮(街道)圖書館分館73個、村(社區)圖書館服務點236個,有效促進縣、鎮、村文化資源共享、活動聯動;完成公共圖書館城鄉服務一體化體系建設,實現全市公共圖書館資源流通共享、通借通還;著力打造了“大美河源·百姓舞臺”、忠信花燈節、花朝戲藝術周、“書香河源”全民閱讀、“春風送暖”文藝下基層、客家山歌大賽、非遺展演周等一大批接地氣、有溫度、群眾喜聞樂見的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積極開展戲曲進鄉村和圖書下鄉、文化下鄉等活動,有效豐富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四)壯大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近年來,我市在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進行了制度創新和改革實踐,加強公共文化機構保障,增加基層文化單位編制,鄉鎮(街道)文化站每站配備不少于2名以上專職工作人員,村級文化室每個聘用1名以上文體協管員;扶持發展民間文藝院團53個;培育業余文藝隊伍1000多個;建立文化志愿隊伍200多支;組織開展線上、線下各種專業培訓,打造專業公共文化人才隊伍。目前,我市共有文化隊伍專職人員629人,業余文化隊伍人員11164人,文體協管員1366人,文化志愿者15000多人,文化類社會組織從業人員3943人。
(五)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的服務效能。一是加強公共服務設施效能。全面推進老年人、殘障人士、兒童等特殊游客群體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重點包括專設老年活動室、無障礙設施、第三衛生間、救助救援設施、特殊指引標識、設立便民服務點和醫療箱,以及提供輪椅、拐杖等;支持引導有條件的公共圖書館(室)開設老年閱覽區域,為老年人提供大字閱讀設備、觸屏讀報系統、放大鏡、老花鏡等便利和優質服務。持續完善特殊群體文化和旅游服務保障,在各級文化場館、文物建筑、遺址類博物館、景區度假區等場所推動落實對包括老年人在內的特殊群體減免門票等優惠政策,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免費參觀等。二是強化培訓服務效能。積極發揮文化和旅游志愿者作用或依托各藝術院校進行委托培養,以文化館站、學校、少年宮為重點,招募有教學能力的文化能人、文藝骨干、非遺傳承人為文化志愿者,定期為學生開展舞蹈、戲曲、聲樂、書畫、寫作、非遺傳承項目等藝術培訓和輔導,例如開設少兒編程、“非遺進校園”和博物館“趣博手工”等課程。三是發揮網絡服務效能。積極發展數字化服務平臺網絡、充實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推廣服務應用,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線上服務,促進公共文化資源互通共享,滿足基層群眾公共文化需求。
二、下一步工作計劃
雖然我市在公共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也誠如您提案中所說的,目前存在公共文化經費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務“重建輕管”,服務意識不強等問題。結合您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接下來將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推進我市公共文化建設:
(一)進一步強化公共文化建設的保障力。一是各級財政要完善財政保障機制,把基本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納入各級政府預算,全面實施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預算績效管理,強化績效評價結果應用,發揮財政資金最大效益,充分發揮各級財政資金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二是積極配合縣鎮村上級資金的支持,爭取在省級文化補短板資金中獲得傾斜支持,齊心協力推動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二)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設施服務水平。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有效保障鄉鎮綜合文化站免費開放,推動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提質增效達標建設,有效提升鄉村公共文化設施服務效能;開展鎮村公共文化設施運行管理排查和服務質量抽樣調查,借助廣東省市、縣公共文化服務評價工作,大力提升鎮村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務水平。
(三)進一步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推動東源縣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實現全市總分館制建設全覆蓋;推動城鄉新型文化空間體系化發展,加快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和社會化發展,對接省文化館“文化在線”和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形成門戶網站、APP、微信公眾眾號、微信小程序等多種形式的數字平臺服務體系,為基層文藝人才培訓提供豐富的資源和網絡平臺,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創新舉辦群眾文化品牌活動,持續開展“戲曲進鄉村”、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下鄉、文化下鄉等活動,鼓勵鄉村群眾自辦文化,進一步豐富鄉村群眾文化生活。
(四)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的業務和服務意識培訓。通過專題學習、網絡學習和名家講座等方式,系統學習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藝術創作生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等相關行業業務知識和作為文化服務一線工作人員應有的服務意識和技能,深入研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的新途徑、新辦法,強調“微笑服務”“暖心服務”,不斷提高新形勢下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的服務意識、服務水平及創新能力。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我市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河源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2021年8月9日
粵公網安備 44160202000112號

